重视“诗体”

作者:捍士   2021年01月18日 15:18      375    收藏

诗歌中存在一些共有困惑问题,也存在许多未察或判断模糊与没有厘清的部分,还有存在一些易被忽视及很少提到的方面……在此,尝试回答或提出来一下,比如“诗体”,就能打通和回答出一些我们目下仍会遇到或有过的部分迷惑等,同时也很少有诗人或评论家提到过它。

诗体,就如同一篇别人补名为“用汉语的六种表达方式翻译了一首英文诗,惊叹:中华文字那么美” 为例,诗经体、离骚体、五言体、七言绝句体、律诗体、现代体等,不同版本足以说明,它不是简单的形式。也可以百度参考“诗体”,它按内容分有几种;按形式分也有几种;还有按作者分、按诗集名称分、按做诗方法分、按用途分等等。每一大类的诗体里面包含了一些小类或分类。希望“诗体”能够引起作者们的重视。

这几段仿写众多经典诗体的文字,这些年在网络传播不断,不管是以前的QQ还是现在的微信都有见到过,也还有人在不断的转发和可能会被持续的转发下去,应该引起重视。以前我看到它时就和别人一样有所触动,也感到有趣或自豪及认为有才等,如今网上又看到时,我看到时的心境就想到了眼下的诗歌现状与问题和诗体,诗歌的情景其实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先不管写那篇网文的作者是否写诗歌或懂诗歌、是否研究过中西文化或历史,也先不管他是出于好玩或推广、还是内心受到震撼或炫耀等心…无可置疑和不可挑剔的是,他的这种感觉或行为等是值得参考与借鉴的,有的部分已经直抵诗歌的实质,是一大发现和概括。虽然不知道作者姓名和写于哪个时间,也不知道翻译等是否真实,如果其它不论或不探究的话,一般人是翻译与写不出这几种诗体出来的,一些中国古体诗的要求就挺有难度…但是他写下的这一感觉就如同产安江有次和我聊天时说过的一些话,简单整理一下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凭感觉或直觉,直接的道出真理,还原本来的世界或世界的本质;因为他达到了非常忘我或无我的境界,以及特别入定的状态,断绝了所有的世俗欲念…老子的话太厉害了,‘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精’这不就是光嘛,不就是量子、不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和量子纠缠嘛!他怎么就知道?所以他慧眼洞观……”还有比如说“中国人是感性思维,典型的就是《易经》;西方人是理性思维,与我们相反。‘先天八卦’就对应西方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到了周朝之后,演变成64卦,就是‘后天八卦’,对应西方的第二哲学‘自然、科学’等,分科越来越细,越来越细……中国人的语言方式普遍是我看到什么,我感觉到什么,我就说什么;而西方的理性,最终发现走不下去了,也是回到了这条道路上来,与老子的思想几乎接近或相似了,就如同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本源;回头来看,老子神得就像佛祖一样!老子是道家集大成者,之后大道分裂,在老子诗歌中的共有困惑问题,也有许多未察或判断模糊与没有厘清的部分。在此,我想尝试并回答一下。比如“诗体”就能打通和回答出一些我们目下仍会遇到与有过的部分迷惑,也没有人解释过。

诗体,就如同一篇别人补名为“用汉语的六种表达方式翻译了一首英文诗,惊叹:中华文字那么美” 为例,诗经体、离骚体、五言体、七言绝句体、律诗体、现代体等,不同版本足以说明,它不是简单的形式。也可以百度参考“诗体”,它按内容分有几种;按形式分也有几种;还有按作者分、按诗集名称分、按做诗方法分、按用途分等等。每一大类的诗体里面包含了一些小类或分类。希望“诗体”能够引起作者们的重视。

