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树林儿童诗社精心推出两本儿童诗集《温暖的儿童诗100首》与《好玩的儿童诗100首》。8月26日,对话每一个天才——小树林儿童诗社新书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功举办。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艺评论家谢冕,《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刘笑伟,《人民文学》副主编邓凯,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编辑中心主任侯群雄,以及岳超、汪剑钊、敬文东、杨庆祥、秦立彦、孙晓娅、谭五昌、高秀芹、冯雷、侯健飞、王士强、李壮、杨碧薇、安琪、马文秀、陈武、付建、秦国娟、符力、孤城、祝雪侠、迟牧等诗人、学者、翻译家,媒体代表和小树林儿童诗社亲友团与会,共同见证新书发布,并深入探讨儿童诗歌在当代美育与童年精神建设中的独特价值。活动由中国诗歌网总编辑、《诗刊》社融媒体中心主任金石开主持。
《好玩的儿童诗100首》和《温暖的儿童诗100首》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与鸿儒文轩匠心打造,诗人、评论家、诗教探索者吴撇主编。两本诗集各收录100首由小树林儿童诗社小诗人原创的儿童诗,内容贴近生活和自然,语言灵动、意象鲜活,充满童趣、生机与活力,是孩子们纯真心灵的诗意写照。书中每首诗均配有起点美术小画家们精心绘制的插画,这些作品色彩鲜亮、天真烂漫、妙趣横生,与儿童诗相映成趣。凭借“诗歌+插画”的巧妙组合,两本诗集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荡漾明亮纯真童趣的奇妙天地。这两本装帧精美的诗集,恰似五彩斑斓的童话宝盒,盛满了童真与诗意,为孩子们点亮了璀璨的诗意星光。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在致辞中说,吴撇这么多年在推动儿童诗歌写作、儿童诗教方面做的实践和成绩有目共睹。每一个儿童都是诗人,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是天然的。如何来启发儿童写出更好的诗?这两本诗集给出了回答。诗教者要做的很简单,只是一些辅助性工作来启发儿童的写作潜能,唤醒儿童写诗的欲望和无穷的想象。我们希望在推动儿童诗创作的过程中,尽量保持他们的天性,而不是试图让儿童的写作趋近成人写作。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分享了《诗刊》和小树林儿童诗社的缘分。2024年,《诗刊》改版第一期就专门推出了小树林儿童诗歌小辑。小树林儿童诗社秉持“对话每一个天才”“教每一片树叶说话”“用诗呼吸更干净”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唤醒和守卫孩子们内心的天真与天趣。可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眼睛里都藏着星星,他们的语言里都有着魔法。童心即诗就是最好的理念,因为小树林儿童诗社的不断努力,才有了《温暖的儿童诗100首》《好玩的儿童诗100首》两本诗集。这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开启,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更多的孩子加入小树林、加入儿童诗的创作,用诗歌记录成长,用诗意装点生活。
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编辑中心主任侯群雄介绍了《温暖的儿童诗100首》与《好玩的儿童诗100首》的成书过程与出版理念,分享了两本诗集的策划初衷与编辑思路。他说,这是小树林儿童诗社的第一本诗集,每一本书都收录了100首诗,诗歌的作者年龄从5岁到12岁左右,年龄跨度非常大。这些诗歌作品题材丰富、个性鲜明、想象奇异、诗意盎然,每一首诗都饱含了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和独特的视角,很难想象是出自幼小的孩子之手。另外,诗集里的配图也都出自孩子们之手,这些图画不仅描绘了诗歌中的场景和角色,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传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艺评论家谢冕笑谈,自己曾经梦想过当一个儿童诗人,可惜梦想没有成真。他谈到,自己是把冰心的《繁星》《春水》,郭风的《木偶戏》当做儿童诗来读的,读他们的诗就会觉得心里非常满足。诗歌不仅让人觉得好玩,而且还给人以温暖。新时代的孩童虽然告别了饥饿的痛苦,但他们同样需要诗歌,需要享受诗歌的光明和温暖。
在自由研讨环节,与会者围绕儿童诗的文学特质、语言趣味与教育功能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儿童诗歌不仅是文学启蒙的重要形式,更是塑造童年精神世界、滋养情感与想象力的有效载体。
多位诗人、学者、编辑从不同角度肯定了诗集的出版价值。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刘笑伟表示,儿童诗的出版工作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诗人的灵感与孩子的渴求。一本编排精美、插图契合、选诗精当的儿童诗集,能极大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审美体验。《温暖》《好玩》这两部儿童诗集的出版,能够扩大儿童诗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孩子们创作的精彩诗作走进千家万户。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主任、教授侯健飞认为,各种版本的唐诗宋词、西方童话故事充斥市场,而符合孩子现实成长环境、认知和天性的好的儿童读物并不多见,比如这两本“如此好玩,如此温暖,如此庄重美好”的儿童诗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翻译家汪剑钊谈到,这两本诗集里的每一首诗都值得读,这体现了几位主编的眼光,也得益于小天才们的想象力。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编辑岳超表示,这是两本挣脱成人话语桎梏、展现未经驯化的原生诗性的诗集,能够让我们重新看见语言的本真,也让更多的孩子发现原来表达也可以这么自由、这么快乐。
