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青海湖诗歌节·1573金藏羚羊诗歌奖颁奖典礼
2025年青海湖诗歌节在青海湖畔举办
德国诗人米夏埃尔·克吕格、塞内加尔诗人阿马杜·萨尔获奖
7月22日-25日,由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诗刊》社、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由中国诗歌网、青海省作家协会、青海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海东市人民政府、国际诗酒文化大会、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承办,以“山宗水源,大美青海”为主题的“2025年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青海湖畔举行。德国诗人米夏埃尔·克吕格、塞内加尔诗人阿马杜·拉米内·萨尔共获“2025年度1573金藏羚羊诗歌奖”。
吉狄马加宣布2025年青海湖诗歌节开幕
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2025年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组委会主席吉狄马加宣布诗歌节开幕。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大南、《诗刊》主编李少君等出席并致辞。塞内加尔诗人阿马杜·拉米内·萨尔,南非作协秘书长、诗人纳瓦以及来自德国、荷兰、南非、哥伦比亚、塞内加尔及国内的九十余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参加了此次诗歌盛会。
作为青海湖诗歌节的创办者,吉狄马加在宣布2025年青海湖诗歌节开幕时,特别强调一贯的诗歌立场:青海湖诗歌节一直秉承通过诗歌来促进人类和平,成为了联系世界的桥梁,“诗歌在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中都是最高的表达,我们通过诗歌把最美好的情感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大南致辞
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大南在致辞时表示,青海湖诗歌节已连续举办多年,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国内外诗人交流思想、碰撞火花、艺术创作、分享成果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青海独特文化魅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靓丽名片,成为群众感受诗歌艺术的重要窗口。
《诗刊》主编李少君认为,“诗歌,是人类文明的‘基因密码’。从古老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到中国的《诗经》,从波斯鲁米的苏菲灵修到拉丁美洲的魔幻吟唱,诗歌始终承载着人类最本质的情感与哲思。在青藏高原这片曾经孕育了《格萨尔王传》史诗的土地上,我们更能体会到:诗歌既是个人心灵的独白,也是文明互鉴的桥梁”。
《诗刊》主编李少君致辞
在两位诗人的颁奖词中,吉狄马加如此评价德国获奖诗人米夏埃尔•克吕格:“诗人的作品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从一开始投身于诗歌,他就是一个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类命运安危的诗人。”在对塞内加尔诗人阿马杜·拉米内·萨尔的评语中,吉狄马加除指出其语言修辞和精神特质外,特别提出“阿马杜·拉米内·萨尔还是一位行动的诗人,他是达喀尔诗歌之家的创始人和主席,坚持致力于在学校和社区推广诗歌和艺术。作为非洲最知名的诗人之一,他把诗歌更好地进入公众生活,变成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和必须要去承担的光荣使命”。
米夏埃尔·克吕格,2023年获得德语国家桂冠诗人称号,其作品将个体复杂的生命经验,尽最大可能融入人类生活更广阔的场域,从疼痛的现实最终抵达精神的高地。阿马杜·拉米内·萨尔是非洲最知名的诗人之一,因突出的诗歌成就,曾六度获塞内加尔国家荣誉勋章、法国文学院大奖和2018年度非洲诗歌奖。
德国诗人米夏埃尔·克吕格视频致答谢词
德国诗人米夏埃尔·克吕格因病无法到场,通过视频在答谢词中表示:“诗歌既不依附于经济,也不仰赖于主要由技术发明所激发的想象。即便是人工智能,也只能创作出残缺的诗篇,因为它无法规划那不可预见之物,而这不可预见性,正是诗歌未来的疆域。”
塞内加尔诗人阿马杜·拉米内·萨尔在现场表达了自己的兴奋和感恩之情:“这份荣誉让我更深信:中国,不应只被叫做中国,她本应被唤作“诗国”。这个名字,或许早该铭刻在她文化的基石上。因为中国是如此独特,从文明曙光初现之时,就崇尚文字书写,并将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吉狄马加(左)与阿马杜·拉米内·萨尔(右)对话(著名翻译家树才<中> 译)
青海湖诗歌节期间,近百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共同参与了多场“诗歌公益讲堂”、“从《诗经》的吟唱到‘花儿’的世界诗歌朗诵会”——其中包括青海湖游艇诗歌朗诵会以及“个体的诗人与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在另一种语言中重构诗歌的可能”主题交流会等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其间吉狄马加分别与阿马杜·拉米内·萨尔和南非作协秘书长、诗人纳瓦,所做的两场为时两个小时左右的深入沟通和对话。吉狄马加和阿玛杜•拉米尔•萨尔从母亲的声音出发,深入地探讨了来源于生命母体的传统的重要性。吉狄马加和纳瓦就双方诗歌的国际推广传播,以及如何用深度的诗歌交流为切口,使今天的文明互鉴真正成为可能,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7月22日,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和南非作家协会国际、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组委会在西宁柴达木国际大酒店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商定在文学创作、文学翻译和文学文化交流互访等方面展开积极合作,为共同营造世界文学多样性,实现文化共同体生态做出努力和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南非作家协会国际、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组委会签约仪式
