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成都广播电视台听堂FM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 “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涓子。今天我们来赏析托马斯·哈代的诗。
托马斯·哈代,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我们熟悉的《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等。哈代晚年以其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他的诗冷峻、深刻、细腻、优美,言简意赅,自成一格,比他的小说更具现代意识。
✦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哈代的诗歌《当我在镜前观照的时候》,这一版本的译者是吴笛:
当我在镜前观照的时候
当我在镜前观照的时候,
望着干瘪的肌肤发愁:
“但愿上帝发点慈悲,
让我的心也这般老朽!”
这样,任凭人心对我冷淡,
我再也不会感到悲戚,
抱着泰然自若的心态,
孤独地迎接永久的安息。
可是时光真是令人悲伤,
它偷走一半,又让一半留存;
于是,颤巍巍的黄昏之躯
却搏动着一颗正午之心。
诗人远人对哈代这首诗有这样的解读:
这首诗充满了哈代惯用的小说笔法。作为读者,我们能看到真切的画面和人物内心的情感延伸。就诗歌本身来说,哈代不过勾勒了某个最普通的生活场景,然后描写了时间带给自己的晚年感受。这一主题并不新鲜,但哈代在这首诗中抓住了所有人都有的感受,而且哈代的高明之处,是将读者感受的终点作为迅速深挖的起点。当他“但愿”“让我的心也这般老朽”之时,读者就已经进入了哈代的内心痛处,感受他没有被时光催老的心理。
当一个老人觉察自己内心并未衰老会是怎样的感受?要把握这点很不容易,哈代却只使用了短短四行诗,把这种感受压缩在“接受冷淡”“泰然自若”“迎接安息”这三种情绪起伏当中。这是他走到晚年的人生感受,在语言上更是做到了诗歌要求的绝对精炼。哈代在拥有成熟的小说语言同时,对诗歌语言也有着炉火纯青的直觉与意识。
在“黄昏之躯”中仍跳动一颗“正午之心”。这是诗歌进入核心的表达。哈代放弃所谓的现代技巧,用“偷走一半,又让一半留存”的心理刻画,准确描绘了人到晚年对时间的复杂心绪,它会让每一个年华逝去的读者陡然体会岁月带给人的沧桑与留恋。其实诗歌就是这样,总在某些突如其来的句子中让人咀嚼出最深的人生况味。
哈代能被奥登称为“启蒙恩师”,就在于奥登从哈代的诗中体会到诗歌究竟可以怎样越过青春,进入全部的人生。这才是诗歌要抵达的深处。甚至,这也是和其他文体相比,唯有诗歌能做到的瞬间把握。当哈代将人、岁月、生活全部压缩进他笔下的诗行,对读者的阅读唤起,不仅是心灵的复杂感应,还包括对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入。
诗歌就是生活,“草堂读诗”,有温度有质感。托马斯·哈代的诗歌《当我在镜前观照的时候》,今天就赏析到这里,感谢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