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风 正 气 贯 古 今
——晚清总督刘长佑的家风及对后代的影响
文 / 何石
刘长佑(1818年—1887年),字子默,号荫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宁人,湘军重要统帅。他原本地方绅士,拔贡出身,以“军功”升任封疆大吏,先后担任广西、广东巡抚,两广、直隶和云贵总督,是晚清史上的重要将领和地方疆吏。他是整个湘军系统中最早成为直隶总督而到天子脚下坐镇的第一人。追溯他的成长轨迹,并回望他宗堂的一脉承袭,我们不得不对他自祖至今严格的家风和一以贯之的清风正气所叹服。
(一)
刘长佑的成长要追溯到他的曾祖父,他的祖上从他曾祖父开始,知书识礼、勤耕勤读,虽然没有谋取到显赫功名,但也算是乡党名流。
刘氏是中国的大姓,加上大汉王朝的影响,刘氏文化根深蒂固。到刘长佑的曾祖父这里已经将家训定为:“敦孝弟、睦亲族、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端士品、隆师道、修坟墓、戒犯讳、戒淫恶……”
只有到刘长佑父亲刘时华这辈,很快通过开市经商慢慢在县城成为首屈一指的大户,“馀庆堂”的招牌在十里八乡几乎是人尽皆知。“馀庆堂”的大门两边有副对联:“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有福之人方能读书”。馀庆堂由此而得名,这幅联语也成为了刘府老小谨遵不违的家训。宽厚待人、谦虚低调、从善如流、乐善好施,必然会人寿年余、五谷丰登、非富即贵、望重德高;以学为乐、孜孜不倦、穷理究哲、博学求索,必然明理知礼、多才多艺、还能学而优则仕,求取功名,光宗耀祖,幸福终生。
刘时华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当几代人未得功名、壮志未酬时,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倾尽所有也要让儿子读书科举出仕。和大多数湘军将领一样,刘长佑自小远离家乡到省城饱读诗书,他曾前后在岳麓书院读书长达十年。当时的岳麓书院面向社会广泛招生,又没有教委的指标限制,大约相当于现在湖大、湖南师大开设的成教、自考班。
可以说,邵阳地方尚武的传统与长沙岳麓书院所倡导的湖湘文化“学以致用”精神的有机结合,才成就了刘长佑谨慎而多谋略的儒将风范。正是因为刘长佑有如此严谨的家风和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上他终身如一、矢志不渝的厚蕴积淀,所以才形成了他独特而被世人称道的人格魅力。
(二)
纪律严明,治家如军。当年刘长佑的两个儿子跟随父亲打仗。他的第三个儿子很饿了,骑马在路上碰到一卖鸡的,于是乎抢了一只鸡和哥哥分了吃了。这事被刘长佑知道了,打了三儿子20军棍,并马上派人去赔礼道歉并赔偿抢来的鸡。他对家人严格要求,严禁家人利用其官位和影响而腐化奢侈。1860年10月21日,刘长佑妻子李夫人、四儿子刘思训、弟刘又卿等率家人来广西躲避湖南寇乱,他不准当地官员擅自出入其家人的住所,杜绝其收受贿络。
惩腐肃贪,嫉恶如仇。刘长佑身材不是很高大,却威风凛凛,相貌堂堂,三络细少的胡须像三条黑旗飘在胸前,令人望而生畏。他接手广西政务之后,认为当时的局势,拯民生当先清吏治,先后处置了贪赃枉法的同知(正五品)何性达,以及私自向越南贩卖肉桂、犀角的马元标等官员,一时官场风气大为好转。为严厉打击官员腐败,给下属树立榜样,
作为一个标准的清官,刘长佑自己不受贿的同时他也不给皇帝行贿。在后来的为官历程中,他接到了同治皇帝的圣旨,说修复圆明园要求广西提供大量桐板、陈黄松、杉木、油松等大木材和一些石材。
刘长佑即上奏说:“广西连年战乱,梁栋异材多遭兵燹,剩下一些杉木、油松等都不中尺寸,枫柏、陈黄松之类,广西一向不出产,而且广西道路崎岖,木材、石材运输不易,不应提供!”。
两袖清风,一身正气。1867年,沧州盐民在张六等人领导下成立捻军举行起义,以数千之众,逼近京城,直隶总督刘长佑以镇压不力被革职。皇族们还把剿捻的满族重臣僧格林沁的死迁怒到刘长佑身上,于是他被撤职降级。
1868年正月,刘长佑带着200名随行的楚勇离开京都回乡的时候,直隶代总督官文及百官、绅商知道刘长佑为官清廉、宦囊羞涩,一路恐难养活随行人员,合捐了三万两白银赠给刘长佑,却被他拒收。刘长佑一行走到德州,德州府台说直隶诸大人送来了拒收的三万两白银,刘长佑仍坚持不受,请他派人送回直隶。
