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者诗歌]
山水西安
文/闲者(西安)
(一)
西安,
古称长安。
长安城,
记录着中华历史上,
最辉煌的诗篇。
承载着炎黄子孙,
最骄傲的情怀。
锦绣斑斓的盛唐长安,
有万国来朝,
有羽衣霓裳,
有李杜长卷。
(二)
一座长安城,
半部中华史。
西安是中国史上,
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
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
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了解中国从这里开始,
阅读西安就会发现中国。
西安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坐标,
是一张写满东方神韵和华夏文化的绿色请柬。
只要你细心感受,
在这个秦砖汉瓦俯拾皆是的千年古都,
无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凄美,
还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意,
都会深深地触动你的心灵。
在这个唐诗的故乡,
就在你漫步的街上,
一千多年以前,
或许留下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足迹,
吟风弄月,写下不朽的诗篇。
(三)
一个城市,
有山、有水真好。
"华夏故都.山水之城"。
这是西安对外推广的新口号。
所谓"华夏故都",
乃中国建都最多,
周秦汉唐鼎盛故都也,
这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定位。
所谓"山水之城",
山者,秦岭也。
水者,
浐、灞、沣、涝、潏、滈、泾、渭
八水绕长安也。
(四)
秦岭,
一道龙脉,
横亘在那里,
提携着黄河长江,
统领了中国的北方南方,
它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
当然它更是最中国的一座山。
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
山势雄伟,
山顶为石、山腰多土。
植被多为松、栎等乔木,
间杂有小灌木。
莽莽秦岭、巍峨挺拔、高耸如云。
它既不同于北方山脉的粗犷和荒凉,
也不乏南国山峰的妩媚秀丽。
大气而不失灵秀,
柔美而不缺阳刚。
秦岭,
它集南北山水于一身,
是我国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有天然生物库之称。
著名的秦岭四宝: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
同时,他与黄河一道,
哺育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如果把黄河比作母亲河,
那么秦岭就是父亲山。
(五)
秦岭的景色,美不胜收。
初春,万木吐出新绿,山花烂漫;
盛夏,白云在山腰,好像系上一条玉带;
秋日,天高云淡,满山红叶,
层林尽染,万山红遍;
冬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冰天雪地,林海雪原。
一年有四季,四季皆有景。
怎么也看不够,百看不厌。
每座山,都有他自己的品格。
秦岭,
培养了秦人不屈不饶、
开拓进取的性格。
司马迁将这座与秦人崛起、
兴盛与灭亡息息相关的山岭称为秦岭。
应该是指秦岭就是秦人生活的山岭;
或者说秦岭就是秦人赖以生存、
发展和壮大的山岭吧!
而这一性格,
不正是现今我们所倡导的吗?
巍巍秦岭,
正是中华民族的龙脉脊梁,
它传承了灿烂而辉煌的华夏文明。
正以博大的胸怀,
滋养保佑着他的子民。
献出无尽的宝藏物产,
造福于他的子孙后代。
(六)
每一座伟大的城市,
几乎都有一条奔流不息的“母亲河”。
在西安,
滋养和哺育了这座“不朽之城”的,
是逶迤绕城、永久传颂的“长安八水”。
一座城市与河流的缠绕交织,
不仅在于它的生态、它的景致,
还在于它对文明的孕育和对历史的延续。
翻开浩瀚的中国历史,
在被视为鼎盛王朝的周秦汉唐时期,
西安,无一例外地被当作了建都之地。
(七)
曾经,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
在他的《上林赋》中写道:
“终始灞浐,出入泾渭;
酆镐潦潏,纾馀委蛇,经营乎其内。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这是对“八水绕长安”最早的描述。
而今,在被称为“八水”:
渭、泾、沣、涝、潏、滈、浐、灞河之间,
从灞水之源到泾渭交汇处,
从郑国渠渠首到秦渡古镇,
从太平峪到渼陂湖……
所到之处,
其山川草木之相,
与历史画卷中史诗般的恢宏壮阔不同,
眼前的风景,
更近乎唐诗中的山水田园,
满满是清丽和婉约。
(八)
人们,
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力和包容:
——山川万年,历经沧桑,
却亘古屹立,奔腾不息。
人们,
折服于人类创造和革新的勇气:
——岁月流转,年轮更迭,
却能为河流疗伤,为山川增色。
正因为如此,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长安八水”,
在年复一年中,
尽管河流有改道,
尽管水量有丰枯,
但在今天,
依然能以绝美的风姿让人们遇见:
“八水绕长安”今又见,
好似换了人间!