这几段仿写众多经典诗体的文字,这些年在网络传播不断,不管是以前的QQ还是现在的微信都有见到过,也还有人在不断的转发和可能会被持续的转发下去,应该引起重视。以前我看到它时就和别人一样有所触动,也感到有趣或自豪及认为有才等,如今网上又看到时,我看到时的心境就想到了眼下的诗歌现状与问题和诗体,诗歌的情景其实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先不管写那篇网文的作者是否写诗歌或懂诗歌、是否研究过中西文化或历史,也先不管他是出于好玩或推广、还是内心受到震撼或炫耀等心…无可置疑和不可挑剔的是,他的这种感觉或行为等是值得参考与借鉴的,有的部分已经直抵诗歌的实质,是一大发现和概括。虽然不知道作者姓名和写于哪个时间,也不知道翻译等是否真实,如果其它不论或不探究的话,一般人是翻译与写不出这几种诗体出来的,一些中国古体诗的要求就挺有难度…但是他写下的这一感觉就如同产安江有次和我聊天时说过的一些话,简单整理一下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凭感觉或直觉,直接的道出真理,还原本来的世界或世界的本质;因为他达到了非常忘我或无我的境界,以及特别入定的状态,断绝了所有的世俗欲念…老子的话太厉害了,‘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精’这不就是光嘛,不就是量子、不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和量子纠缠嘛!他怎么就知道?所以他慧眼洞观……”还有比如说“中国人是感性思维,典型的就是《易经》;西方人是理性思维,与我们相反。‘先天八卦’就对应西方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到了周朝之后,演变成64卦,就是‘后天八卦’,对应西方的第二哲学‘自然、科学’等,分科越来越细,越来越细……中国人的语言方式普遍是我看到什么,我感觉到什么,我就说什么;而西方的理性,最终发现走不下去了,也是回到了这条道路上来,与老子的思想几乎接近或相似了,就如同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本源;回头来看,老子神得就像佛祖一样!老子是道家集大成者,之后大道分裂,在老子之前,各家应该是属于‘道’家。”比如法家,就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学者一致认为是道家的分支。

他还有说“我们认识世界,决定于我们的认识手段,我们的认识手段不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永远只是我们自己的认识,而不是那个本来的世界,本来的世界离开了我们的感觉与感知,便是不可理喻的;什么叫我思?‘我在故我思’或‘我思故我在’?所以这些东西,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是诗意,本质只能是用诗意的去表达,诗意的表达在哪里?源头在东方,最终也还是要回到东方。”我也读到张巍教授的一些观点:在《理想国》中,诗歌与哲学存在一场“古老纷争”;哲学或城邦教育能取代诗歌或智术。也是说哲学应该成为“王”,诗人应该被驱逐。“在柏拉图之前,主要有两种人拥有智慧,并能自居为城邦的教育者,即诗人和智者;柏拉图‘哲学’只有面对诗歌和智术才能真正的界定自己”张巍教授语。另一些文章,也有人一句话概括“文艺现象是非模式化的科学现象,科学现象是模式化的艺术现象”。所以,不管是柏拉图的“诗歌与哲学何为本源”的问题;还是海德格尔的“诗与思”统一(他从反思形而上学,到反思技术等都没有找到出路,再反思艺术与诗歌,最终通过艺术制造新的天空和大地,来对存在主义作了进一步尝试)等,就像海德格尔说的“一切存在都是天地人神共有的存在,向死而生”。也像老子的那句“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包括诗的起源问题,有各种关于诗的起源之说,像卢梭、尼采、鲁迅等都说了自己的相关观点。以鲁迅观点为例,诗歌起源于劳动,人在不会说话之前,一起抬树木时有人发出“杭育杭育”的响声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诗歌等。不管诗歌是否与人类同步诞生,还是起源于人类某种活动与情感之中;这个“活动”就包括各种关于诗歌的起源说,如:劳动、巫术、心理表现、模仿、游戏、神话、民歌等。我觉得“诗、歌曲、说话有着同一个源头”这句话就说得挺好,如同那声“杭育杭育”;“诗、歌曲、说话”它们也会不断演化或发展等,就如同今天一样,我们自己都不太在能清晰认识它的起源,或者说有各种说法。最近,灵岩放歌在《诗歌的起源与发展》里说“诗歌源于人类在生活活动中的感情表达”也是比较认同的。本文某些地方或和诗歌与文化等相关联与牵连的地方,可细说与可探究的太多,其中某一个点就可能是说不完的,也可能是需要很多人探究一生也探究不完的…本文就不便引申或延伸,后面只简单或直接的说一下“诗体”便好。说回来,那段仿写告诉我们,我们也不可排除诗歌有雅俗共赏,换句话说就是诗歌也有供人“消遣”或“排遣”与“玩味”的部分;同时也是有最为“本真”的部分等。“诗体”也可以说是,“内容”也可以说是,“意境”也可以说是……


2. 

