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澄,女,20世纪60年代生于浙江临海,现居杭州,从医为生。出版个人诗集《密闭的花园》《两种时光》《到万物里去》,部分诗作被翻译成英文、德文等。
在爱和恨都淡去以后(二十首)
作为诗人与医者,胡澄的诗兼具生命的痛感与救赎的暖意,在技术时代坚守心灵的原创性。她的诗既有对自然万物的深情凝视,也有对生死、亲情、苦难的真切体悟,她善于从平凡事物中提炼神性,《驴》以卑微意象抵达崇高,《钩子》以隐喻揭示生命的羁绊与超脱。她主张“向内凝视”,认为诗是心与世界的交响,是探究生命真相的路径,需以真诚和专注捕捉瞬间的灵光。
暮晚,森林边听鸟鸣
它们全都欢叫着冲进夜里,
仿佛黑暗是迷人的乐谱和宫殿。
跳动的小小心脏,弹奏着舌头的琴弦,
沉浸在活着的言说和欢娱中。
难以企及的神秘语调
传到我的耳朵,
却仿佛一根一根划亮的火柴,
卑微地竞相闪烁。
供 养
——给白地
一袋土豆挂在你的门把手上
一袋新鲜的土豆,带着泥巴
不知何人所种,何人所挖
仿佛他只是路过,顺手挂在门把手上
——那曾被农人呵护的土豆
反过来供养播种者及其邻居
万物燃烧,都在捧出自我
一棵白玉兰像旷野的枝型烛台
点燃万千酥油灯盏
一丛草吐出姹紫嫣红
一只野兔抬腿在它们的根部撒尿
我们含泪在菩萨或神像前
插上蜡烛
而天空早已为我们点燃浩瀚不灭的星群
在爱和恨都淡去以后
在爱和恨都淡去以后
我们迎来了落日浑圆的晚年
坐在黄昏的江堤上
晚风轻吹,我们的白头
像两根芦苇,不悲不喜地摇曳
我们的心是两颗熟透了的果子
退去了酸涩,也舍弃了苦甜
但内含来生的种子
我们微笑着抬头,香樟树上的
麻雀正在集会,叽叽喳喳
仿佛在讨论到底是谁
配得上那根最高的树枝
而其中一只,站在低枝的是我
江水浩荡,满目余晖
上游的瀑布和激流
缓缓地来到了入海口
驴
头低垂
鬃毛低垂
眼神低垂
眼睛里
水的喇嘛
低头赶路
仿佛更低的低处
有无上的神灵
回头看
回头,会看见遗漏之物
回头,能看到几丈之远
即使没有任何障碍物
即使借助记忆和线索
但行者穿越此生
回头,看见驴我、马我、狗我、猫我、鸟我、虫我、国王我、乞丐我… …
将生生世世的我汇集,即是
这地上,无边无尽的苦难众生
黎 明
母亲穿着大襟土布白衬衫
梳了辫子
母亲急急地将我唤醒
给我换上干净的衣服
“天快亮了,赶紧走”,母亲说
我们挑着担,去数公里外的集市卖梨
银河广远,繁星像农舍一样安谧
月亮静待空中,云色无声地变幻
透着一丝丝亮光
矮山,牛一样躺卧在田边
空气是多么地清凉
母亲的和气,应对着柔和的曙色
像是离开了生活的煎熬
我的心如脚上的布鞋被露水湿透
一棵恩赐的梨树,长在庭园里
母亲小心地摘下它们
拿出其中一个,切成七片
我们每人一片
它的甜让我惊心,但未产生贪念
它那么庄严、神圣,被我们挑着
去集市换钱,交学费
群 母
迎面相逢
她穿着白衬衫
身材矮小,眼角向下耷拉
但眼神安定,略带一丝忧愁
仿佛我的某件事仍悬在她的心上
我们缓慢地擦肩而过
有那么一瞬,她用母亲的视角
看了我一眼
拐了角
在另一条街上,远远地
又看见形神像我母亲的母亲
在菜市场、在公园和街头
我看见许多像我母亲的母亲
竟一时愕然,感觉世上走着我的群母
一如经典所示:她们、他们和它们,都是曾经的我的母亲
平静的水面
发动机的轰鸣和人世的吵闹
是寂静的
我在人世所受到的伤害
如这水中的蓝天
它的破碎是短暂的
当搅动的手收回
静静地凝视
回归平静的水面
五官和树木的影子
渐渐清晰
弦月、破船以及浅底的淤泥
构成的画
那么美、和谐
仿佛各自栖居在
残缺而又完美的天堂里
钩 子
雨后春草般
世界伸出许多钩子
等我挂上去
如一颗沉重的瓜,我曾经悬在绝壁上
下肢鱼尾般
挣扎。当我遇见第二个钩子时
欣喜依旧
第一个钩子的模样早已忘了
而钩破的上腭也已经愈合
仿佛,这趟尘世之旅
专为钩子而来,为了遍尝被各种钩子
钩住的滋味
直至没有了上腭
没有了体重
回到了泥土和月光中
没有体重真好啊
谁看见过月光和空气
挂在钩子上呢
暮色中的草原
两匹马面对面的剪影
像一对静物
无数匹马,一动不动
头低垂
鬃毛是垂挂的铜丝
皮肤是锈了的古铜
夕光在山顶展开
巨大的殷红色光扇
羊群和草尖以及飞鸟都镀上了金边
马古铜色的脊背有光线
正在撒退
回到幽暗中
许多事物以幽暗为家
