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3月21日专电(记者庞书纬)3月21日是“世界诗歌日”,不久前,知名作家、网络策划师杜子建在微博上晒出“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的诗句,请网友续写,短短10多天内回帖就超过3万,续作中更是不乏“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却见春枝里,斜倚桃花君”等佳作,甚至有媒体、网友惊呼“国人诗性未死”。
多位知名诗人、诗评家表示,上述现象的产生与近年来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增强直接相关。“如今,青年一代对传统的关注度总体在提升,表现之一就是对传统诗歌的阅读、创作兴趣有所提高。”《诗刊》杂志编辑、诗人彭敏说。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诗人刘大伟表示,中国作为诗歌的国度,诗歌精神长期以来影响着民族精神。平日里面对工作、生活压力的职场一族内心依旧渴望无拘无束的诗性生活。因此当“我有一壶酒”突然出现在手机屏幕时,内心潜藏的诗性得到激发。
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手机阅读已成为诗歌接受的重要方式,“为你读诗”“诗人读诗”等微信公众号,在国内拥有较大的关注群体。专家表示,诗歌借助移动互联网扩大影响值得肯定,但也应谨防传播中过度的“泡沫化”。
“诗歌从本质上讲并不是一个热闹的艺术,因为其创作和接受,需要相当的文化积累。即使在传播手段越来越便捷的当下,作为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而言,依然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曹有云认为,诗歌创作、接受的过度娱乐化,可能会消解诗歌内在的审美价值,甚至可能制造“诗歌繁荣”的假象。
刘大伟表示,在当下,诗歌的创作与传播,最期待青年的广泛参与。“青年是充满理想的一代,诗歌提醒他们切莫庸庸碌碌、虚度光阴,而应当充满理想的情怀,勇敢地选择担当。”刘大伟说。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