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就是生活,欢迎来到由成都广播电视台听堂FM与《草堂》诗刊联合推出的“草堂读诗”,我是读诗人涓子。今天我们来分享杨炼的诗《谒草堂》,以及诗歌背后的故事。
杨炼,中国当代朦胧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杨炼1955年出生于瑞士伯尔尼,6岁时随外交官父母回到北京。高中毕业后,杨炼到北京昌平县插队,之后开始诗歌创作,并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1988年起,杨炼开始了他世界性的写作生涯,20多年间,足迹遍及欧、美、澳洲各个角落。近年来,杨炼不停地参加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他曾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礼魂》《荒魂》《黄》《大海停止之处》《饕餮之问》、对话集《唯一的母语》等。
杨炼说,自己真正开始写诗的时刻,应该是1976年1月7日。他的母亲在那天猝然病逝。之前一天,杨炼和母亲将“文革”期间不多的照片贴满相册最后一页,他当晚回了插队的村子,然而第二天早晨就得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那一刻,死亡就这样蛮横粗暴、毫不隐晦地立于眼前。也是在那一刻,诗作为灵魂的存在的意义凸显了出来。那一年,杨炼刚满20岁,那场告别几乎瞬间改变了他的写作性质。他也第一次用自己的舌头品尝到真正的诗意。
1980年,诗人到成都拜谒杜甫草堂。漫步在草堂,诗人借着杜甫遗意,平复、梳理自己的内心。当时诗人的人生经历虽然还比较浅,但在对杜甫的追思中已经融入了自己的知青经验、对母亲去世的哀思。从草堂出来后诗人豁然开朗,一口气写下了包括《大雁塔》在内的七个长诗的题目,并形成了一个整体。诗人自评,这些语言现在看来挺幼稚的,但对他本人来说,却是打开了一种人生的视野。
三十年后,诗人再次回到杜甫草堂,他特意挑了游客散去的时间进去,没过多久,整个草堂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在那里,重新回味那些古往今来最美的漂泊之诗句,发现这就是自己的一种漂泊经历的真实写照。虽然和杜甫隔着一千多年的遥远时光,但是他觉得杜甫和他一样都是当代人,杜甫写活了历史,杜甫诗歌里深厚的人生经验也被杨炼真切地体验到了。今年,诗人沉吟着杜甫的诗句,再次回到草堂,参加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举行,用诗歌和杜甫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 ● ●
✦多次到草堂的经历,让杨炼写出了这首《谒草堂》,一起来听听吧:
谒草堂
一
三十年 从夏天这边走到那边
三十年 酝酿着秋色
一杯更浓的浊酒
移至我面前 倒映咽下的笑
栀子香仍在缝合裂开的薄暮
草堂像草船 听 我自己的水声
流过 却未流出
绿阴阴的深潭叹息的直径
我漫步的鼻息拂低竹叶
数着疏雨 落入死亡的洁癖
三十年前 孩子转身丢下漩涡
又是花径 又是蓬门
登上诗人各自绝命的船
刮疼此地一千三百岁的河底
轻如一根草 任凭狂风镂刻的
不拒绝贫病题赠的
结局 他推过的石磨
磨着炊烟
淡淡飘散 我的成熟
像一个国度 习惯了忧伤之美
二
一行诗的幽暗甬道越走越暗
一行诗 园静游人散
竹林的竹杖点着风声 雨声 鸟声
浣洗的山花一如浣洗的人形
给我一个黄昏 渗出等了三十年的
发黄的纸 渗出两片水面远远推开的
两张脸 一架木床一张冷衾
追上燕子 暗香的空间不停退场
退至漏掉的血肉中亮起来的涵义
给我一种命 不同于每一条路
却把路都变成影子 他慢慢行走
在我身边掷落酒杯大的雨滴
云愈漆黑 一点烛火从水底远眺
一个夏天读出一千个夏天的寒意
给我这能力 忘记诗歌才终于返回
刺骨的温馨 比语言更惊人的死
被不值得的活冒犯成一句空话
而我小心踩过边缘的大海 紧挨
他的清瘦 忘记拜谒一座草堂
三十年才琐碎地一点点搭起一座草堂
一行没有尽头的诗用尽了漂泊一词
一个历史 没有败壁颓垣
当千家灯火在一夜那么深的心里祭祀
拈出嫩嫩湿湿的蕊 同一次生成
给我红艳 体内留住的香
薰香此刻 星斗明灭着发芽
我已是又老又美足够洁净那人
《谒草堂》的结尾的这句“我已是又老又美足够洁净那人”令人回味。这里的“那人”不止是诗人自己,也是跨越一千两百年前的杜甫,以及中间包含的无数生死、无数轮回的感受。《谒草堂》既是跨越时间的,又让历史和当下的时间达到“共时”状态,所有的历史传统不在我们的外面,就在我们的生命体验里,它是没有“写尽”的经验,或者说流传到这个时代再次被激活。
诗歌就是生活,“草堂读诗”,有温度、有质感。杨炼的诗歌《谒草堂》,以及诗歌背后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