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思

作者: 2017年07月03日12:36 浏览:1261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本文以诗人视野解开《静夜思》之谜,以往各种争议可休矣。
《静夜思》成诗近一千三百年来,家喻户晓,美誉如“妙绝古今”,“信口将来,浑然天成”及“写尽游子思乡情”等等,不胜其数;也有些学者认为“在具体句意解读和诗歌意境的美学阐释上,都有着让人难以接受或者说曲解诗意、支离意境的遗憾”。近年来,更多的是围绕文中“床”为何物,李白当时在何处以及文中个别字意各抒已见,莫衷一是。
又是一个无眠之夜,月亮,见与不见,都在空中。
笔者不禁随口吟出这首自幼就熟读的《静夜思》(下称《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忽然,作为诗词爱好者的我,隐隐感到某些疑问,急查资料,方知,本诗有多个版本,比较确定的是宋版与明版两种(明版也就是众所诸知的“思乡曲”),看到宋版:“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心中自是一颤,仿佛,李白露出一丝笑容。
李白(唐代,开元十三年出蜀“……仗剑去国,辞家远游”)出游途中创作的《静》,包括标题在内仅二十三字,何以不朽?
记得有人对五言诗作“如二十个才子相会,容不得一个庸夫”,而从该诗明版看,正文出现“明月”、“头”各两次,宋版  “月”与“头”各两次,加上标题与正文中“思”两次,更觉跷蹊。往往一诗中出现重字,应为作者强调或作对比之用,出现在五言诗中,显得极不寻常。古人惜墨如金,字字有其意,何况李白?以宋版(下以宋版展开)论,诗中“月”、“头”及“思”究竟有何所指?
笔者不禁再次读标题《静夜思》,三遍、四遍……终于,慢了下来,“静……夜……思”,不见“思乡”之绪。从成诗时间看,当年只是刚出游三年左右,未取功名的年轻人,借诗铭刻骨思乡之绪,于情于理不合,甚至有些滑稽,其次,资料表明,李白自出蜀至死,再未重返故乡;再者,传世诗文统计,李白写“妻儿”、“家乡”和“故乡”之诗文占其总诗作比例极低,况且当时诗歌标题也多直指“云何事”,“云何思”或“寄何人”,那末,该诗“思”什么?如何“思”?
笔者认为,一首诗实际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有机组成部分:
1、作者心中诗;
2、作者笔下诗;
3、读者眼中诗;
4、读者心中诗。
要读懂作者笔下诗不难,但要在不了解作者个人、时代及作诗诱因等诸多背景情况下读懂作者心中诗,的确有其难度,兹所谓“诗无达诂”。但《静夜思》作为诗仙年轻时的心路,有可能被读懂。或有人问:“李白心中诗千百年来就无人能懂?”,笔者查阅相关资料,读者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
1、已懂:①已正确评价,但评论文字无人或少人理解;②不予评或贬评;
2、瞎评:①明朝之前附庸风雅者;②凡以明版为评本者。
为什么会出现一个高度统一的观点——写得非常自然的思乡上乘之作?一方面是由于带有某些目的的历史原因,该诗版本被改,造成错误理解;另一方面,是读者为作者笔下诗所感召,借此寄思乡之怀(一定程度上,本诗或可被认为读者再创造)。长久以来,多种版本相传,意境、意象和文字各家各解,而作为诗人的作者,往往又喜欢将自己心中诗以不同意象组合表现在一个特定的画面之中,成为读者眼中诗,乃至读者心中诗,并在其有生之年不作任何解释,直至后来,少人、无人能懂,也许,这也便就是诗家所追求的意境以及诗歌魅力所在。
笔者再读这首被认为经典的“思乡曲”,自觉有趣。
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要了解诗中之意,需要回到唐朝。”笔者不由得仔细阅读正文中每一文字(依《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北京第7次印刷))。
1、床:“井栏”、“胡床”、“马扎”、“窗台”或“卧具”……还是其他,各家各说,谁也不能说服谁。
2、前:前是会意字,古文的前字是由止(足)和舟上下组合而成,表示人坐着船前行的意思。剪的最初字为前,古籍中借指前进。①<动>向前、前进;②<名>表示与“后”相对的方向;③<形>表示时间。指发生在前的,过去的;④<形>遥远的,未来的;⑤<副>预先,事先;⑥<形>(jiǎn)通“翦”,浅黑的颜色。
诗中以①为主,⑥取意象(平仄在古风中均合),因为“床”姑且不论其为何指,作为名词当无疑问。“床前”可被认为是主谓结构:“床向前……”。例如:“罗敷前致词”(《乐府诗集·陌上桑》及“听妇前致词”(唐·杜甫《石壕史》)。