月亮尚未升起
在这巨大的明暗交接的谧静里
唯呼吸轻轻,在时间中弹奏
万物都在弹奏着时间这根琴弦
并希望自己永远弹奏下去
请在无人看见你时微笑
请在无人看见你时微笑
不仅对着镜子
请对着荒野、对着那根枯干的树枝
那黄昏的枯草丛中有成千上万的生命和秘密
请对着虚无、那虚无正无中生有
孕育新的生命
请对着星空,也对着雨雾深重的长空
那里依然有闪光的星辰
请对着看不见的神灵
他们正注视着我们
请对着远方的朋友
想起他,也想起隔世的友人
请想起离世的父母
也想起虫蚁走兽
它们都有心灵
请向着所有的心灵微笑
就像面对烛光中的情人
上 师
——给小渔和小煦
我的暮年,与两个幼童日夜相伴
他们教我如何将时光花在有效的事业上
以甘蔗拔节般的身高,向我昭示
时间的存在
这是一种至善
尽管,我以不断增多的白发
昭示自己的时间
但我从他们的瞳仁里学习
如何退步
我们像两列相向的火车
他们正出发
而我徐徐进站
感恩这短暂的交汇
与此同时
我在自己的时光里铺设
双向轨道
一列供躯体前进
另一列供灵魂后退
倾倒之心
黎明前下过一阵小雨
这一刻晨光照耀
万物噙珠
其中一颗无比透亮地
沿着狗尾草的叶尖
慢慢滚落
这是我的倾倒之心
僻静之地
一条小径傍着溪涧
另一侧山峦起伏、寺庙林立
路上走着看风景和朝圣的众人
安静中略显热闹
而在中天竺和下天竺之间
有一条可以通车但没有喧哗的公路
通过这条路来到山的另一侧
则将游人和信徒都隔离在外了
面前豁然开阔
雀鸟喧鸣,虫蚁和唱
几间泥墙土瓦的民居
仿佛古之遗存
我在柴门前站立
欲往里探窥
保安说:住宿可进,最低价六千八一晚
我下意识地退了几步
抬头看见佛学院就在眼前
再次转头
见一对乌鸫
扇动两翼,追赶落荒而逃的松鼠
一个鸟巢星宿般,悬挂在青枝上
赶日子
那个远远地跟在羊群后面的牧羊人
多么像赶着自己的日子
那个赶着羊群进入戈壁的牧羊人
他的日子陷入了荒凉与寂静
但他赶着羊群出来了
进入了苍翠的草原
你看,只需一念
白色的羊群就奔跑起来
那个远远地跟在羊群后面的牧羊人
仿佛赶着天空的群星
灵隐寺
最初去庙里
颇有一些交换的想法
以胸间凝结的淤泥
换取大雄宝殿前面梅花上
发光的雪粒和清风
菩萨了知我的俗念
而依然眉目含笑
晚唱的洪流有一股伟力
你看见过清澈的河水上
漂浮的块垒吗
嗔恨的残渣、欲望的泡沫、激情的尘埃等等
随水而逝
又逆袭归来
它们记得我,就像你记得自己的故居
要作别多少次,才能真正分离呢
崭新的清晨
在夜里,关灯安眠的窗户是幸福的
无事的村庄一片安谧
唯夜色严丝笼罩
几声狗吠对应天边的稀星
昭示这是安静的人间
想起自家的窗户曾经彻夜不熄
依然心有余悸
唯白事的家庭,或争吵的夫妻
才不会关灯
黎明总会到来
泪水和露珠上的早霞
哪个更让你铭记呢
许多种子在这一刻破壳
新的一日雏鸟般在晨风中
扇动绒毛
你是否仍滞留 或深陷于昨天
蒙原羚
挂在铁丝网上
头已经穿过网眼
身子卡住了
狼正在逼近
列车呼啸而过
铁轨以及两旁的铁丝网
将贫瘠的草原一分为二
将祖祖辈辈的迁徙路隔断
被饥饿逼迫
更多的蒙原羚冲刺
更多的,挂在铁丝网上
这个场景
以前曾见过
不,是经历过
皮从大腿根部撕裂
血流下
我下意识地,伸出舌头
舔了舔
仿佛空中有一个伤口
在记忆中复活
沿河散步
这条跟着地势拐弯
成功地避开喧嚣的小河
它流水的智慧,足以引导我的人生
无论前方有多少个弯道隐蔽
沿着它走,都能柳暗花明
找到源头
如果你懂得向低而行
那么,宽阔的入海口就在前方
但它心中并没有一个目的地
它只管叮叮咚咚欢快地流淌
有人将衣服的污迹和萝卜上的泥沙
洗入水中。这没关系
它的流淌有一种自净的本能
越来越清澈、沉静
在天水一色处远眺
你或许会恍然明白:无边无际
是所有瀑布、激流、峡口
最终的家
一个父亲走在废墟中
——给巴勒斯坦的兄弟
一个父亲走在废墟中
废墟是他的前方
他的后方、他的四周
他的世界
落日在废墟上燃烧
落日将他的身躯拉长
他的身躯如同灰雕
风一吹就散
他手里抱着一个
卷在白色纤维纸里的死婴
像抱着一束鲜花
一束棕发头颅的花蕾
世界的花蕾
他以一只手斜抱在胸前
要去献给妻子吗?如当初求婚那样
还是献给世界
世界的两只巨手
午夜般松软
“头条诗人”总第1127期,《江南诗》2025年第4期
胡澄
一