(九)
"八水”,
对西安形成合围之势,
泾渭在城北,灞浐在城东,
沣涝在城西,滈潏在城南。
除了渭河、泾河,
其他均发源于秦岭北麓。
历史上,
渭水是主流,
其余七水皆是渭水的支流。
但由于河流改道,
如今的浐河已成为灞河的支流,
滈河成了潏河的支流,
潏河又最终汇入了沣河。
在“八水”当中,
除过境河流——渭河和泾河,
沣河是其中的“老大”。
这不仅因为它的长度和流域面积,
成为六条河流之最,
还因为沣河流域,
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
秦咸阳、汉长安,
也位于沣河与渭河交汇处。
据说大禹曾治理过沣河。
(十)
在《史记》的记载中,
西安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因为“八水”发达的水系,
不仅让古代西安成了富庶丰饶的“陆海”,
其河道还为都城提供了天然的军事屏障。
何以“长安”?于斯为要!
泾、渭二河虽为过境河流,
但在农耕文明时期,
她们在西安附近,
却最能体现出“抱布贸丝”的商业景象。
据史料记载,汉、唐两代,
长安人口众多,供应浩繁,
从东南方向漕运而来的物资,
主要由黄河进入渭河转运"长安"。
(十一)
与“八水”相关的典故中,
人们大都知道“泾渭分明”,
却鲜有人了解“玄灞素浐”之说。
“玄灞”,指与浐河相邻的灞河,
水深且广,水色浑厚;
“素浐”,则指浐河水清且浅。
灞河,虽只有109公里,
在历史上,
却真的是霸气十足。
原本名为“滋水”的这条河,
因春秋时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
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
后来在“霸”字旁边加上三点水,
称之为"灞水"。
秦汉时期已经在灞河上修桥,
桥上设亭,稽查行人。
唐朝在灞桥设有驿站,
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在这里送别,
故有“年年伤别,灞柳风雪”的诗句。
“灞柳风雪”亦成“长安八景”之一。
(十二)
“八水”的丰饶,
曾经给西安带来了繁荣的经济,
也给古都带来了灿烂的文明。
但自秦汉以来,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
大量的树木被砍伐,
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被破坏。
唐朝后期,
将政治中心迁出西安,
治水力度亦随之减弱。
宋代以后,
西安大量渠道废塞,水流不畅。
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
“八水”虽依旧存在,
但水量却大不如从前。
西安,从“陆海”变成了“旱城”。
尤其是后来,
河道挖砂、乱倒垃圾等,
破坏行为愈演愈烈,
曾经美丽丰赡的“八水”,
变得日渐“憔悴”,风光不再。
(十三)
潏河,
地形地貌在“八水”中最为复杂,
水道在历史上变迁最大。
潏河河道两岸,
曾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等,
所出产的“桂花球”大米曾为朝廷贡米。
这个因水而旺的地方,
也曾因水而伤。
好在潏河治理成效初显,
如今完工的常宁段河道治理工程,
就是人们亲水休闲的好地方。
(十四)
涝河,
发源于秦岭静峪脑,初名“潦河"。
这条长43.8公里的河流,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伤痕累累,“病”得不轻。
地处涝河平原段中游的渼陂湖,
是涝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
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渼陂行》中,
所描绘的渼陂湖盛景。
经过千百年的变迁,
渼陂湖美景不再,
但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渼陂湖水系生态文化修复工程,
是陕西省重点项目。
渼陂湖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历史水系恢复为主干,
以历史文化传承为主脉。
如今的渼陂湖,
已形成百米栈桥、环湖景观林带
和湖岛生态景观群,
环湖风景如诗如画,
成为涝河上的一颗明珠。
(十五)
沣河上最大支流是太平河,
它的源头所在的煤场村。
这里也是太平森林公园所在地。
沿河石壁高耸,秀木参天,
河水在静谧的山中喧腾而过,
不时与巨石冲撞出匹匹白练。
历史上,
那些离“八水”很近的人们,
也的确深蒙其福荫。
秦镇的发达就是例子。
滈河与潏河在香积寺汇合后向西,
在秦镇附近注入沣河,
南北朝时期在这里设有渡口。
历代客商由关中入秦岭、进巴蜀。
由于秦镇是沣河上游的交通要道,
这里一时间商贾云集,
成为京广杂货、土产山货、
粮食棉油的集散地。
(十六)
与秦镇不同,
居住在蓝田县灞源镇的人们,
则得享今日灞河之福祉。
灞河上游洪水期水流湍急,
以前上游一发水,下游就遭殃。
这些年退耕还林、涵养水源,
情况得到了改观。
环顾四周,灞河之上,
秦岭层峦叠嶂、碧绣成堆。
难怪青坪村吸引了不少艺术家驻足停留,
还成了陕西国画院授牌的“文化艺术村落”。
(十七)
令人欣慰的是,
近年来,
西安提出力争在2022年,
恢复“八水绕长安”的盛景,
让西安由“围城”发展,
进入“拥河”发展时代。
为了这个“水之梦”,
西安下了很大功夫。
在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时,
充分考虑到了“八水”所承载的
历史底蕴与内涵,
将建设与恢复不同历史时期的水文化、