或有人问:“床能动否?”,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①固定物不会自已移动,但在月夜,月上影短,月落影长;月落,则宵深——夜;
②诗人借用“床”的影子向自己靠近,显示自己的位置——不动——静止——静;
③由上面两点可见:“床”并不一定是具体实物,只是诗人借以表现自己相对位置,乃是情感在诗中表达的需要而借用的任意一物;或许,诗人当时正在井栏旁?窗台边?胡床上?马扎上?抑或是兼而有之:坐在马扎上(床上)站在窗边,看到井栏的影子向自己靠近?
3、看:看在篆文中是会意字,由上面的手和下面的目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搭在眼睛上部向远处眺望的样子(古诗中作kān音)。看的本义指远望,泛指瞧、瞅。①<动>阅读、观赏;②<动>访问、探望;③<动>看待、照料;④<动>预料、估计;⑤<副>转眼间。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看与下文“望”在字义上有所重复,是诗人无心,还是有意安排此字?那时,诗人在“看”什么?
4、月:月是象形字,古文月字像半月形。月的本义指月亮。①<名>指月亮;②<名>月光、月色......;《说文解字》,“阙也,太阴之精。”李白诗中带“月”的诗句多不胜数,“月”何以为李白偏爱?主要是:
①古人常借此表达自己情感,李白不例外;
②从月亮名称上看:“魄”(月亮的缺失部分和依附于人体的精神)也与“白”字有关,诗人名“白”,字“太白”;
③更为主要的是月亮与道家思想和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唐朝一度以道家思想治国,李白本人也信奉道家思想。
另外,甲:“月”与“曰”同韵(以下涉韵均依《广韵》,因其为有据可查最为接近李白所处年代的韵书);乙:文字偏旁中,月为肉旁。诗人当时是在看月亮本象?是在“曰”?还是借喻肉身?或兼而有之?
可以说,读懂“月”,也就为读懂李白诗提供了一把钥匙。
5、光:光是会意字,古文字的光由火和人上下组合而成,表示人头上有火。光的本义指光明。①<形>光芒、光亮;②<形>光荣、光彩、光耀......。文中,取本义可解。
6、疑:疑是形声字,形旁有子、止、匕三个,矢为声。甲骨文的疑字,像人持杖出行而仰望天色。①<动>怀疑;②<形>踌躇,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③<名>疑难、疑问;④<动>猜测;⑤<动>通“凝”。凝结、凝固。⑥nǐ<动>,通“拟”,比拟,比照,《说文》:惑也。诗中位置看,多种词性、词义均可符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惑”解时,音同“或”,也许,这便是诗人内心期望?
7、是:是在篆文中是会意字,由日和正两个字构成,表示以太阳为标准会正而不偏、直而不曲。①<形>对的,正确的,与“非”相对;②<动>意动用法,认为……正确;③<指>这,此;④<动>表示肯定判断;⑤<助>句中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可不译。此时,已见诗人笔意:用常见文字着力表现或隐或见的事物。古代文人常用是表达非常复杂的情感,还经常以“是”说“非”,是亦非,非如是。与“疑”连用(在词性上分析:两字均可作动词看,也可以只是其中一个,这就为读者品读本诗提供了多种可能。)莫非强调“望”之意象?更有“望日”之意?更值一提的是:“是”中有日,“望”中有月,莫非诗人将“日”与“月”,刻意置于两字之中,从而表现自己对阴阳思想的遵循?阴中阳、阳中阴,相依相生,道家之趣。
8、地:地是形声字,土为形,也为声。一说地是会意字,本意指山陵起伏的形状。本义指大地、地面。①<名>地,与“天”相对;②<名>用来耕作的田地;③<名>区域、领土;④<名>处所;⑤<名>处境;⑥<名>地位;⑦<名>质地、底子......,诗中作名词,当无疑问。作①解时,更为有趣,  “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地属阴,是更加强调“夜”?还是“暗地里”之意?或①、④、⑤、⑥、⑦均有?
9、上:上在古文字中是指事字......上的本义指高处、上边。①<名>上面、高处;②<名>上级,地位高的,特指帝王;③<动>送上、献上。文中作①可能诗人笔下诗,作为③动词解更为合适,“地上”可解为:“地……送上……”、“暗暗涌起(送上)”。