泸州老窖品牌形象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孟凌云在开幕式上特别谈到:“未来,泸州老窖将继续用全世界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化在一杯酒、一首诗中,被世界更真切地理解、更深切地热爱。”
据悉,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于2007年创办,作为青海省长期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已经成功举办8届,走过18个年头,汇聚来自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四百余位诗人。其间,来自世界各国的诗人共同发表了影响深远的《青海湖诗歌宣言》,设立了“1573金藏羚羊诗歌奖”,累计创作诗歌作品超过6000首。目前,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最有国际广泛影响力的诗歌活动之一。
(多马)
纯粹现场
从疼痛的现实最终抵达精神的高地
——2025年度1573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颁奖词
文/1573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评委会主席 吉狄马加
德语诗歌,或者说德语家族的诗歌,这里指的是包括现在的德国本土、奥地利本土、所有徳语世界的诗歌,毫无疑问它们是迄今为止人类诗歌遗产里,一个令人瞩目的组成部分。这一诗歌传统,可追溯到中世纪,从巴洛克时期十四行诗的典雅抒情,到歌德、荷尔德林的庄严肃穆,再延续到以海涅为代表的19世纪德语诗歌的群星璀璨。可以豪不夸张地说,这个语言家族从来就毫不吝啬地一直在给我们供献出具有罕见创造力的伟大诗人,对此不必再去作更细赘述。离我们最近的20世纪直到当下,里尔克、特拉克尔、霍夫曼斯塔尔、布莱希特、戈特弗里特•本恩、策兰、恩岑斯贝格等人的作品,更是让徳语诗歌成为了我们这个星球诗歌版图上最迷人生动的部分之一。我说这一切,其实就是要告诉大家,已经被传递到了今天的这一具有强大生命力诗歌谱系,仍然充满着丰沛不竭的能量。在这些薪火相传者中,我们不用费力就能一眼看到,诗人米夏埃尔•克吕格的身影以及他呈现给我们内涵深厚并极具辨识度的诗歌形象。
米夏埃尔•克吕格,1943年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成长于冷战时期的西柏林。作为诗人,他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诗歌写作生涯,2023年获得了德语国家桂冠诗人称号。他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诗人一样,经历过对战争造成的阴影以及人类陷入其自身制造的重重困境的深切思考,尤其是二战后德国的分裂状态,很长时间这里更是东西方两大阵营冲突博弈的中心。这一危机四伏的现实,无疑对诗人的写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诗人的作品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从一开始投身于诗歌,他就是一个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类命运安危的诗人,这或许亦是他一切诗歌修辞最重要的出发点。从其在隔离患病的状态下,完成于2020年的《林中木屋》这部杰作中,我们完全可以更直接地从语言和形式的背后,感受到以疾病构成的隐喻,是如何将现实的存在与荒诞、世界的无序和分裂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在其诗歌中,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所作出的终极叩问,其作品将个体复杂的生命经验,尽最大的可能融入人类生活更广阔的场域,从疼痛的现实最终抵达了精神的高地。仅此一点,我们就可以不用迟疑地判断,米夏埃尔•克吕格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有鉴于此,青海湖诗歌节“1573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评委会,决定将2025年“1573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颁发给当代德语诗歌的杰出代表——米夏埃尔•克吕格。
2025年7月20日
吉狄马加致2025年度1573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颁奖词
“Von der schmerzhaften Realität zur geistigen Höhe”
——Laudatio zum 1573 Goldene Tibetantilope Internationaler Lyrikpreis
2025 Jidi Majia Vorsitzender der Jury
Deutschsprachige Lyrik – vereint die Dichtung aus Deutschland, Österreich und allen deutschsprachigen Räumen – gehört zweifellos zu den bedeutendsten Schätzen der internationalen Lyriktradition. Ihre Wurzeln reichen bis ins Mittelalter zurück: von dem anmutigen Barock-Sonett über Goethe und Hölderlin bis zum strahlenden Kosmos des 19. Jahrhunderts, geprägt durch Heinrich Heine. Ohne Übertreibung lässt sich sagen: Dieser Sprachraum schenkt der Welt seit jeher Dichter von einzigartiger Schaffenskraft. Bis ins 21. Jahrhundert hinein—ob Rilke, Trakl, Hofmannsthal, Brecht, Benn, Paul Celan oder Enzensberger—bleibt die deutschsprachige Lyrik eine der lebendigsten Stimmen der Weltliteratur. Diese ungebrochene Kraft spiegelt sich heute in Michael Krüger, dessen Werk Tiefe und unverwechselbare Prägung vereint. Sein Schaffen, getragen von existenzieller Reflexion und sprachlicher Meisterschaft, trägt die Fackel dieser großen Tradition ins Hier und Jetzt.
