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耀:新媒体环境下现代诗歌如何进行生态塑造?

作者: 2016年07月08日09:11 浏览:218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节选自本人30000字拙论《狂欢与失范——新媒体环境下现代诗歌何为?》。未经本人许可,只可撕逼、放屁、吐口水;不可转载、引用、刊用!

大众媒体与诗歌的对抗,导致“媒体上位,诗歌引退”;诗歌媒体本身的发表机制,一定程度上又使得诗歌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在大众媒体与诗歌媒体二者的考量上,现代诗歌的发展其实深受影响。因此,良好的媒体生态塑造,对现代诗歌的推动非常有效。
    1、在大众媒体之中求全与自证 
    一系列不属实的诗歌报道,促成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负面诗歌事件与身份尴尬的诗人。这种现状在前文中有过详细叙述,并且随着新兴技术的借用,大众媒体会更加“猖獗”。这种现状之下,诗坛已无力与大众媒体对抗。笔者认为更为明智的选择,就是诗坛的“求全”。求全不是媚骨,而是要求诗人要要崇高的艺术修养,更加洁身自好。尤其要打消求名求利的功利心理,不炒作,不喧哗,要专心致至地以更多优秀的诗歌作品来自证诗坛高洁高雅的形象。
2、在诗歌媒体之中建立机制
(1)建立准入机制
新媒体诗歌的准入机制首先应该是对新媒体技术上的要求,然后对传统媒介编审制度的沿用。换言之,要在诗歌传播的前期,置一张有形之网,将那些不足以构成文本有效性的诗歌剔除掉。让新媒体诗歌作品不仅要接受文化消费市场的评判,还需要接受一定审美标准的考核。这就需要新媒体不断开发出相应的技术,祛除那些本身就“反诗”的具有“非诗”意图的文本;然后,各微信公众号、网络选本、网站等,应该借鉴传统纸刊的编审制度,对进入选择视野的作品应当做一个基础性的考量,评价其思想性与艺术性,之后再决定其传播与否。当然,新媒体诗歌在借鉴传统刊物的编审制度时,对审编者的要求看似难度不大,实际上却很看功力。过于严苛的编审眼光,其实就和传统刊物无异,不利于新媒体诗歌吸收更多的读者和作者;而过于宽松却又影响到诗歌本身价值的提升与媒体的艺术品位。在这个度的把握上,编选者若能做到全面否定低俗作品,尽量吸收优秀作品,而又不放弃合格的、具有成长可能性的作品,就已经是一种理想状态了。
   (2)建立精品化机制
    新媒体诗歌的准入机制其实更类似于一条水平线,抑或说合格线,而建立精品机制,是对新媒体诗歌更高的要求。这无论是对编选者本身鉴别能力、诗歌媒体平台的审美追求还是整个诗坛的志向与氛围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精品化机制虽然没有被明确提出,但当下,还是有少数的诗歌微信公众号在为之而奋斗,偌大的新媒体诗歌现场还是出现了一些精品的公众号,譬如《星星诗刊》微信公众号的“有一种愉悦叫读诗”栏目、《中国当代诗歌选本》、《在复旦写诗》等。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的是,许许多多的微信公众号为了追求阅读量,不惜牺牲诗歌的美感,发表那些单纯为了冲击大众眼球的作品,实际上是在抹黑诗歌的现状。
    (3)建立融合机制
    “联合”一词在当下来讲,更具有深层的含义。社会竞争的日新月异,行业的分工、分类越明显,市场前景越显得吊诡,迫切需求抱团发展的思潮。新媒体诗歌的发展也可以借鉴之。首先应该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合,创造出现代诗歌发展的新模式。这在当前有的传统刊物开始实施,《诗刊》《青春》《星星》《扬子江诗刊》等传统诗歌刊物权威的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初现成效。在将来,这种模式还应该深入,传统刊物的写作者让大众所熟知,他们长期积累起来的相对较高的诗歌质量一定程度上能对诗歌的“正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种渠道是诗歌的跨界联合模式,这种模式令人欣喜的地方在于诗歌不仅只是文本符号的一种,它具有小说影视改编一样的转换可能,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客观上人们了解诗歌并接受诗歌熏陶的概率就越来越高了。这一点上,《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平台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将文本转化成声音,将诗歌“读”给大众听而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方式值得借鉴。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