10、霜:霜是形声字,雨为形,相为声。①<名>水气冷凝后附着于地面或物体上的微细冰粒;②<名>似霜的白色物体;③<形>白的,白色的;④<形>泛着白光、锋利......。从查得的资料看,本诗成诗时间系公元726年九月中,时值秋天,可见霜;问题是诗人取意为“伤”?还是霜的色彩——“白”?联系本句“疑”,诗人似隐句中(“疑”、“李”同韵)——“疑……霜”或见“李……白”。遍观诗人其他诗作,其惯用一些事物表示“白”色,如“银”、“月”、“雪”,或者直接用“白”或“太白”,对“白”色意象加以重视,于解读李诗或为一法门。
11、举:举的繁体写作舉,是形声字,手为形,舆为声。①<动>双手托起;②<动>推选、推举、选举;③<动>做,发动,兴起,举动;④<动>攻占、占领;⑤<形>全,整个儿......;文中诗人作①解,可以看到:诗人正用双手托起“头”——下巴,这时,“思”的形象栩栩如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应“前”的意象,光动,人未动;影前,人静;而“举”则是手在动,头不动(静);两对动静,明明自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个“举”字,实在了得!此刻,诗人不自坐在某个地方?
12、头:头是形声字,繁体写作頭,页为形,豆为声。头的本义指首,即头脑。①<名>人和动物的脑袋;②<名>物体的顶部或两端;③<名>头发;④<名>首领、头目;⑤<名>开始、初端......。如以字本义来看,从此字在诗中位置来看,按本义“首”理解,且“首”(仄音)来代替更为合适,是诗人一时笔误而与下文“头”形成文字冲突,并不合律,还是另有深意?诗文,大都依“起、承、转、结”为序,《静》当无例外,“头”放在此处,或有“转头”之意?抑或又是不意之暗合?
13、望:望本是会意字,“......,有望月等待归来的意思,因此本义有仰观、远看、希盼、期待等义。”本义指月满的时候,与太阳遥遥相望。今写作望,有远望、期盼的意思。①<动>极目远看;②<名>视线之内;③<名>期望、盼望;④<动>指望;⑤<名>名声、名望;⑥<名>望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即阴历每月十五日……。一个“望”字,字中月,遥看日,妙!  
14、山:山是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山峦起伏的样子,山的本义指地面上隆起高耸的部分,多由土石构成。①<名>由土石堆积成的高出地面的部分;②<名>像山样的东西;③<名>山陵;④<名>山里,古代指僧、道或隐居的人的住处。诗中作①、③、④无疑,历代文人雅士亦甚喜用“山”表示自己的志趣(清高、独立、静至……)。诗中作④解时,诗人似乎在以  “山”示“静”,诗人以“山”示归,不亦有趣?对应“床前”,甚觉其妙。
月色依然,苍山远,诗人所望何山?心中之山?诗人时在诗中?在诗外?
15、月:参4。
16、低:低是形声字,亻为形,氐为声,本义是下,特指低头。①<形>低,与“高”相对;②<形>矮;③<动>低垂。如与上句“举头”对应,解作动词更为合适,同时,“低垂”也表现出一种静态,亦动亦静,岂不美哉?如解作本义,“低”与“头”似有重合,诗人不会没有考虑。
17、头:参12。此字为本诗重字,出现在本诗中相应位置,诗人一定另有所指,如以“举头”为实,“低头”或为虚——“点点头”?如以“举头”为虚,“低头”为实——突出“思”的静态画面?
18、思:思在小篆中是会意字,由表示大脑的囟(读作xìn)和心两个字组合而成。思的本义是想,动脑筋。①<动>琢磨、思考;②<动>想念、怀念;③<名>情思、心绪;④<助>无义。位置上作动词解当无疑问。另,“囟”音同“信”,“囟心”莫非有“信心”之意?此刻,标题“静夜思”能否解作“静静地说一说信心”?
19、故:故是形声兼会意字,攵(攴)为形,古为声,古兼表义,表示过去的;故的本义是缘故、原因。①<名>原因、缘故;②<形>老的、旧的、原来的......。作①、②均可解,对应诗中位置,作名词更为合适。
20、乡:乡在甲骨文中和金文中是会意字,左右两边是面对面的两个人形,中间是盛满食物的器皿,合起来表示二人相向就食。乡的本义指相对饮食。①<名>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单位,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②<名>唐宋以后县级以下基层行政区划分单位;③<名>故乡、家乡。文中“故”与“乡”如作一词“故乡”解,与③重叠,因此,考虑诗人除用③外,另取“乡”之音“香”(“乡”与“香”同韵)。