Michael Krüger, geb. 1943 in Sachsen, aufgewachsen in Westberlin des kalten Kriegs, dichtet seit über einem halben Jahrhundert. 2023 als »Poeta Laureatus« der deutschsprachigen Welt gekrönt, reflektiert sein Werk – wie bei vielen Zeitgenossen—die Schatten von Krieg, menschlicher Selbstentfremdung und der deutschen Teilung im Brennpunkt des Ost-West-Konflikts. Schon früh widmete er sich existenziellen Fragen der menschlichen Existenz und des kollektiven Schicksals. Sein 2020 in Quarantäne entstandenes Werk Im Wald, im Holzhaus offenbart hinter sprachlicher Präzision eine vielschichtige Metapher: Krankheit als Spiegel von der Absurdität der Realität, globaler Fragmentierung und Kriegstrauma, stets auf der Suche nach dem Sinn des Daseins. Indem er individuelle Leidenserfahrung ins Universelle hebt, überhebt Krüger das konkrete Leben und führt vom Schmerz zur geistigen Erkenntnis. Allein dies macht ihn zu einem der bedeutendsten Dichter unserer Zeit.
Aus diesem Grund verleiht die Jury des Qinghai-See-Lyrikfestivals den “1573 Goldene Tibetantilope Internationaler Lyrikpreis”2025 an Michael Krüger—einen herausragenden Repräsentanten der zeitgenössischen deutschsprachigen Lyrik.
《诗刊》主编李少君和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绣宗为德国诗人米夏埃尔•克吕格颁奖(德国诗人雷震 代)
不可预见性,正是诗歌未来的疆域
——2025年度1573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答谢词
文/[德]米夏埃尔•克吕格
亲爱的吉狄马加、亲爱的胡蔚、亲爱的诗歌节的朋友们:
我深感遗憾,不得不以书面形式向您们表达我对荣获2025年青海湖诗歌节·1573金藏羚羊诗歌奖这一巨大荣誉的谢意。请相信我,我多么希望能亲自站在诸位面前,不仅为这份奖项,也为拙作中译本的出版而致谢。无奈我的健康状况不允许我进行如此长途的飞行——我患有支气管顽疾,在高空环境下可能引发窒息。数月来,一直有医生在为我诊治,我仍寄望于他们能带来好消息,或许明年我能以嘉宾和朗诵者的身份来到您们中间。
上一次造访贵国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那份记忆中的景象,想必与今日已大相径庭。当时我随一个小型代表团访问了北京和广州。在北京,只有一家酒店能接待我们,同时也容纳了各国使馆、银行、外企等等——那就是北京饭店。我永远不会忘记抵达次日清晨,从酒店房间望向窗外广场的情景:几辆运送蔬菜的车辆抵达,将菜卸在城中指定地点。几分钟后,北京市民便纷纷前来领取这些免费的蔬菜。那场景宛如一部六十年代的新现实主义电影,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那时,兵马俑刚被发掘出土,引得众多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云集西安,研究这些远古的见证。每当被问及职业,我总是回答:“我在出版社工作。”我确信,倘若我说“我是诗人”,恐怕无人能解其意。那个年代,若在德国的旅馆自称诗人,很可能得提前结账——因为在我们国家,诗歌已不再享有盛誉。虽仍有杰出的诗人,但他们的读者往往仅限于诗人同行。何以至此?人们常归因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诸多解释,却无一真正令人信服。我始终不解,为何偏偏是诗歌(而非散文),被认为难以契合当代观念?毕竟,传唱于世的流行歌曲,不正是诗歌的子嗣,而非散文的后代吗?
