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的幸福幻象

作者: 2017年06月13日21:13 浏览:166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国际著名评论家、捷克华人作协主席老木与全球悦读联盟发起人(朗诵大师)贺彩为林懋予的诗歌所感染,联手为林懋予开创“诵读评诗”,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有如此的魅力能让这两大腕联手呢?我们一探究竟——
        《穿透厚厚的石头外壳,解读人类的幸福真相》
         ---品读林懋予《西西弗的幸福幻象》
                                            品读评析:老木
        在华人诗歌界早已闻名遐迩的懋予兄“即兴”创作了一首有关希腊神话的名叫《西西弗的幸福幻象》的诗歌。
        作者用简明朴实的结构,以看似平淡却深藏哲思的语句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有趣的画面:他试图通过一个做尽坏事,被战神阿瑞斯捉拿归案,被众神惩罚永远不停地滚石头的西西弗慢慢适应和习惯了痛苦的惩罚,不但强健了身体并悖论般地慢慢习惯于不停滚石,甚至渐渐有了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样一个荒谬的故事,来讨论他对于幸福和痛苦的思考,来阐释二者之间变化和转化的辩证关系。
        西西弗的故事简单又带有浓厚的荒诞性。但这个简单的故事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类思想遗迹和哲学伦理。“犯了错误”的西西弗与被逐出伊甸园的一双男女的生命轨迹几乎一模一样:被惩罚的西西弗不停地接受惩罚的因由不就是亚当夏娃带给人类的原罪吗?人类要祖祖辈辈因为原罪向天父忏悔、还债,就是西西弗滚上去又下来,再滚上去……的不断轮回。所不同的是,亚当夏娃手里的苹果吃了后生了凡心就不再有了。而西西弗手里的石头却一直都在。
        更大的不同是结果。亚当和夏娃的后人们无论在直接偿还天父债务的时候,还是天父的儿子用命把众人的欠债“顶下来”,让众人“无息按揭”之后,被惩罚的人都是愧疚和谦卑的;而这个西西弗不但很快没有了愧疚和谦卑,而是渐渐习惯并越滚越自在,最后甚至都滚出幸福来了。这让我们的作者对这两个故事截然不同的结果和发生这样结果的原因发生了好奇:“看穿幸福缝隙的同时 你也就看穿了伤”。并最后得到结论: “阳面 /  世人以为幸福  /  阴面  /  命运诉诸荒谬”。
        显然,西西弗手里的石头最重要也是最有趣的象征物。作者把它赋予我们生活的象征意义。
        我们天天忙着的生活就像西西弗手里的石头,原来的希望达到或消失了,又会回到寻找失望的起点。但我们人类不但不会气馁,反而渐渐习惯了不断重复地重回新起点的忙碌并接受它、爱上它以至于为它感到幸福。或许,不断重复地重回新起点正是我们生活的意义。
        西西弗手里的石头与我们的生活一样,有痛苦的阴和幸福的阳两面,我们拥抱幸福的时候,应该记得它和痛苦是一体的,不可忘乎所以;同样当我们遭遇痛苦的时候,也不必灰心丧气,因为痛苦的另一面便是幸福。
        也许诗人更愿意把意象中的那块石头比做我们后天的文化、后天的经验和惯性多形成的各种样自我束缚的规则。那稀少、短暂的快乐,像我们的理想一样被重重包裹在石头的内核,而石头粗燥的表面留给我们的便是滚来滚去的生活艰辛。
        当作者向我们展示他对幸福和痛苦思考的时候,没忘了给我们一个指标——那个“远道而来”的“七秒”,会给我们一种羞羞的神秘感。我虽然一向对这种指标的根据心存疑惑,但还是很愿意接纳作者给我们的“白驹过隙”的美好比喻。
       或许那幸福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手中的生活这个“石头”里面。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慧心,就可以穿透厚厚的石头外壳,发现其中一直都等在那里的、与我们的生命直接关联的幸福源泉。
       或许西西弗的幸福不是幻象,而只是一个我们感觉得到而无法直接证实的“实在”。
---
评析:
捷克华人作协主席/著名评论家:老木



《西西弗的幸福幻象》
作者:林懋予

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他的名字叫做幸福
他最灿烂的笑容
一贯只有七秒
如白驹过隙

更像西西弗
日复一日滚石上山
是满满的幸福
还是
充实的荒谬
或许
看穿幸福缝隙的同时
你也就看穿了伤痕
抑或
这就是
西西弗那块滚石的
阴阳两面
阳面
世人以为幸福
阴面
命运诉诸荒谬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