逐字看完,笔者对诗中两次出现的“月”、“头”与“思”,有了另一番认识,当然,也包括看似意象相同或相近的“看”与“望”,不由得赞叹诗家得笔趣!然,以“低头”说“低头”,“故乡”说“故乡”,岂非更为有趣?
一千多年传唱的《静》,一直无静静地……
脑中,从“静”至“乡”二十三字转动。
困了,打个瞌睡,“静”与“夜”幻成两个人在梦里走来。惊醒,急取《道德经》翻到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至此方悟诗仙之妙笔:静夜有静月,静月、静曰(曰、月同韵),诗人精心雕琢令人久见其形,难见其神的“心中诗”终见其旨。
欣喜无以名状,不禁低头: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诗中平仄音韵: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
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前两句连三平对连三仄,恰似阴阳相应,丝丝入扣;后两句多为平音,平,静至矣。
乃见:
诗仙作,古体裁,五言类,乐府回;
蜀歌韵,万象堆,疑霜白,自托腮;
书明月,香九垓,谁道是,一笑哉。

就《静》一文体裁来看,称之为“诗”,当无疑义,笔者姑且称之为“五言诗”。
初唐至盛唐,正是古风向律绝过渡时期,李白作为律绝制定参与者,对音律更为审慎,从《静》一诗音律考量,平仄对应平衡;其次,李白曾在蜀地度过青年时代,当地古代民歌(后世定型为“竹枝词”)对其著作当有深刻影响,而此类民歌特点:一是语言流畅、通俗,二是不拘格律,诗风明快、诙谐,在表现方法上,多以白描和《诗经》里流传下来的“比、兴”诗歌艺术手法,并大量使用“比”中的“隐喻”,显然《静》有迹可寻,后世曾将《静》归入“乐府”亦不无道理。再者,《静》还明显带有古风味道,在似风非风、似绝非绝之间,诗人营造出一种自然风格,也许,诗人借此表达一种“追道”之意?总之,李白用最为朴素的语言写出《静》,力求一诗内神外形的统一,以合  “自然”之道,他做到了。
一时间,“动与静”、“阴与阳”、“虚与实”,一一展现出来:
动与静:“前、看、疑(是)、上、举、望、低、思”,字字在动,愈来愈强烈,乃见句句在动,全诗在动,李白试图营造的一个不稳定画面浮现在眼前,以“动”映“静”,动与静完美结合在一起,他也做到了;
阴与阳:
月夜光,阴中阳;诗里床,字义藏;
        今且看,竟远望;自相望,疑化装;
        是为昰,日正强;一字望,月有芒;
        遥对日,岂无方?人头火,有明光;
        浊阴地,意未央;平地上,气宇昂;
        月皮囊,诉衷肠;说李白,不疑霜?
        转头论,细思量;守自在,头字彰;
        思故乡,意难忘;内观详,身自香。
虚与实:
篇中字,写心事,实与虚,本非是;
平仄示,音调适,境可疑,白夜始;
        出入仕,山人侍,道德经,诗中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不禁吟出《望庐山瀑布》中的两句。一时间,有个声音:“未得流品(飞流)的我一定会载入(直下)史册(三千尺),李(疑)白(银)可(河)是(是)从九霄(九天)下来(落)的”。
注:
有资料指《望》作于公元756年。对比文中:“望、山、看、前、疑、是”与《静》中相同,加之“日”与“月”,“香”与“乡”,“上”与“下”及“飞(非)”与“是”,声声相应,《望》为《静》姊妹篇无疑。一“上”一“下”,岂非道说李白正“上下求索”。