从心里闪了一下,仿佛朦胧的夜色中的一点星火;或一个针尖,突然触碰肺腑——我相信所有的诗都是如此。接着你继续向内凝视和谛听,让她渐渐清晰、浮现出来。你寻找语词匹配她。“快点逮住她,别让她跑了。”然后,你仔细打量这些词语,怕用词不当,怕言辞辜负了这一感受——多数时候,写诗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当然一首诗有前期准备,或者说播种和孕育的过程。这在于你关注和关心什么?世界的哪一部分使你疼痛或感恩?时光和生活流经你,你感受和领悟到什么?你的一个爱诗的习性,让你拥有强烈的愿望,想要记录下来。在我看来一切诗歌都是实录:记录心内和心外的世界。
词语是公共的工具,但世界是千人千面。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为差异,才有分享。词语因其新的组合和应用,对事物感受的一种崭新的描摹或言说命名,才会让你眼睛一亮。这种发现是诗歌发光的部分。新颖性和洞见是诗歌最重要的品质。这一部分非常依赖天赋和专注。
天赋无法要求。我所能做的只有真诚和专注。像一个机器的观察员那样忠实地记录。如果,我是一台显微镜或望远镜的观察员,那该多好啊!可惜我不是。我只是千千万万生命中的一个微小的生命、一个叫人的生命体,但我并不能代表人类;我只能代表一个个体,跟任何生命个体一样。
能够活着感受着这个世界,这已让我感恩。让我拥有活着和拥有对诗歌的热爱,这是双重的感恩。我在感恩中记录喜悦,也记录疼痛。如果说我有一点意志的话,我让这个意志用来探究生命的真相和心灵的终极出路。活着太不易了,而心灵的艰难胜过肉体的艰难。我一直致力于探究如何活得更好、更自在。“人间可以更加美好的”——我像一只秋虫那样呐喊。
心是一切的源头。心是痛苦抑或喜悦的源头。一切感受都是心和这个世界的交响。
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心自由些,让她不至于过早地失聪。如果能够让心成为全息的感受器,觉知一切,那么你的任何文字都将是真实、真切而珍贵的。
让生活回归简单。让欲望少一点干扰。让心依然孩子般清纯,让她保持活力和敏锐性。多数时候,我不思索,仅仅是谛听和领会。当我学习或写作疲倦时,我到河边散步,仅仅是双脚迈动、双眼观看、双耳谛听。我站在河岸,面对流水,静下心来。这一静就能让疲倦的心身恢复,就像耷拉的草得到了浇灌。
如果,我不上班,也没有别的任务。我的虚日将如是度过:早上五点起床锻炼身体,然后做早餐,早餐后搞卫生、散步,然后回到电脑前写作。午饭后小睡片刻,然后阅读或写作,及至累了看一会风光片。晚上看新闻或风光片。打坐一会入睡。日复一日。
以静养心是保持诗歌敏感性的关键。只要心不离开,诗歌感觉就不会退失。只要真的热爱,用生命爱着,我看所有这样的朋友都在前进中。
阅读当然很重要。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来说,语言是可以学习的,但诗歌的内核部分很难从别人那儿学得。诗歌的内核部分依赖于诗人自己内生命的成长。这个内生命即是你的心灵。心灵需要滋养。心灵的养料是阅读、减欲、静心、餐风饮露等等。餐风饮露是指到自然中去,融于自然,向一棵树学习开花,向一株草学习扎根沙砾,向它们学习活着,活得自在、知足。
二
“到万物里去”是我的一首诗名,也是诗集名。有朋友提议说:换一个字可能更好。他们说:到万物中去。在我的感觉中,到万物里更适合我。到万物里是融于万物,万物是主体,人成为万物本身,万物即我。到万物中,人是主体,人来到了万物中,我依然是我,我俯视万物。人要成为万物才能体验和感受万物的体验和感受。这只是一个观点,很难真正做到。但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真正做到无我。让自己的心真正融于万物,感受万物的疾苦,摆正人在万物中的位置。
其实人在万物中的位置就像万物在万物中的位置。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和万物并没有截然的界线。人和万物在宇宙中一直轮转着,因为变是唯一的不变。当人最后以元素和能量的形式重回于无形无相,成为造物主的材料,会无中生有,得到再创造。造物主的创造无穷无尽,以至于整个世界千奇百怪,生机勃勃。我们在宇宙中时刻不停地变化着。所有的昨日都已经远去,所有的今日都是新的。我所真正渴望的,是我的心在这个飞轮中,像铁器一样得到锻造,越来越完善,至少感觉上是如此。