儿童诗就是是用孩子的眼睛去重新发现和解读这个世界。《人民文学》副主编邓凯对小朋友诗歌中“让人很惊叹的隐喻比喻的能力”表示赞叹,因为比喻是一个人智力的一种体现,他们找到了内在的联系,把一些普通的词句变成极为光亮的明珠。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高秀芹表示,孩子们长大的过程,就是自身丰富、成熟、复杂的过程,但是诗人的真谛之心是不变的。诗歌能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曾经拥有这么美好的东西。诗人、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副研究员杨碧微认为,儿童诗的有趣和好玩的背后暗含着一种说服力,能够帮助我们恢复对世界最原初的感觉。童诗可以检验人的最原初、最基本的诗性。
儿童诗究竟有着哪些与众不同的特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敬文东表示,隐喻诗性的思维对我们的民族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美,不知道什么叫做诗性,不知道什么叫想象力。但这个本能会逐渐消退,而这帮小诗人恰恰能够无限延缓我们想象力的衰退。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晓娅谈到,儿童诗作为儿童文学的核心体裁,不仅承载着语言艺术的美学特质,更是儿童观察世界和延伸自我的“真实”方式,以及儿童认知发展、情感培育的重要媒介。北方工业大学教授冯雷认为,儿童诗歌绝非仅仅是幼稚的“童言童语”,而是“目击道存”“诗法自然”。与成年人不同,孩子们常常抬起小脑袋,“仰视”天空。童诗正是孩子们用语言记录自然、保存纯真自我的初稿,孩子们这些看似简单的分行练习,让语言回归心灵,让诗歌连通了自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五昌表示,儿童的原始思维、诗意思维、神话思维是成年人没有的,他也向小诗人们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像冰心奶奶一样,增加少年的哲思。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李壮在谈到儿童诗的文本特点时说,儿童诗第一是“有眼睛”,第二是“有身体”。“有眼睛”指的是这些诗是观察性的、充满了知觉体验的诗;“有身体”是从动作生发,非常生动具体。因此孩子们的诗在某种意义上才更真正贴近诗歌的本质。中国诗歌学会社会活动部主任马文秀认为,这些诗作充满了趣味和智慧,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孩子世界中独特的理解和无限的好奇心。中国人民大学博士、青年诗人迟牧谈到,儿童诗有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就是“轻”,这两部儿童诗选非常突出的特点是没有冗长的语词和繁复的修辞,有着启迪人心的深思,在启蒙的孩童世界里显露出对于这个世界自然美妙哲思。
儿童诗集的出版,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教育的实用性方面,更在于塑造儿童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表示,诗歌教育对儿童来说既是最初的审美教育,也是完整的思维训练,这种诗教方式值得推广。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秦立彦谈到,儿童世界神秘而难以窥见,这两本书让我们得以窥见了孩子们真实的心声——包括孩子的欢乐,也包括他们的悲伤,他们的爱与怕,看到孩子自己说出的这些部分特别珍贵。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士强也认为,好的儿童诗人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去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生活的复杂性,不仅是写一种单面的真善美的东西,而且要打开自身的丰富性和可能性。“儿童诗是童年最好的玩具。”中国诗歌学会新媒体部主任安琪引用编者吴撇的这句话,来强调童诗写作在帮助孩子们发现万物之不同凡响、用语言去建构自己世界方面的重要作用。
不久前,小树林儿童诗社和北京鸿儒文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向青海省大通县宝库乡俄宝图村捐赠了100本儿童诗集,为那里的孩子们送去了诗意的温暖。今天,俄宝图村村委会及驻村工作队也特意送上了锦旗,以表谢意。
诗集主编吴撇在答谢词中分享了从生活中捕捉诗意、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创作体会。他说,我们一直在致力做孩子语言文字的发展和发掘工作,因为孩子身上有很多成年人所不及的那种力量和优势。在今天文学新时期和新时代,如何去面临中国的民族的汉语言的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是我们作为老师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担当和使命。接下来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我们将非常重视和珍视今天在座的各位学者专家教授所提的各种各样的意见,包括鞭策和鼓励,尤其是谢冕先生说的,一定要对语言进行精雕细琢,在语言中完成语言。
最后,主持人金石开总结指出,他非常赞成儿童从事诗歌创作和语言的练习,语言能力就是思维能力,语言水平即是认知水平,但是要特别区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先学会走然后才能飞;同时,他建议儿童诗教育者不要过度夸大诗歌的社会功能,要鼓励学生在诗歌创作、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上掌握好平衡。
此次新书发布会,是一场关于童心、诗心与未来的对话。《温暖的儿童诗100首》与《好玩的儿童诗100首》的出版,不仅在文学创作层面为儿童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教育和美育层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以贴近儿童心灵的语言和富有音乐性的节奏,帮助小读者建立语感、激发想象、培育审美,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真、善、美”的价值启蒙。该诗集的推出,响应了当前社会对优质儿童读物和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也为家庭与学校开展文学教育提供了生动优质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儿童诗歌出版领域的空白,展现出诗社及出版社在文化传承与儿童成长关怀方面的担当与远见。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