然而,诗歌依然存在。它既不依附于经济,也不仰赖于主要由技术发明所激发的想象。即便是人工智能,也只能创作出残缺的诗篇,因为它无法规划那不可预见之物,而这不可预见性,正是诗歌未来的疆域。
我也很乐意与诸位分享我对古老中国诗歌的研习。几个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德译从未间断。我年轻时熟识的大诗人京特·艾希(Günther Eich),便以翻译中国诗歌而闻名。而我曾执掌四十年的出版社,其名著之一便是《东方诗选》,其中也收录了中国诗歌的选集。
我热切期盼着不久之后能亲临现场,为诸位朗诵我的诗作,并与您们交流。因为我自然渴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如何解读和理解诗歌。我的一生都献给了诗歌——作为译者、出版人、期刊编辑、评论家、颁奖词撰写者,以及诸多其他角色。当然,这也意味着我读到的许多诗篇,都只能通过译本。我未曾进入大学深造,一切全凭自学。这倒是一所好学校。
我向诸位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并衷心期待早日与您们相见。
德国诗人米夏埃尔·克吕格视频致答谢词
Lieber Jidi Majia,liebe Hu Wei,liebe Freunde des Poesie-Festivals:
Es ist mir außerordentlich unangenehm, mich schriftlich bei Ihnen für die große Ehre des Preises Qinghai-See Poesie-Festival 2025·1573 Goldene Tibetantilope-Poesiepreis bedanken zu müssen. Glauben Sie mir, ich wäre lieber als Person vor ihnen gestanden, um sowohl für den Preis als auch für die Übersetzung eines meiner Bücher zu danken. Leider erlaubt es meine Gesundheit nicht, dass ich einen so weiten Flug übernehme, weil ich an einer Bronchialerkrankung leide, die in großer Höhe zu Erstickungsanfällen führen kann. Ich hoffe, dass die Ärzte, die sich mit meinem Problem seit einigen Monaten auseinandersetzen, doch noch zu einem guten Ergebnis kommen und ich vielleicht im nächsten Jahr als Gast und Leser bei Ihnen auftreten kann.
Ich war nur einmal in ihrem Land, vor über 40 Jahren, und habe es in einer Erinnerung, die sich wahrscheinlich mit dem heutigen Bild nicht mehr deckt. Ich war damals mit einer kleinen Delegation in Peking und Kanton. Es gab nur ein einziges Hotel in Peking, in dem nicht nur wir, sondern auch Botschaften, Banken, ausländische Firmen und wer weiß was noch untergebracht waren:Hotel Peking.Ich werde nie den Blick aus meinem Hotel Fenster vergessen, den ich am Morgen nach unserer Ankunft aus dem Hotelzimmer auf den Platz davor geworfen habe. Es trafen verschiedene Wägen mit Gemüse ein, das an bestimmten Orten in der Stadt abgeladen wurde. Und wenige Minuten später kamen die Einwohner von Peking, um sich dieses kostenlose Gemüse zu holen. Es war eine Szene wie in einem Film aus den sechziger Jahren, Neorealismus .Und es war eine andere Zeit. Damals waren gerade die Soldaten aus Ton ausgegraben worden, weshalb eine Menge von Anthropologen und Ethnologen in der Stadt waren, um diese frühen Zeugnisse zu studieren. Wenn ich gefragt wurde, welchem Beruf ich nachgehen würde, habe ich immer geantwortet: ich arbeite in einem Verlag. Ich war mir sicher, dass keiner verstanden hätte, wenn ich zur Antwort gegeben hätte: ich bin ein Dichter. Wenn man zu der Zeit in einem deutschen Hotel gesagt hat, man sei Dichter, musste man damit rechnen, die Rechnung im Voraus zu bezahlen: denn leider ist die Dichtung in unserem Land nicht mehr besonders angesehen. Es gibt zwar sehr gute Dichter, aber die werden in aller Regel nur von Dichtern gelesen. Warum das so ist? Es gibt viele Erklärungen, die mit der Entwicklung unserer modernen Gesellschaften argumentieren. Aber keine Erklärung ist wirklich überzeugend. Warum gerade die Poesie, im Gegensatz zur Prosa, zeitgenössischen Vorstellungen nicht genügen soll, will ich nicht einsehen, zumal alle Welt die populären Lieder singt, die Kinder der Poesie sind und nicht der Prosa.