水景观融入水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使源远流长、厚重大气的古都文明,
得以延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真正让历史、文化因水,
而“活”起来,“动”起来,“灵”起来。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
“东有浐灞广运潭,
西有沣河昆明池,
南有唐城曲江湖,
北有未央汉城湖,
中有明清护城河”
这样的城市水系新格局正在形成。
(十八)
去年以来,
西安提出了以“五策治水”,
统筹实施工程治水、
生态治水、技术治水、
管理治水、社会治水,因河施策,
建立“作战指挥部”,“挂图作战”,
整合治水力量,以治污水为突破口,
抓河长制责任落实,
让每一处河湖都有人管,并且管得好。
目前,全市共设各级河长3364名,
20个重点湖泊也都明确了市级湖长。
全市去年投资52亿元,
推进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程,
及9个生态示范河湖段建设相关项目,
全市新增生态水面3088亩、湿地6017亩。
西安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亲水近水、
安澜和谐的生态空间正在一步步实现,
“八水绕长安"的盛景,将再次与我们相遇。
(十九)
“八水”,
对西安而言,
它是历史的根脉,
它是文明的图腾,
它也是城市的血液,
它更是生命的源泉。
"八水"作为"母亲河",
我们只有走近你时,
才更加懂得你所给予的福祉,
才更加懂得你所需要的呵护。
但愿,我们与“八水”在相互呵护中,
不断前行!
(二十)
河流,
它不仅是诗,
它也是寓言和哲学。
河流,
它不仅孕育了生命和力量,
也制造灾难和祸端。
那些至今日夜奔流着的河流,
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恩赐;
而那些消失了的河流、
那些泛滥过的河流、
那些污染过的河流,
也教会了人们:
经历了伤痛后,
更加懂得敬畏、守护与珍惜。
(2018.7.6)
山水西安
文/闲者(西安)
(一)
西安,
古称长安。
长安城,
记录着中华历史上,
最辉煌的诗篇。
承载着炎黄子孙,
最骄傲的情怀。
锦绣斑斓的盛唐长安,
有万国来朝,
有羽衣霓裳,
有李杜长卷。
(二)
一座长安城,
半部中华史。
西安是中国史上,
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
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
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了解中国从这里开始,
阅读西安就会发现中国。
西安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坐标,
是一张写满东方神韵和华夏文化的绿色请柬。
只要你细心感受,
在这个秦砖汉瓦俯拾皆是的千年古都,
无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凄美,
还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意,
都会深深地触动你的心灵。
在这个唐诗的故乡,
就在你漫步的街上,
一千多年以前,
或许留下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足迹,
吟风弄月,写下不朽的诗篇。
(三)
一个城市,
有山、有水真好。
"华夏故都.山水之城"。
这是西安对外推广的新口号。
所谓"华夏故都",
乃中国建都最多,
周秦汉唐鼎盛故都也,
这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定位。
所谓"山水之城",
山者,秦岭也。
水者,
浐、灞、沣、涝、潏、滈、泾、渭
八水绕长安也。
(四)
秦岭,
一道龙脉,
横亘在那里,
提携着黄河长江,
统领了中国的北方南方,
它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
当然它更是最中国的一座山。
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
山势雄伟,
山顶为石、山腰多土。
植被多为松、栎等乔木,
间杂有小灌木。
莽莽秦岭、巍峨挺拔、高耸如云。
它既不同于北方山脉的粗犷和荒凉,
也不乏南国山峰的妩媚秀丽。
大气而不失灵秀,
柔美而不缺阳刚。
秦岭,
它集南北山水于一身,
是我国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有天然生物库之称。
著名的秦岭四宝: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
同时,他与黄河一道,
哺育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如果把黄河比作母亲河,
那么秦岭就是父亲山。
(五)
秦岭的景色,美不胜收。
初春,万木吐出新绿,山花烂漫;
盛夏,白云在山腰,好像系上一条玉带;
秋日,天高云淡,满山红叶,
层林尽染,万山红遍;
冬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冰天雪地,林海雪原。
一年有四季,四季皆有景。
怎么也看不够,百看不厌。
每座山,都有他自己的品格。
秦岭,
培养了秦人不屈不饶、
开拓进取的性格。
司马迁将这座与秦人崛起、
兴盛与灭亡息息相关的山岭称为秦岭。
应该是指秦岭就是秦人生活的山岭;
或者说秦岭就是秦人赖以生存、
发展和壮大的山岭吧!