三
有诗歌伴随的人生,是多么地幸运。我感恩这一份幸运。愿意以最真诚最朴实的文字,与人们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一首诗与读者的距离其实是心与心的距离。我在一首序诗里这样写:
我的身体像极了鸽子笼
它们在我体内咕咕地叫
扑腾着飞
我希望它们全都飞出去
哪怕无线电般飘在空中等
待某些心灵接收
然后 我倒塌了
将这个空笼子归还给世界
我们无法规定或选择读者。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把自己的心呈现出来。写过以后,一首诗就像一个成人一样去行走和遇见。那遇见的过程无疑是美好的。其意义也在被阅读中完成。这是毫无疑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读者才是一首诗的命运和未来。并不是荣誉和奖金。
曾经,我在朋友的诗作中读到:“自给自足的孤寂”。这句话触动我,让我恍然明白我的人生道路和想要抵达的目的地。我从此走向独立、专注于内心,向内探索、领悟真理。诗歌或许会在某些不经意的瞬间,对读者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四
我们与DeepSeek的区别将永远存在。
我忽然觉得,诗歌的两大要素是:新颖性和洞见。洞见是诗歌内涵里包含的真知、真理,事物的本质,现象后面的根源;新颖性则是抒写上的一种全新的角度、契入点以及言说方式等等。这两者都需要灵知参与的“发现”。
要将诗歌写得没有毛病,只需花费时间努力体会和修习,不难做到。然而,诗歌里的洞见,不经历尘世的炼狱锻打,以及漫长的黑暗中,为了自救而在内心点燃的一缕灯火,非借助这缕灯火,难以发现呀!或许DeepSeek有我们难以企及的知识,但它没有灵知。
有人说:生命,包括人体生命也是一种技术——我相信。有朝一日,人会用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生命来。但我相信技术能制造的仅仅限于现象界。技术永远制造不出灵性、制造不出无形的东西。但一切技术都源于灵性。如果说DeepSeek写诗,也不能否认它具有灵感,那它的灵感只是二手灵感,这点是不容置疑的。从这一点讲:DeepSeek永远写不出真正原创的诗歌,永远写不出真正从心而来的诗歌。
无论如何,诗人只管写自己的诗。如果能够以吾手写吾心,那自然是最好的。因为任何大数据都无法制造一颗心(不是心脏),因为心无相。
有人说: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知识都没用了,人是学不过AI的。然而,人能不能因此而不学呢?或许,AI给人类带来的第一个忧虑便是因为依赖而致大脑退化。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为有用而学习。学习以及一切行为的目的应该是提升自己,让自己心安。写诗也一样,写诗首先是自己内心的需要。将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经验感受与人分享。从这些角度去看,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变幻,我们只须遵从自己的初心。仅此足焉!
五
最后,我想引佩索阿的一段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文学是艺术与思想的结合,是未被现实玷污的领域——文学于我而言是人类倾其所能想要达到的目标,如果这些努力出自真正的人性,而非我们的兽性流露。人的表达意味着保留善而剔除恶。人类笔下的田野,比现实中的田野更碧绿青翠。我们在弥漫着想象的空气中做出定义,耗费笔墨刻画的花朵,有着任何细胞生物所不具有的经久不衰的色彩。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