Aber trotzdem gibt es die Poesie noch, sie ist weder von der Ökonomie abhängig noch von einer Imagination, die sich in der Hauptsache von technischen Erfindungen inspirieren lässt. und auch die künstliche Intelligenz wird nur unvollkommene Gedichte schreiben, weil sie das unvorhersehbare nicht planen kann. Aber das unvorhersehbare ist in der Zukunft das Feld der Poesie.
Ich hätte Ihnen auch gerne etwas von meiner Beschäftigung mit der alten chinesischen Poesie erzählt, die bei uns seit Jahrhunderten übersetzt wird. Ein großer Dichter meiner Jugend, Günther Eich, den ich noch gut kannte, hat sich mit Übersetzungen chinesischer Dichtung einen Namen gemacht. Und ein berühmtes Buch Des Verlages, den ich 40 Jahre lang geleitet habe, hieß Lyrik des Ostens und war eine Anthologie auch der chinesischen Poesie.
Ich hoffe sehr, dass ich eines baldigen Tages vor Ihnen erscheinen kann, um meine Gedichte zu lesen und mit Ihnen darüber zu sprechen. Denn mich interessiert natürlich, wie sie Gedichte eine anderen Kultur lesen und verstehen. ich selber habe mein ganzes Leben der Poesie gewidmet: als Übersetzer, Herausgeber, Zeitschriften, Redakteur, Kritiker, Laudator und in vielen anderen Positionen. Und selbstverständlich war es für mich, dass ich viele Gedichte nur in Übersetzungen lesen konnte. Ich selber habe nicht studiert und musst du mir alles selbst aneignen. Das war eine gute Schule.
Ich grüße sie alle sehr herzlich und hoffe Sie bald einmal kennen zu lernen.
Von meinem iPhone gesendet
塞内加尔诗人阿马杜•拉米内•萨尔致答谢词
在白昼与黑夜之间倾诉
——2025年度1573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颁奖词
文/1573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评委会主席 吉狄马加
非洲诗歌的传统渊源流长,就如同这片大陆的文明一样悠久古老。毫无疑问,诗歌当然一直置身于这一文明的核心部分,这不难理解,因为只有语言才能承载文明基因中最稳定的密码,而诗歌作为语言千锤百炼的硕果,它在非洲不同的族群中始终保持着神性的存在,这当然不是个例,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原住民中。马里不朽的英雄史诗《松迪亚塔》早已经告诉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诗人和祭司在很多时候就是同一个人。在此,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一伟大的传统从未被中断,哪怕就是在漫长的被殖民时期,当外来语言成为事实上更加普遍的交流方式,但那强大不减的诗歌基因,仍然在其神圣的精神世界里顽强地熠熠生辉,甚至给来自西方的所谓正典的语言修辞,注入了异质文化更为富有生命能量的原始张力。或许正是这个原因,非洲诗歌既是一个种族千年的颂歌,同时也是试图保持自身传统抵抗不同暴力的诗歌。非洲诗人和诗歌,从二十世纪开始,同样也经历了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嬗变和转化过程。当莱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埃梅•塞泽尔等人高举“黑人性”的旗帜,将重新认识非洲文明的价值并充满自豪地推向他者眼前的时候,可以肯定让后来的历史和现实所注目的非洲现代诗的序幕,就已经被徐徐地拉开。尽管“黑人性”的提出,在当时是一个泛文化的更大的学术概念,但它所起到的巨大的划时代作用,早已经远远地超出了非洲的版图,并对那些生活在亚文化地带的诗人产生了实际的影响。更为可喜的,是这一精神和诗歌谱系的传承者,一直在为着诗的永不熄灭的火塘加薪添柴,而我在此刻必须要隆重介绍给诸位的——诗人阿马杜·拉米内·萨尔,就是一位忠实而卓越的加薪添柴的人。
阿马杜•拉米内•萨尔,1951年3月26日出生在塞内加尔的卡奥拉克,是莱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名符其实的同胞,被视为其诗歌精神的传承人。作为一个诗歌写作经历,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的诗人,其作品一直保留着鲜活的抒情性。在似乎更接近于口语和自然流动的修辞中,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更为广阔的诗性空间,就如同饱览非洲一望无际的原野和奔腾不尽的河流,这一特质在他的长诗里更为突出。他在诗歌里不断有新的发现,并进行了难得的语言实验和形式上的创新,尤其是将个人经验与族群整体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诗歌中进行了极具个人性表达,又始终延续了一种哀悼的基调,但更重要的,是他诗歌的意象和色彩,在整体的表达上却是温暖而优雅的。因其突出的诗歌成就,他获得过法国文学院大奖和2018年度非洲诗歌奖,并在数十个国家出版了他的诗歌选集。阿马杜·拉米内·萨尔还是一位行动的诗人,他是达喀尔诗歌之家的创始人和主席,坚持致力于在学校和社区推广诗歌和艺术。作为非洲最知名的诗人之一,他把诗歌更好地进入公众生活,变成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和必须要去承担的光荣使命。
有鉴于此,青海湖诗歌节“1573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评委会,决定将2025年“1573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颁发给当代塞内加尔暨非洲诗歌的杰出代表——阿马杜•拉米内•萨尔。
2025年7月20日
吉狄马加和著名翻译家董强(左)致1573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颁奖词