我说的“诗体”,它源于风格,却胜于风格,就好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果按重要程度划分的话,诗体它略重要于风格,就好比唐宋诗人们写一种诗体,但能看到他们各自的风格(也有的人可能觉得“应该风格源于诗体可能会更对”。原始社会时期,人最先从嘴里发出来的那种声音,它还没有形成“诗体”,是不断经过发展和积累才产生的,在产生之前,它只是各种不同的风格或简单的声音与话语,后期经过人为择优整理而成为语言或诗与歌曲,再到后来诞生文字,又经过一次择优整理而形成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古老的诗歌),现在多为作者自己整理自己的创作。

如果按人们的接受先后来分的话,诗体他先于内容使人们接纳在前,就如同人的外表或形象,先于内在或灵魂使人们先接收到,总的来说就是诗体是眼睛最先看到的部分…是否喜欢或触动,往往这第一眼就决定了。也就好比“第一印象”那样重要,严重影响着后面的交流或认同或判断,影响着后面的故事与结果,甚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冲动与否或反应的程度,包括思维及想法等言行举止。这种“第一印象”的建立,可能也是“审美”同步发展或是否成熟的一种体现;“内容”等是眼睛看到过后慢慢了解或接触、体会、观察、感悟、认同或否定的部分,所以我们应该都听过,比如有人说“你不要只看我的外表,还要看我的灵魂”等这样类似的话,而诗体便是融合了样貌与灵魂的一种综合体现,甚至可以包括你的审美等,一并也体现在了里面。

这就好比你的言行举止或样貌已经传达出了你的部分内在或全部的灵魂,所以有的人之间仅一眼就看对眼了,在爱情里就是一见钟情;也有的人之间是慢慢熟悉或熟知与认可才走在一起;也有的是一直没有或不能走在一起,这都是正常的。在诗歌里也是一样的,每个人喜欢或喜好不同,眼光或期待的部分不一样,但有一种大体上的“审美”是差不多一样的,就好比爱情里的好男人和好女人或幸福与不幸福的爱情,对他们的判断标准是大致相同或一致的。也因此,一首诗能否被人喜欢和想对它叫好,也是大致相同的,结合起来就是,诗歌的综合方面都会被看。个体写的诗,“你的诗就是你”,你的诗怎么样?你这个人大概也就怎么样。

超出诗体的部分只能是精神,就好比谁的精神,始终在人们的脑海里抹不去,也忘不了!比如说屈原、陶渊明…甚至李杜、陆游…闻一多、北岛…画家梵高,爱情里的刘国江、徐朝清等,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他们,也没有见过他们,我们只是知道他们,但我们却被他们的精神感动或感染……所以我说“诗体”很重要,对于诗人而言,作品先要有诗体,才能谈诗人的精神等。

如果用金字塔来打比方的话,①“精神”,诗歌或诗人的精神在塔尖部分,它凤毛麟角,比如说个位数;②“诗体”,是中间部分,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作用能决定它上面的“精神”和它下面的“风格与内容”,诗歌的成败与否,诗体非常关键,形成普遍叫好的诗体也非常少,比如说十位数;③“风格和内容”,它也包括了众多的诗歌较具体的一些基本,如技巧、视野、情感、思想、细节、音乐、画面等等,它可能占了百位数;在往下,成千上万的那些,可能就是第四层,它更多的是属于一些写失败了的作品,或者说不成熟的、没有太突出的等。我是这样大致划分或区分的。通常第四部分也是人们不太能看到的部分,能让人们看得到和流通性很大的一般就是如同“宝石”的那部分。这块宝石的形成有多个部分或成色,可能只有③部分;也许只有②③部分;还有可能①②③部分都有。最后一种①②③部分都有,便是精品中的精品,才是形成了让人世代不会看腻的成品,或说“经典”!

但是,诗体它也有一个很困难的方面,就是没有写过或没有发现过的诗体已经越来越少了,大部分已经被人写过了。中国风的,它就分很多种,古代的古体诗歌我们就不用说了,它是经过很多诗人的一种智慧性集成,它是不断优化和动态的一种经典。也就是说,那种经典的诗体已经成为一种格式化了,我们先辈们就是在那里面不断的去改进,每个人都去付出自己的一点智慧,或者说情感与思想等,去把它形成了一种智慧性的经典。那种经典式的古体诗歌,所以我们现在看,还是很震撼人。

新诗或说现当代诗歌,她就是把原先那种古体和固定的格式去掉,自由的去写。人们已经达不到那种高度了,比如唐诗宋词,诗经和楚辞等,那类诗歌,人们已经写不了那个时代的作品,也达不到那种高度,也是因为时代这种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有符合现代社会的现代诗歌,才是进步与同步的等。现代诗歌刚开始的时候也给了诗歌极大的可能,因为是适合时代的新生命,之后为了区别现代诗歌的当代诗歌也是一样。


3. 