而这一性格,
不正是现今我们所倡导的吗?
巍巍秦岭,
正是中华民族的龙脉脊梁,
它传承了灿烂而辉煌的华夏文明。
正以博大的胸怀,
滋养保佑着他的子民。
献出无尽的宝藏物产,
造福于他的子孙后代。
(六)
每一座伟大的城市,
几乎都有一条奔流不息的“母亲河”。
在西安,
滋养和哺育了这座“不朽之城”的,
是逶迤绕城、永久传颂的“长安八水”。
一座城市与河流的缠绕交织,
不仅在于它的生态、它的景致,
还在于它对文明的孕育和对历史的延续。
翻开浩瀚的中国历史,
在被视为鼎盛王朝的周秦汉唐时期,
西安,无一例外地被当作了建都之地。
(七)
曾经,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
在他的《上林赋》中写道:
“终始灞浐,出入泾渭;
酆镐潦潏,纾馀委蛇,经营乎其内。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这是对“八水绕长安”最早的描述。
而今,在被称为“八水”:
渭、泾、沣、涝、潏、滈、浐、灞河之间,
从灞水之源到泾渭交汇处,
从郑国渠渠首到秦渡古镇,
从太平峪到渼陂湖……
所到之处,
其山川草木之相,
与历史画卷中史诗般的恢宏壮阔不同,
眼前的风景,
更近乎唐诗中的山水田园,
满满是清丽和婉约。
(八)
人们,
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力和包容:
——山川万年,历经沧桑,
却亘古屹立,奔腾不息。
人们,
折服于人类创造和革新的勇气:
——岁月流转,年轮更迭,
却能为河流疗伤,为山川增色。
正因为如此,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长安八水”,
在年复一年中,
尽管河流有改道,
尽管水量有丰枯,
但在今天,
依然能以绝美的风姿让人们遇见:
“八水绕长安”今又见,
好似换了人间!
(九)
"八水”,
对西安形成合围之势,
泾渭在城北,灞浐在城东,
沣涝在城西,滈潏在城南。
除了渭河、泾河,
其他均发源于秦岭北麓。
历史上,
渭水是主流,
其余七水皆是渭水的支流。
但由于河流改道,
如今的浐河已成为灞河的支流,
滈河成了潏河的支流,
潏河又最终汇入了沣河。
在“八水”当中,
除过境河流——渭河和泾河,
沣河是其中的“老大”。
这不仅因为它的长度和流域面积,
成为六条河流之最,
还因为沣河流域,
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
秦咸阳、汉长安,
也位于沣河与渭河交汇处。
据说大禹曾治理过沣河。
(十)
在《史记》的记载中,
西安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因为“八水”发达的水系,
不仅让古代西安成了富庶丰饶的“陆海”,
其河道还为都城提供了天然的军事屏障。
何以“长安”?于斯为要!
泾、渭二河虽为过境河流,
但在农耕文明时期,
她们在西安附近,
却最能体现出“抱布贸丝”的商业景象。
据史料记载,汉、唐两代,
长安人口众多,供应浩繁,
从东南方向漕运而来的物资,
主要由黄河进入渭河转运"长安"。
(十一)
与“八水”相关的典故中,
人们大都知道“泾渭分明”,
却鲜有人了解“玄灞素浐”之说。
“玄灞”,指与浐河相邻的灞河,
水深且广,水色浑厚;
“素浐”,则指浐河水清且浅。
灞河,虽只有109公里,
在历史上,
却真的是霸气十足。
原本名为“滋水”的这条河,
因春秋时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
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
后来在“霸”字旁边加上三点水,
称之为"灞水"。
秦汉时期已经在灞河上修桥,
桥上设亭,稽查行人。
唐朝在灞桥设有驿站,
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在这里送别,
故有“年年伤别,灞柳风雪”的诗句。
“灞柳风雪”亦成“长安八景”之一。
(十二)
“八水”的丰饶,
曾经给西安带来了繁荣的经济,
也给古都带来了灿烂的文明。
但自秦汉以来,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
大量的树木被砍伐,
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被破坏。
唐朝后期,
将政治中心迁出西安,
治水力度亦随之减弱。
宋代以后,
西安大量渠道废塞,水流不畅。
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
“八水”虽依旧存在,
但水量却大不如从前。
西安,从“陆海”变成了“旱城”。
尤其是后来,
河道挖砂、乱倒垃圾等,
破坏行为愈演愈烈,
曾经美丽丰赡的“八水”,
变得日渐“憔悴”,风光不再。
(十三)
潏河,
地形地貌在“八水”中最为复杂,
水道在历史上变迁最大。