Dire, épancher, entre le jour et la nuit
——Discours de remise du « Prix international de poésie 1573 Antilope d’or » pour l’année 2025
Jidi Majia, président du jury
La tradition poétique africaine est aussi ancienne que la civilisation de ce fabuleux continent. Il va de soi que la poésie a toujours été au cœur de cette civilisation, car seul le langage peut contenir et transmettre les codes secrets les plus stables de l’ADN civilisationnel. Fruit de l’affinage du langage, la poésie a toujours conservé un caractère divin chez les différentes ethnies africaines. Ce n’est pas un cas isolé : le phénomène est universel chez tous les peuples autochtones de la planète. L’épopée héroïque immortelle du Mali, Sundiata, nous apprend déjà qu’en un certain sens, poète et prêtre ne font souvent qu’un. Mais je voudrais aussi souligner que cette grande tradition n’a jamais été interrompue. Même pendant la longue période coloniale, alors que certaines langues de l’Occident sont devenues le mode de communication le plus répandu, le puissant gène poétique africain a continué à briller avec éclat dans le monde spirituel, à injecter dans la rhétorique des « canons » occidentaux une force primitive riche en énergie vitale. Hymne millénaire des ethnies locales, la poésie africaine tente aussi de conserver sa tradition face aux différents coups intentés.
Depuis le XXe siècle, la poésie africaine a subi une évolution de fond et de forme comme toute poésie moderne. Lorsque Léopold Senghor, Aimé Césaire et d’autres ont brandi le drapeau de la « Négritude » pour revaloriser la civilisation africaine et la présenter avec fierté aux autres, la poésie moderne africaine, attentive aux réalités historiques et actuelles, commence bien sa montée sur la scène internationale. Certes, la « Négritude » a été initialement un concept académique pan-culturel, mais son rôle épatant a dépassé les frontières de l’Afrique et influencé les poètes les plus divers. Et les héritiers de ce patrimoine spirituel et poétique continuent d’ajouter du bois au feu inextinguible de la poésie. Et le poète que je suis ravi de vous présenter aujourd’hui, Amadou Lamine Sall, en est un fidèle et éminent représentant.
Amadou Lamine Sall, né le 26 mars 1951 à Kaolack, au Sénégal, est un véritable compatriote de Léopold Senghor et considéré comme l’héritier de la spiritualité poétique de ce dernier. Avec plus d’un demi-siècle d’écriture poétique, ses œuvres conservent un lyrisme vif. Proche de la langue parlée et de l’émotion naturelle, sa poésie nous offre un espace poétique immensément large, comme des vues sur les vastes plaines et les fleuves impétueux de l’Afrique. Et cette caractéristique est encore plus marquée dans ses poèmes longs. Le poète nous apporte constamment de nouvelles découvertes dans sa poésie, avec des expérimentations linguistiques et des innovations formelles audacieuses. Il exprime de manière fort personnelle l’expérience individuelle et les problèmes réels auxquels est confrontée la communauté dans laquelle il se trouve, tout en maintenant un ton d’élégie. Mais ce qui est plus important, c’est que les images et les couleurs de sa poésie sont dans l’ensemble chaudes et élégantes. Pour ses accomplissements poétiques exceptionnels, il a reçu, dès 1991, le Prix du rayonnement de la langue et de la littérature françaises décerné par l’Académie française, et le Prix Tchicaya U Tam’si pour la poésie africaine en 2018, et ses anthologies sont publiées dans des dizaines de pays.