是时,另一个声音响了起来: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妙!不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李白“心中诗”千百年来被作为“思乡曲”广为传唱,也许是诗人所想要的?
心中欢喜,围炉、煮水、吃茶去。
茶烟袅袅,凝成一个浅浅的笑脸。
正是:

《静夜思》印象一
夜光,
一地凝霜。
几鼓几更,难晓,
西风今载清凉。

树影婆娑有迹,
栏前岂叹日月无常?
远山景致,朝夕,
只道天空相望。

举首何看圆月?
夜静山人对坐不妨。
一思故乡难说,
此中便是身在他乡。

还将素帛作文彰,
廿三言书中,话未央。
且行歌,任风流,乾坤共,
笑春秋邀明月把酒,消夜长。    

《静夜思》印象二
            1
静夜诗中几字真?
五言难写一霜轮。
床前有影千山远,
身在清风只道人。
            2
难眠试问谪仙人,
静夜诗中几字真?
举首天空圆月在,
寒光曾到故乡巡。
            3
李白三更看八夤,
太清也影水波粼。
一时难道山间趣,
静夜诗中几字真?

《静夜思》印象三  
            1
追风在道乐吟哦,
举首难言思什么。
月在天边真景致,
明空常伴小山坡。
            2
一地凝霜知白么?
追风在道乐吟哦。
天中云影无常是,
月上梢头任放歌。
            3
五言四句动情多,
半夜新诗静养疴。
因恋故乡添趣韵,
追风在道乐吟哦。

感怀一
古来争唱思乡曲,
宋韵明文谁识真?
但道五言非绝句,
大唐圆月映山人。

感怀二
谁言秋日最思乡?
一路行歌话未央。
半夜难眠天有影,
山人对坐笑无常。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赞赏记录:

每日精选
诗人排行
诗歌排行
诗讯排行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西安启幕
  3. 四海共鸣 诗耀星河——记“文明的回响: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开幕式
  4. 吴思敬|《百年新诗学案》总序
  5. 2025年德令哈市第七届海子诗歌季在杭州隆重启幕
  6. 安琪:“海事,不再是一个假设”——读张于荣海洋题材长诗集《与一条船谈论大海》
  7. 徐贞敏|为了所有先我们而来的诗人:《爱丽尔集》译后记
  8. 诗歌“不轻易赞美这世界”,赞美爱、悲悯、勇气与正义
  9. “诗歌点亮白塔”主题诗歌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公示
  10.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