新诗出现了很多诗人及代表作,就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戴望舒写了《雨巷》,称他为雨巷诗人;还有卞之琳写的《断章》,郑愁予《错过》,徐志摩《再别康桥》与《沙扬娜拉》等,也是有浓浓的中国古风意蕴或意味在里面的,形成了著名的一些也较有中国韵味或特点的代表性新诗风格。中国风的风格或美感一直到现在依然非常流行或创作源源不断,比如陈先发的《前世》、潘维的《梅花开了》、似弘的《予君书》、黎落的《空镜子》、朵儿兮兮的《下江南》等等,也逐渐的摆脱了古诗的尾巴。

也有脚踏中西两条文化大船,以民族文化元素或体态为主的现当代诗歌,比如:闻一多、郭沫若、艾青、余光中、桑恒昌、李发模、商震、灵岩放歌、曹谁、吴光德、杜春祥、张引力等,包括前面提到的徐志摩、似弘等诗人,也有许多诗歌符合这一特点。每个人的诗歌内容及风格等都或多或少与这条有关,因为从近代社会开始,中西文化可以说越来越融合,我们现在的方方面面也与西方文化脱离不开了。如果要说诗体,准确说是“细化”的诗体,以内容或作者分的诗体,之前我推荐过的一些诗人,诗体也都有较明显,比如李发模的“拆字”体、灵岩放歌的《桃花》体、张林的“红笔”体、赵卫峰的《阳台》体、穆高举的“黑猫”体、马登的“趣逗”体、肖武的“公交车”体等;还有众多优秀诗人的优秀诗歌也自成一体,比如:林徽因、冯至、何其芳、北岛、顾城、舒婷、王小妮、食指、昌耀、严力、席慕容、汪国真、非马、陈超、汤养宗、李不嫁、李元胜、陈年喜、大卫、张二棍……等等,许多的诗,都是已经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一种诗体了的,包括我认识的野渡、司马玉琴、水刃、姚瑶、方丽、沙马、产安江、安澜、萦之、无我……还有不怎么认识或不认识的诗人和诗体更多,比如刘向东、轩辕轼轲、熊焱、蒋雪峰、沈天鸿、南鸥、姚辉、淳本、冬雪夏荷……国外的众多名诗人也不用说和举例了,也是能看出“个人诗体”及富有内容和风格的,甚至精神的。

当代诗歌的一种诗体形成,它因为年份也还不长,一些东西它也还没有太具体的形成,人们的判断和认识也还偏后一点,有的当代诗歌的话,比如说多多、西川、于坚、欧阳江河、翟永明、张枣、戴维娜、琉璃姬等这些诗人,也有很多人认可了他们的这种当代诗歌,我也认可他们的独立诗体。如果我们看过,但想不起来,不是很有印象或感到特点鲜明的诗歌,那他们的诗体,至少还不是很成功的,当代诗歌就还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也存在被某些当代“诗体”抢占了太多的眼球或印象所致,后面会补充一点这里。

说一下诗人海子吧,据说他的诗歌在他活着的时候是没有得到太认可的,我觉得就跟他看似没有形成个人诗体的诗歌有关。海子他是正好处于一个临界点,他是现代诗歌和当代诗歌的临界点,他的诗歌有现代诗歌和当代诗歌的这些共同成分或元素,他是新诗出现明显分野的诗人和诗歌代表,时间和时代上也恰逢中国的改革开放前后,我个人也是很认同这种观点和区分或划分的。他去世得比较早,20多岁就自杀了,他的诗歌差点没有形成诗体,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很多的90后,诗歌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诗体这是很正常的。不说90后,就很多写现当代诗歌的大龄或高龄人士也还没有形成诗体,同样是很正常的;很多人能形成诗体的还多是偏现代诗歌风格的部分,就比如刚才说的这些偏中国风或民族特点多的诗歌等就较明显。庄凌、树弦、蓝冰丫头、王小拧、初航宇、陌芷君、王近松等等,他们的当代诗歌或诗作不错,有自己的风格及当代性;90后和00后也可以形成自己的诗体,比如庄凌诗里的对比明显,初航宇的即景明显……

