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愿以古典诗词之教学报效祖国

作者:李苑 陈建强 刘茜   2019年02月14日 09:08  光明日报    322    收藏

年近期颐,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对诗词的研究和教学的热情,依然不减。她一直在整理资料,似乎没有一天不与古典诗词为伴。

南开大学为她修建的迦陵学舍,方正古朴,叶嘉莹非常喜爱。但北方的冬天太冷,她还是住回了南开大学宿舍楼的家中。95岁的她,满头银发,腿脚稍滞,起身迎客有些费力。如今,她谢绝了大多数采访活动。想说的话,她只愿留在诗和书中。

我们一行在这次新春佳节前夕的探访,对叶嘉莹来说更像是一场老友聚会——她与光明日报的密切交流,可以追溯到1986年。那时叶嘉莹曾应邀开设专栏《迦陵随笔》,引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诠释中国的古典文学批评。第一篇“前言”刊载于1986年10月21日,紧接着《似是而非之说》《从现象学到境界说》《作为评词标准之境界说》等16篇文章陆续刊发,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直至1989年1月5日刊发为止。

岁月不居,模糊了记忆,她忘记了当年编辑的名字,却对和专栏有关的这段往事记忆犹新。“当时光明日报的编辑找了我好几次,还去了我在北京察院胡同的旧居。其中一篇文章,我写了十五天呢。”

《迦陵随笔》是叶嘉莹1979年回国教学后一次较成规模的系列文章,在当时引发知识界不小的轰动。那时,正在读高中的读者祝晓风读后耳目一新:“虽似懂非懂,但完全是另一个感觉,而且这感觉还是很新鲜强烈的。”也是在这些文章中,祝晓风第一次接触到现象学、接受美学等理论,打开了他认识中国古典诗词的另一个视角。

从爱诗到教学,从“为己”写作到“为人”跋涉,叶嘉莹不仅一生与诗相伴,更以诗歌教学作为自己报国的途径。

诗,是支撑叶嘉莹走过困苦半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在。记忆中,老北京四合院里,父亲与伯父高低错落、音韵悠长的吟诵声,奠定了她一生爱诗的基础。然而,平静的生活随着国家的动荡,戛然而止。随后,历经战火,少时丧母,颠沛流离,家逢变故,漂泊海外,艰苦备尝。是读诗、教诗,给予她从心灵到生活的安慰,并最终让她走上了治学之路。1969年,她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离开祖国的几十年后,叶嘉莹在诗中倾诉着去国怀乡的情思。1974年叶嘉莹申请回国探亲,忍不住在长诗《祖国行》中感叹:“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那次探亲,让叶嘉莹动了回国任教的念头:“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这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我要有一个更广大的理想,因此决定回国教书,将古代诗人们的心魂、志意这些宝贵的东西传给下一代。”

“从1979年开始,我在假期自费回国教学,一分钱都没有拿国家的,完全是尽义务。”回忆这段往事,叶嘉莹话语中仍难掩激动。

40年来,她不仅在南开大学教课,还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演讲中,叶嘉莹不断用诗词来表达报国之情: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在中国古诗中,常用雁排成人字来表达对人的思念,而这种思念不应是小我的、私人的那一点感情,而应该是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更博大的情谊。”叶嘉莹将爱诗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

如今叶嘉莹生活简朴,常常一碗粥、一碗面就是一餐。2018年,她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谈及此举由来,叶嘉莹觉得理所应当,只说:“除了诗词,我什么都不懂。”

正如1994年3月7日,她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散文《我与我家的大四合院》中所言:“我个人愿以古典诗词之教学来报效祖国的心意,则始终未改。”二十五载,余音袅袅,叶嘉莹的爱国之情,从未消散。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小树林儿童诗社两部诗集首发,专家研讨“让孩子拥抱诗”
  2. 乌兰察布诗人作品展 | 杨瑞芳:我把乡愁扛在肩上
  3. 2025大理诗歌季·最早叫云南的地方·《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将在祥云举办
  4. “诗歌点亮白塔”主题诗歌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公示
  5. 彩云重现,在最早叫云南的地方
  6. 乌兰察布诗人作品展 | 臧金芳:母亲的大红柜
  7. 诗歌大擂台第33期“十佳诗歌”评选(A组)
  8. 娜仁朵兰:诗歌漫步,洗涤人生
  9.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10. 2025西林诗汇征稿启事
  11. 完整榜单>>
  1.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2.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3. 迎向太平洋的风——上海城市诗人社《城市诗人2023》分享会举办
  4. 长枪 | 巴彦乌力吉
  5. 瑞箫自选诗集《梦游者》出版
  6. 以文学之笔绘就恢宏壮丽的抗战画卷
  7.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8. “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特展
  9. 新大众文艺时代的中国新诗教育——诗教老师九人谈
  10. “大山里的小诗人”诗歌征集计划第二季在京发布
  11. 完整榜单>>
  1. 关于“每日好诗”“头条诗人”栏目调整改版的公告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诗刊》社融媒体中心正式成立,引领文学刊物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4. 每日好诗第48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中国诗歌网推出AI电子诗集功能
  6. 创作谈:现实与梦想的连接点
  7. 每日好诗第48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每日好诗第482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9. 2025西林诗汇征稿启事
  10. 每日好诗第48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