一行人到了南京,两江总督曾国藩见刘长佑部下景象饥苦,便要赠银三千,刘长佑还是拒收,曾国藩只得暗中派人沿途预先为刘长佑一行准备住宿。路过长沙,湖南巡抚刘昆见刘长佑部寒怆简素的情形,深为感动并极为不平,向朝庭报告说:“大臣归乡如刘荫渠(长佑)简扑清寒者当今罕见。”四月初十,刘长佑一行抵达新宁故土。他遣散安置了200名楚勇,仍居“馀庆堂”老屋,在家乡韬光养晦。
谨言慎行,宽厚谦虚。刘长佑为人宽厚、谦逊,乐善好施,遣散楚勇时,把钱财分给其安家,他一生仅娶元配郑夫人,不纳妾,从他的地位和当时的制度来说,这不能不说是非常难得的。
受刘长佑的影响和家风祖训的熏陶,刘家兄弟和后代人才辈出、蔚为壮观。刘长佑的堂弟刘长伟,也参加湘军,任千总,在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靖港战役中阵亡。
刘长佑夫人李氏,生5子:长子刘思询,曾任凉州知府;次子刘思诣,县学增生,特用通判;三子刘思谦,二品荫生,特用通判;四子刘思训,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官任兵部郎中、云骑尉,过继给堂叔刘长伟为子;五子刘思谨,县学生。
刘长佑的孙子,见于记载的有刘永淇,又名刘绳武,府学生,光禄寺署正;刘永溉,府学生;刘永澬,五品候选州判;刘永滇、刘永清、刘永洁、刘永沅、刘永济。曾孙有刘鹤庆、刘鸿庆。
(三)
“有福之人方能读书”。的确,近百年来,刘长佑一脉更保持了读书的家风,后人中多为学者、名人,堪称湖南的文化家族。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是刘长佑嫡孙。他先后任教于长沙明德学校、东北大学、武汉大学,并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一度担任代校长。
刘永济先生与陈寅恪先生为终生至交,治学谨严,博通精微,在屈赋、《文心雕龙》、诗词曲诸研究领域均卓有建树,为海内外学术界所推重。
我国古典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刘敦桢,字士能,是刘长佑堂弟刘长佐的曾孙。刘敦桢先生少时留学日本,归国后任湖南大学教授。他曾设计了湖南大学办公楼、长沙市天心阁、南京图书馆、中山陵光化亭等著名建筑。
刘敦桢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一生从事古建筑研究,与梁思成共同奠定了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基础,被建筑界誉为“南刘北梁”。
国家原高教部副部长刘子载,又名刘仲谦,是刘长佑的曾孙。五四运动后,他投身革命。1921年秋,刘子载考入湖南一师,认识了毛泽东、李维汉等共产党人。毛泽东很喜欢刘子载,经常要他到省工会工人补习班讲课。刘子载从1954年起担任高教部副部长。
刘氏后裔中外支亦学者辈出。刘长佐一支有陈贻焮(1924—2000),字一新,北京大学教授,博导,《文学遗产》编委、《文学评论》编委、中国韵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
陈贻焮教授为人淡泊,致力唐诗研究。他治学兼有新老学者之长,其笃实的学风和杰出的学术成就蜚声海内外,他在八十年代完成的《杜甫评传》上、中、下三卷,长达108万余字,是目前国内研究杜甫最为详尽深细的一部力作。
刘长佑一支外系则有陈书良教授(1947— ),他是刘永济的伯外孙,刘永湘教授的外孙,曾长期担任山东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现为湖南商学院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文史馆馆员,兼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曾是第六届全国青联委员。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种良好的家风贯穿古今数百年而长盛不衰不能不令人钦服!如果以小见大,由家及党、由家及政、由家及国,一以贯之良好的党风政风,何愁清风不畅、玉宇不澄?此外,家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细胞,只要每个家都有优良的家训、家规、家教,通过世代传承、社会的传递,就会保证国家躯体的纯净葳蕤、强盛不衰!