刚才说到海子,他也是新诗史上绕不开的一个人。有人说他是为了诗歌献身;也有的人说他是因为爱情或理想等等遭遇不幸;还有学《易经》懂八卦和命理的老师说他是因为精神分裂症而死,通过他的生辰八字等推算或看出来的,那是有先天性的部分。所以它的真实死因我比较偏向于后两者,也就是精神分裂症和各种不幸;理想的一种死因确实也偏向过前者,但是这种为诗歌献身的理想化死因反而也会不怎么理想,我觉得不是太值得提倡,要是很多人学习和效仿又当如何?比如自杀的90后诗人许立志、王尧、陶春霞、张凯、玖殇等等,所以为了诗歌自杀的说法最多只能联想一下,这个成分少不了可能会有一点,但后两种应该偏多(诗歌是一种精神或寄托,但如果这份精神与寄托也无法有效达到或得到成全时,可能就会有自杀,也是相对而言较正常的,我们应该平心而论)。


4. 

关于诗体的话,还有重要的一个部分,比如现当代诗歌有长诗、短诗、微诗、组诗、散文诗等诗体,就像唐代的绝句和律诗等一般。还有就是诗歌“衍生”或“分化”出的以每个作者和流派等区分的诗体,也像前面说到的“大道分裂”情况,越来越细后产生的诗体;还有如网上大家都比较熟知和熟悉的,比如说:下半身体、梨花体、废话体、垃圾体、撒尿体或结疤体、余秀华体、老干体等等。这些个若干体,被人贴上了不太好的标签居多,意思就像是在说“也想和这个‘体’同等”一样,或达到这个诗体,所以的话,无论是对诗歌的格式与内容或造势等而言,诗体都是很重要的。但刚刚提到的这些网红“诗体”,虽然大多数作品就如同人体书法,是人体更吸引人,还是书法更吸引人?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是人体更吸引人。即使,人体上面写的是颜真卿也好,还是王羲之也好,对于书法的价值也会瞬间降低,还有人们看待书法的本心也就自然变味了,所以说这个人体书法的“人体”为先,下半身诗歌的“下半身”为先,我觉得是一样的道理;虽然有的诗歌或派别的作品也有好些作品不错,甚至也有以假乱真、混淆视听,夺人眼目的“人为操作”等较多的东西,那他们的个人诗体以“显眼”诗作为例的话,实际并未形成;比如之前写的一篇《诗歌让人寡然无味》,“对诗歌的几点感受”中:“技法藏于无形,使人看不到技法的为上品;刻意为之,去掉修辞或只剩下技法的,为次……”我觉得还是很符合的。

综上所述,诗体已是诗歌的一大基本,有不同的划分;需要诗人们不断的更新、优化、打磨、彼此成就与夯实等。中国新诗要想像中国古诗一样达到举世属目的成就或地位,可能暂时还无法准确的去说或做到,毕竟需要不断的成长或经验的累积,还有要到达一定的时间和经过一些不同时代的检验……

“诗体”是以作品成色和众多质量的交融、贯通等综合因素才能决定与形成为诗体的,甚至磨合与制定了整套或全套的规则及要求等的结果;也并不是随便弄一两个独一无二或博人眼球的就是,不能低看读者或高看一些作者。所以那篇没有具体标题的网文,那种对“诗体”自发性和自然而然的认识,我才觉得可以重视和借鉴,并在此分享了一些感言……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西安启幕
  3. 四海共鸣 诗耀星河——记“文明的回响: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开幕式
  4. 吴思敬|《百年新诗学案》总序
  5. 2025年德令哈市第七届海子诗歌季在杭州隆重启幕
  6. 安琪:“海事,不再是一个假设”——读张于荣海洋题材长诗集《与一条船谈论大海》
  7. 徐贞敏|为了所有先我们而来的诗人:《爱丽尔集》译后记
  8. 诗歌“不轻易赞美这世界”,赞美爱、悲悯、勇气与正义
  9. “诗歌点亮白塔”主题诗歌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公示
  10.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