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孝”

作者: 2019年04月18日16:54 浏览:127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浅谈“孝”
 “今若果系胃病,由误服补药所致,则儿之醉实通于天。不知医道者,不可以为人子。儿枉读书二十余年,而竟于事亲之道,有所未尽,且罔轻重,陷父亲大人于此,更痛恨无极:昨日考试生员,出题‘父母惟其疾之忧’,试卷中有袁凡一篇,沉挚剀切,已令儿挥泪不已,且看今日坐堂上,以此命题,皇然一孝子面目,而不知身已犯大不孝之咎。”这是晚清名臣,清朝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的《致双亲书》,内容主要叙述的是他在外做官时为双亲寄回草药,却因自己不了解药物的服用从而引发父亲胃病,为此他深感愧疚,得出“不知医道者,不可以为人子”我们且不论这是古人的传统,单看这份孝心也是沉甸甸的。而更让我钦佩的是张之洞的反思精神,他用“父母惟其疾之忧”做题选拔人才,在阅卷的过程中“挥泪不已”检讨自己“犯大不孝之咎”。他的这种时刻反思、剖析自己的意识与行为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这封家书我是从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讲授《弟子规》中了解到的,张之洞的反思精神也是钱教授在解读《弟子规.》时反复提到的,学习《弟子规》的过程更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一个检讨自己的过程。听完“从孝”篇之后,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从孝篇”开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三局均以“父母”开头,直指“孝”的内涵。尤其是“父母教,须敬听”,在今天的时代,更多的内容赋予“父母教”,但“须敬听”这个老理儿我深有体会。
一日老爸随口问“你每天看新闻联播吗?”我也随口应着“我们学校没电视机。”总以为这个理由再恰当不过啦,不是我不看,只因客观条件不允许。“作为一个大学生,你不看新闻联播,怎么了解国家大事?”对于我老爸对现在的传播媒介不是很很熟悉,诸如互联网。但后来仔细琢磨这句话,即使我周围充斥着网络、手机、报纸、杂志等获得信息的媒介,但问题是我通过这些媒介我获得了什么样的信息,娱乐八卦,花边绯闻。想到这,我沉默了。
      平日里总觉得妈妈很俗,一天刷锅、洗碗、做饭,每天柴米油盐,日日精打细算。而此时的我正所谓“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时时幻想“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总是把理想高悬于生活之上,接近生活意味着背弃理想。直至妈妈一句话“生活是土的,可从土里活出来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后来读鲁迅先生的《伤逝.》才逐渐明白其中真意。子君和涓生因爱生活在了一起,却也因为生活失去了爱。当生活是实实在在摆在现实面前,生活便显得局促不安,而那个时代的子君生活不仅局促而且无路可退,最终被逼到生存的绝境。现在想来,“父母教”都是日积德智慧,月累的人生,虽然这种生活没有被华丽地展览,极端的展示,而这才是真生活,真味道,做小辈的我们唯有“敬听”才能感受了解。
感受颇深的另外一句“亲所好,力为具”这本是对小辈们的要求,无论是“鹿乳奉亲”“怀橘遗亲”还是“卧冰求鲤”这都是古人为我们树立的典范。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根本无需这样,但这种“孝”的精神应时时警醒我们。而现在的情况似乎是反过来了。每年过节,我和妈妈去外婆家,一天到晚,外婆绕着锅碗瓢盆,吃的喝的外婆“力为具” 满脸溢满幸福与知足,走的时候更是大包小包,盛不完的情,装不完的爱,离开的时候剖更是翘首“啥时候再来?”等到寒暑假我回家的时候,妈妈“亲我最好,全力为具”,搜罗“美食”“美喝”叮叮当当,洗洗刷刷,直至老爸发出精辟的感慨“人心都是朝下长的”,你外婆疼你妈,你妈疼你。我不禁哑言,赶紧儿拿起电话问候外婆,饭后洗碗刷筷。
    “怡吾色,柔吾声”原指向长辈劝诫时,小辈应该秉承的态度,在我看来与长辈相处的过程中,这是“黄金规则”,是应该必须遵守的。记得看过一段对话:
    “孩子,要吃梨吗?”
    “不吃!”
    “苹果要吗?”
    “不要!”
    “那香蕉呢?”
    “不要!不要!”
    “喝点牛奶好不好?”
   “不好,烦死了,忙着呢!”
      做小辈的不仅没做到“亲所好,力为具”在长辈“力其所好“时,不但没有做到“怡其色,柔其声”倒是“怒其色,重其声”,这种做法在古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对于现在的我们又该做什么,想必大家心知肚明。
     在《礼记》中记载“夫孝者,天下之大精也”。《诗经》中更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所以是该“常回家看看”了,而不仅是“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