【何石,男,湖南新宁人。系中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湖南散文学会会员。获广西报告文学奖,全国政协图书奖,中国小小说学会、《小说选刊》杂志和地方征文奖等奖项;在《小说选刊》《湖南文学》《广西文学》《中华文学》《精短小说》《西部散文选刊》等刊物发表作品近200万字;出版文学专著多部。现任《文化崀山》杂志主编。
身份证:430528196509100030;电话13077385366;QQ:776541891;邮编:422700;地址:长沙市新韶东路498号鑫远湘府华城北9栋309】
——晚清总督刘长佑的家风及对后代的影响
文 / 何石
刘长佑(1818年—1887年),字子默,号荫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宁人,湘军重要统帅。他原本地方绅士,拔贡出身,以“军功”升任封疆大吏,先后担任广西、广东巡抚,两广、直隶和云贵总督,是晚清史上的重要将领和地方疆吏。他是整个湘军系统中最早成为直隶总督而到天子脚下坐镇的第一人。追溯他的成长轨迹,并回望他宗堂的一脉承袭,我们不得不对他自祖至今严格的家风和一以贯之的清风正气所叹服。
(一)
刘长佑的成长要追溯到他的曾祖父,他的祖上从他曾祖父开始,知书识礼、勤耕勤读,虽然没有谋取到显赫功名,但也算是乡党名流。
刘氏是中国的大姓,加上大汉王朝的影响,刘氏文化根深蒂固。到刘长佑的曾祖父这里已经将家训定为:“敦孝弟、睦亲族、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端士品、隆师道、修坟墓、戒犯讳、戒淫恶……”
只有到刘长佑父亲刘时华这辈,很快通过开市经商慢慢在县城成为首屈一指的大户,“馀庆堂”的招牌在十里八乡几乎是人尽皆知。“馀庆堂”的大门两边有副对联:“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有福之人方能读书”。馀庆堂由此而得名,这幅联语也成为了刘府老小谨遵不违的家训。宽厚待人、谦虚低调、从善如流、乐善好施,必然会人寿年余、五谷丰登、非富即贵、望重德高;以学为乐、孜孜不倦、穷理究哲、博学求索,必然明理知礼、多才多艺、还能学而优则仕,求取功名,光宗耀祖,幸福终生。
刘时华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当几代人未得功名、壮志未酬时,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倾尽所有也要让儿子读书科举出仕。和大多数湘军将领一样,刘长佑自小远离家乡到省城饱读诗书,他曾前后在岳麓书院读书长达十年。当时的岳麓书院面向社会广泛招生,又没有教委的指标限制,大约相当于现在湖大、湖南师大开设的成教、自考班。
可以说,邵阳地方尚武的传统与长沙岳麓书院所倡导的湖湘文化“学以致用”精神的有机结合,才成就了刘长佑谨慎而多谋略的儒将风范。正是因为刘长佑有如此严谨的家风和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上他终身如一、矢志不渝的厚蕴积淀,所以才形成了他独特而被世人称道的人格魅力。
(二)
纪律严明,治家如军。当年刘长佑的两个儿子跟随父亲打仗。他的第三个儿子很饿了,骑马在路上碰到一卖鸡的,于是乎抢了一只鸡和哥哥分了吃了。这事被刘长佑知道了,打了三儿子20军棍,并马上派人去赔礼道歉并赔偿抢来的鸡。他对家人严格要求,严禁家人利用其官位和影响而腐化奢侈。1860年10月21日,刘长佑妻子李夫人、四儿子刘思训、弟刘又卿等率家人来广西躲避湖南寇乱,他不准当地官员擅自出入其家人的住所,杜绝其收受贿络。
惩腐肃贪,嫉恶如仇。刘长佑身材不是很高大,却威风凛凛,相貌堂堂,三络细少的胡须像三条黑旗飘在胸前,令人望而生畏。他接手广西政务之后,认为当时的局势,拯民生当先清吏治,先后处置了贪赃枉法的同知(正五品)何性达,以及私自向越南贩卖肉桂、犀角的马元标等官员,一时官场风气大为好转。为严厉打击官员腐败,给下属树立榜样,
作为一个标准的清官,刘长佑自己不受贿的同时他也不给皇帝行贿。在后来的为官历程中,他接到了同治皇帝的圣旨,说修复圆明园要求广西提供大量桐板、陈黄松、杉木、油松等大木材和一些石材。
刘长佑即上奏说:“广西连年战乱,梁栋异材多遭兵燹,剩下一些杉木、油松等都不中尺寸,枫柏、陈黄松之类,广西一向不出产,而且广西道路崎岖,木材、石材运输不易,不应提供!”。
两袖清风,一身正气。1867年,沧州盐民在张六等人领导下成立捻军举行起义,以数千之众,逼近京城,直隶总督刘长佑以镇压不力被革职。皇族们还把剿捻的满族重臣僧格林沁的死迁怒到刘长佑身上,于是他被撤职降级。
1868年正月,刘长佑带着200名随行的楚勇离开京都回乡的时候,直隶代总督官文及百官、绅商知道刘长佑为官清廉、宦囊羞涩,一路恐难养活随行人员,合捐了三万两白银赠给刘长佑,却被他拒收。刘长佑一行走到德州,德州府台说直隶诸大人送来了拒收的三万两白银,刘长佑仍坚持不受,请他派人送回直隶。
