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义姐
《义姐徐晓丽亲厨为我做鸡蛋面记》
作者:陈品清
维岁次乙巳,序属三秋,余抱沉疴于陋室,形销骨立,神思昏昧。忽闻叩扉之声清越,启牖而望,见义姐徐晓丽携礼而至,鬓间微沾晨露,袖口犹带市尘。笑靥如春阳破云,嗔曰:弟病羸如此,吾当烹羹以养。遂解青衫之围,入庖厨之地,烟火之气,顿暖寒庐。
乃择鲜蔬,黄白相映;取新面,银丝如缕。义姐执刀,砧板应节若鼓;启釜,清泉漾玉生烟。油热铛中,噼啪作金石之声;蛋倾釜里,翻腾化云霞之态。其腕转柔荑,指若飞梭,盐落如雪,葱缀成星。观其烹制之态,诚乃《齐民要术》中金齑玉脍之再现,非寻常庖婢所能为也。
汤沸若浪,面沉浮其间,银蛟戏水,素鳞争跃。义姐执长箸而搅之,青丝垂落,掩映灯辉,俨然洛神临波之姿。忽闻其低语:火候须匀,方得韧劲。余倚门而观之,见其眉间细汗,颊上微红,竟忘病躯之痛。此情此景,纵王右军之《黄庭经》,亦难描摹万一。
面成,盛以青瓷大碗,汤清见底,蛋花如絮浮其上。义姐捧至榻前,嘱曰:趁热食之,发汗可愈。余箸未举,先感其情——此非独果腹之物,乃姐弟血脉之温也。初啜,鲜香沁脾;再尝,柔滑入喉;三咽,暖流贯体。忽觉泪落如珠,义姐急以素帕拭之,嗔道:面凉矣!其声温柔,其意切切。
夜阑,碗空,病躯稍舒。义姐拭灶台,袖口沾面屑,回首一笑:明日再煮姜汤。烛影摇红,照其眉间细纹,恍见岁月留痕。余乃顿悟:世间至味,非独庖厨之技,更兼手足之情。昔孟光举案,相敬如宾;今义姐烹羹,情逾骨肉。
忆昔总角之年,吾无姐无妹,余常羡他人有姐之温馨,徒留遗憾。幸遇徐氏晓丽,与之结为义姊弟。十三载寒暑,其待吾视如己出:冬问衣单,夏驱蚊蚋;病则侍药,寒则温粥。今此鸡蛋一面,虽属平常,然其中情意,可比金玉。
赞曰:
金齑玉脍,不若义姐一羹;
海错山珍,难比手足至味。
今以骈文记之,非独为饮食之录,更为亲情之证。愿后世览此文者,知世间至美,莫过于此。
后记:
此文成于乙巳年秋,距义姐烹面恰整一月。余病愈后,每忆此景,辄不能已。故详述始末,以志不忘。并录义姐当时所作《厨房偶得》诗为证:
灶火映红女儿颜,
银丝金缕绕指间。
莫道庖厨方寸地,
情浓可暖九重天。
作者:陈品清
维岁次乙巳,序属三秋,余抱沉疴于陋室,形销骨立,神思昏昧。忽闻叩扉之声清越,启牖而望,见义姐徐晓丽携礼而至,鬓间微沾晨露,袖口犹带市尘。笑靥如春阳破云,嗔曰:弟病羸如此,吾当烹羹以养。遂解青衫之围,入庖厨之地,烟火之气,顿暖寒庐。
乃择鲜蔬,黄白相映;取新面,银丝如缕。义姐执刀,砧板应节若鼓;启釜,清泉漾玉生烟。油热铛中,噼啪作金石之声;蛋倾釜里,翻腾化云霞之态。其腕转柔荑,指若飞梭,盐落如雪,葱缀成星。观其烹制之态,诚乃《齐民要术》中金齑玉脍之再现,非寻常庖婢所能为也。
汤沸若浪,面沉浮其间,银蛟戏水,素鳞争跃。义姐执长箸而搅之,青丝垂落,掩映灯辉,俨然洛神临波之姿。忽闻其低语:火候须匀,方得韧劲。余倚门而观之,见其眉间细汗,颊上微红,竟忘病躯之痛。此情此景,纵王右军之《黄庭经》,亦难描摹万一。
面成,盛以青瓷大碗,汤清见底,蛋花如絮浮其上。义姐捧至榻前,嘱曰:趁热食之,发汗可愈。余箸未举,先感其情——此非独果腹之物,乃姐弟血脉之温也。初啜,鲜香沁脾;再尝,柔滑入喉;三咽,暖流贯体。忽觉泪落如珠,义姐急以素帕拭之,嗔道:面凉矣!其声温柔,其意切切。
夜阑,碗空,病躯稍舒。义姐拭灶台,袖口沾面屑,回首一笑:明日再煮姜汤。烛影摇红,照其眉间细纹,恍见岁月留痕。余乃顿悟:世间至味,非独庖厨之技,更兼手足之情。昔孟光举案,相敬如宾;今义姐烹羹,情逾骨肉。
忆昔总角之年,吾无姐无妹,余常羡他人有姐之温馨,徒留遗憾。幸遇徐氏晓丽,与之结为义姊弟。十三载寒暑,其待吾视如己出:冬问衣单,夏驱蚊蚋;病则侍药,寒则温粥。今此鸡蛋一面,虽属平常,然其中情意,可比金玉。
赞曰:
金齑玉脍,不若义姐一羹;
海错山珍,难比手足至味。
今以骈文记之,非独为饮食之录,更为亲情之证。愿后世览此文者,知世间至美,莫过于此。
后记:
此文成于乙巳年秋,距义姐烹面恰整一月。余病愈后,每忆此景,辄不能已。故详述始末,以志不忘。并录义姐当时所作《厨房偶得》诗为证:
灶火映红女儿颜,
银丝金缕绕指间。
莫道庖厨方寸地,
情浓可暖九重天。
注释:
徐晓丽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