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远方
陈亚平
我与智纯同志同事多年,他“政治信念坚定,思想基础深厚,工作能力扎实,政绩年年非凡,且忠厚老实,性格直率,为人处世十分谦和”,这些方面本人是非常了解的。但是对于他对诗的钟爱,对诗歌创作的执著与娴熟,我却一直没能发觉。直到前不久,我在手机微信朋友圈,突然看到他发的一首诗作,名为《憧憬花荫》,我读着读着,那浓郁的诗情扑面而来。细细地品味,发现诗人的思维是那么的细腻,而情感世界又是那么的宽阔。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呼道:“好诗,好诗”。好家伙,在工作之余,在别人忙于应酬,邀友举杯共盏之时,在夜深人静,世界进入梦想之时,智纯同志却废寝忘食,专注地耕耘,把一颗炽热的心献给诗的世界。我为能读到他优美丰富的诗作非常激动,我为我们的诗坛又亮起一颗新星而欢欣鼓舞,也为又多了一位对文学艺术有着不懈追求的同事而兴奋不已。
诗歌创作是心灵的碰撞。智纯同志是科班出身,早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可他学的是机械工程,现如今从事的是农业农村工作。按理说,他与文学创作一点缘分也没有,神灵没有给予他诗的土壤与环境,岗位缺乏文学创作的基础与条件,但是,凭着一种天赋与对生活的热爱,他毅然掘开了诗的喷泉。他细心观察身边的人、身边的物、身边的事,处处去感悟自己心灵的发现,用爱发酵、酿造诗的精美。记得泰戈尔曾说过:“我这一生永远以诗歌来寻求你,它们领我从这门走到那门,我和它们一同摸索,寻求着,接触着我的世界。”泰戈尔是在用诗歌来寻求爱。智纯同志的创作实践就是如此,是他对生活的炽爱才得以到达诗歌创作的境地。正如余秋雨在他的《晨雨初听》中道出:他的“文化苦旅”,不是为了写几篇游记才去世界各地。到世界各地,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只有在生活中碰撞出心灵深处的火花,才能产生对生活的真正感悟。智纯同志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你看,他的《火锅情调》,在与友人的共盏同乐中,才感悟出了“友人相聚红飞脸,不醉琼浆醉管弦。”他的《夜宿木兰山》,在扶贫蹲点的工作中,写出了“人处高居风自爽,不知流响为谁歌?”的优美诗句。还如他的《山村绝句》,写的是非常平常的社教生活,但却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担当,“何惧征途多险阻,铁肩堪负万钧雷。”写出了一名机关公务员对工作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奉献精神。
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读他的近百篇诗作,无论是写景述情,还是写人叙事,总能感到它的精美之处。智纯的诗歌,独特之处在于:一是着眼点抓得准。每一首诗,都是从细小生活中,发掘灵感,喷发出情感的火花,让它进入诗歌的殿堂,达到以诗传史、以诗传情、以诗传物、以诗传人的目的。也就是:“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如他所写的《雨过骊山》《紫薇花开百日红》《红安谣》等等,都是从叙事中入笔,却在情感升华的高处见景入情,真是妙不可言;二是文学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的诗,咏景、咏物、咏事,或送友、或留别、或寄兴、或感怀,笔墨酣畅,意境深邃。展卷一读,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鼓舞。尤其是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读起来,心灵能够为之震颤;三是文字表现力度强。诗歌是文字表现的“珠穆朗玛峰”,没有过硬的语言锤炼能力,诗歌创作就难以触发出惊涛骇浪。欣慰的是,读智纯同志的诗作很优美,这优美则来源于他对文字的锤炼与把控。譬如,他的《春雨濛濛有感》,细读起来,就像一首歌曲,其旋律波澜壮阔。
诗作的出路在于创新。他的电子诗集《至纯至爱》,即将展示在中国诗歌网、畅想之星网站上,这是一件幸事。他创作的时空跨度也比较长,内容也十分丰富,创作形式多种多样。核心还在于:一个爱字,爱岗位、爱工作、爱事业、爱家乡、爱生活,用心地感悟我们这个大好的时代所发生的一件件事,所接触的一个个人和物。这是对人生信念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远方——爱,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爱就没有远方,没有远方也就会失去爱。祝愿智纯同志以更加创新的思维、方法、手段去面对未来,继续攀登诗歌创作的艺术高峰。
陈亚平
2020年10月25日于武汉
(陈亚平系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