一行人到了南京,两江总督曾国藩见刘长佑部下景象饥苦,便要赠银三千,刘长佑还是拒收,曾国藩只得暗中派人沿途预先为刘长佑一行准备住宿。路过长沙,湖南巡抚刘昆见刘长佑部寒怆简素的情形,深为感动并极为不平,向朝庭报告说:“大臣归乡如刘荫渠(长佑)简扑清寒者当今罕见。”四月初十,刘长佑一行抵达新宁故土。他遣散安置了200名楚勇,仍居“馀庆堂”老屋,在家乡韬光养晦。
谨言慎行,宽厚谦虚。刘长佑为人宽厚、谦逊,乐善好施,遣散楚勇时,把钱财分给其安家,他一生仅娶元配郑夫人,不纳妾,从他的地位和当时的制度来说,这不能不说是非常难得的。
受刘长佑的影响和家风祖训的熏陶,刘家兄弟和后代人才辈出、蔚为壮观。刘长佑的堂弟刘长伟,也参加湘军,任千总,在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靖港战役中阵亡。
刘长佑夫人李氏,生5子:长子刘思询,曾任凉州知府;次子刘思诣,县学增生,特用通判;三子刘思谦,二品荫生,特用通判;四子刘思训,光绪二年(1876年)举人,官任兵部郎中、云骑尉,过继给堂叔刘长伟为子;五子刘思谨,县学生。
刘长佑的孙子,见于记载的有刘永淇,又名刘绳武,府学生,光禄寺署正;刘永溉,府学生;刘永澬,五品候选州判;刘永滇、刘永清、刘永洁、刘永沅、刘永济。曾孙有刘鹤庆、刘鸿庆。
(三)
“有福之人方能读书”。的确,近百年来,刘长佑一脉更保持了读书的家风,后人中多为学者、名人,堪称湖南的文化家族。
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是刘长佑嫡孙。他先后任教于长沙明德学校、东北大学、武汉大学,并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一度担任代校长。
刘永济先生与陈寅恪先生为终生至交,治学谨严,博通精微,在屈赋、《文心雕龙》、诗词曲诸研究领域均卓有建树,为海内外学术界所推重。
我国古典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刘敦桢,字士能,是刘长佑堂弟刘长佐的曾孙。刘敦桢先生少时留学日本,归国后任湖南大学教授。他曾设计了湖南大学办公楼、长沙市天心阁、南京图书馆、中山陵光化亭等著名建筑。
刘敦桢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学家,一生从事古建筑研究,与梁思成共同奠定了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基础,被建筑界誉为“南刘北梁”。
国家原高教部副部长刘子载,又名刘仲谦,是刘长佑的曾孙。五四运动后,他投身革命。1921年秋,刘子载考入湖南一师,认识了毛泽东、李维汉等共产党人。毛泽东很喜欢刘子载,经常要他到省工会工人补习班讲课。刘子载从1954年起担任高教部副部长。
刘氏后裔中外支亦学者辈出。刘长佐一支有陈贻焮(1924—2000),字一新,北京大学教授,博导,《文学遗产》编委、《文学评论》编委、中国韵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
陈贻焮教授为人淡泊,致力唐诗研究。他治学兼有新老学者之长,其笃实的学风和杰出的学术成就蜚声海内外,他在八十年代完成的《杜甫评传》上、中、下三卷,长达108万余字,是目前国内研究杜甫最为详尽深细的一部力作。
刘长佑一支外系则有陈书良教授(1947— ),他是刘永济的伯外孙,刘永湘教授的外孙,曾长期担任山东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现为湖南商学院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文史馆馆员,兼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曾是第六届全国青联委员。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种良好的家风贯穿古今数百年而长盛不衰不能不令人钦服!如果以小见大,由家及党、由家及政、由家及国,一以贯之良好的党风政风,何愁清风不畅、玉宇不澄?此外,家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细胞,只要每个家都有优良的家训、家规、家教,通过世代传承、社会的传递,就会保证国家躯体的纯净葳蕤、强盛不衰!
【何石,男,湖南新宁人。系中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湖南散文学会会员。获广西报告文学奖,全国政协图书奖,中国小小说学会、《小说选刊》杂志和地方征文奖等奖项;在《小说选刊》《湖南文学》《广西文学》《中华文学》《精短小说》《西部散文选刊》等刊物发表作品近200万字;出版文学专著多部。现任《文化崀山》杂志主编。
身份证:430528196509100030;电话13077385366;QQ:776541891;邮编:422700;地址:长沙市新韶东路498号鑫远湘府华城北9栋309】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