潏河河道两岸,
曾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等,
所出产的“桂花球”大米曾为朝廷贡米。
这个因水而旺的地方,
也曾因水而伤。
好在潏河治理成效初显,
如今完工的常宁段河道治理工程,
就是人们亲水休闲的好地方。
(十四)
涝河,
发源于秦岭静峪脑,初名“潦河"。
这条长43.8公里的河流,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
伤痕累累,“病”得不轻。
地处涝河平原段中游的渼陂湖,
是涝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
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渼陂行》中,
所描绘的渼陂湖盛景。
经过千百年的变迁,
渼陂湖美景不再,
但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渼陂湖水系生态文化修复工程,
是陕西省重点项目。
渼陂湖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以历史水系恢复为主干,
以历史文化传承为主脉。
如今的渼陂湖,
已形成百米栈桥、环湖景观林带
和湖岛生态景观群,
环湖风景如诗如画,
成为涝河上的一颗明珠。
(十五)
沣河上最大支流是太平河,
它的源头所在的煤场村。
这里也是太平森林公园所在地。
沿河石壁高耸,秀木参天,
河水在静谧的山中喧腾而过,
不时与巨石冲撞出匹匹白练。
历史上,
那些离“八水”很近的人们,
也的确深蒙其福荫。
秦镇的发达就是例子。
滈河与潏河在香积寺汇合后向西,
在秦镇附近注入沣河,
南北朝时期在这里设有渡口。
历代客商由关中入秦岭、进巴蜀。
由于秦镇是沣河上游的交通要道,
这里一时间商贾云集,
成为京广杂货、土产山货、
粮食棉油的集散地。
(十六)
与秦镇不同,
居住在蓝田县灞源镇的人们,
则得享今日灞河之福祉。
灞河上游洪水期水流湍急,
以前上游一发水,下游就遭殃。
这些年退耕还林、涵养水源,
情况得到了改观。
环顾四周,灞河之上,
秦岭层峦叠嶂、碧绣成堆。
难怪青坪村吸引了不少艺术家驻足停留,
还成了陕西国画院授牌的“文化艺术村落”。
(十七)
令人欣慰的是,
近年来,
西安提出力争在2022年,
恢复“八水绕长安”的盛景,
让西安由“围城”发展,
进入“拥河”发展时代。
为了这个“水之梦”,
西安下了很大功夫。
在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时,
充分考虑到了“八水”所承载的
历史底蕴与内涵,
将建设与恢复不同历史时期的水文化、
水景观融入水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使源远流长、厚重大气的古都文明,
得以延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真正让历史、文化因水,
而“活”起来,“动”起来,“灵”起来。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
“东有浐灞广运潭,
西有沣河昆明池,
南有唐城曲江湖,
北有未央汉城湖,
中有明清护城河”
这样的城市水系新格局正在形成。
(十八)
去年以来,
西安提出了以“五策治水”,
统筹实施工程治水、
生态治水、技术治水、
管理治水、社会治水,因河施策,
建立“作战指挥部”,“挂图作战”,
整合治水力量,以治污水为突破口,
抓河长制责任落实,
让每一处河湖都有人管,并且管得好。
目前,全市共设各级河长3364名,
20个重点湖泊也都明确了市级湖长。
全市去年投资52亿元,
推进生态恢复“八水绕长安”工程,
及9个生态示范河湖段建设相关项目,
全市新增生态水面3088亩、湿地6017亩。
西安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亲水近水、
安澜和谐的生态空间正在一步步实现,
“八水绕长安"的盛景,将再次与我们相遇。
(十九)
“八水”,
对西安而言,
它是历史的根脉,
它是文明的图腾,
它也是城市的血液,
它更是生命的源泉。
"八水"作为"母亲河",
我们只有走近你时,
才更加懂得你所给予的福祉,
才更加懂得你所需要的呵护。
但愿,我们与“八水”在相互呵护中,
不断前行!
(二十)
河流,
它不仅是诗,
它也是寓言和哲学。
河流,
它不仅孕育了生命和力量,
也制造灾难和祸端。
那些至今日夜奔流着的河流,
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恩赐;
而那些消失了的河流、
那些泛滥过的河流、
那些污染过的河流,
也教会了人们:
经历了伤痛后,
更加懂得敬畏、守护与珍惜。
(2018.7.6)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