Amadou Lamine Sall est aussi un poète engagé. Fondateur - à Dakar, - et président de la Maison africaine de la Poésie internationale, il s’efforce de promouvoir la poésie et les arts dans les écoles et les communautés. L’un des poètes africains les plus importants de notre temps, il a fait de l’intégration de la poésie dans la vie publique sa responsabilité et son honneur.
Ainsi, le jury du « Prix international de poésie 1573 Antilope d’or » du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Poésie du Lac de Qinghai a décidé de remettre le Prix 2025 à Amadou Lamine Sall, poète majeur, éminent représentant sénégalais de la poésie africaine contemporaine.
吉狄马加(左)、泸州老窖品牌形象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孟凌云(右)为塞内加尔诗人阿马杜·拉米内·萨尔颁奖
致美之辞(LE BON TEXTE)
——2025年度1573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答谢词
文/阿马杜·拉明·萨尔
我衷心感谢组委会授予我这份殊荣。这不仅是我的荣誉,更将成为我的祖国塞内加尔以及整个非洲大陆历史的一部分。
2025年青海湖诗歌节的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是一份无价的认可。我深感荣幸,也无比感动。
这份荣誉让我更深信:中国,不应只被叫做中国,她本应被唤作“诗国”。这个名字,或许早该铭刻在她文化的基石上。因为中国是如此独特,从文明曙光初现之时,就崇尚文字书写,并将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青海湖诗歌节,正是这古老而珍贵的中国精神的传承者。这样的诗歌盛会,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支持、去保护、去向世界展示。
我感到无比欣喜的,是在诗歌最核心的精神领地——歌谣、音乐与美的国度里——中国与我的祖国塞内加尔、与我所属的非洲大陆,共享着这同一种血脉相连的诗意传统。
在我们塞内加尔和非洲,诗歌首先就是歌谣。它就是音乐本身。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与中国共同拥有的宝藏。
赋予塞内加尔独立的那位伟人,正是一位诗人——列奥波尔德·塞达尔·桑戈尔。他说过:“文化既是起点,也是所有发展的终点。”我想,这句话的深意,中国的朋友都能明白。
青海湖诗歌节,是一支发自中国心间的歌谣,终将响彻寰宇。它是心灵与灵魂的音乐。
青海湖,就是世界的诗歌之声!
2025年7月15日
著名翻译家树才和塞内加尔诗人阿马杜·拉米内·萨尔在颁奖现场
Je tiens à exprimer ma profonde gratitude au Comité d'Organisation pour m'avoir faitcet honneur qui sera inscrit dans l’histoire de mon pays, le Sénégal et l’Afrique.
Le Prix International de Poésie de l'Antilope Dorée 1573 lors du Festival de Poésie du Lac Qinghai 2025 est une distinction inestimable. J'en suis profondément honoré et touché !
Cette distinction ne fait que me convaincre : la Chine ne s’appelle pas la Chine : elle s’appelle POÉSIE. Cela aurait pu être écrit dans ses lois. Pour dire combien la Chine est unique, combien elle célèbre l’écriture depuis l’aube de sa naissance.
Le Festival de poésie du lac Qinghai continue cette très vieille et si précieuse tradition de la Chine immortelle. Ce Festival doit être soutenu, protégé, montré au monde entier.
Je suis heureux de constater que la Chine partage avec le Sénégal, mon pays, et l’Afrique mon continent, cette tradition poétique gouvernée par le chant, la musique, la beauté.
Chez nous, la poésie est d’abord chant. Elle est musique. Nous partageons avec la Chine ce trésor culturel.
C’est un poète, Léopold Sédar Senghor, qui a donné l’indépendance au Sénégal. La culture est au début et à la fin de tout développement, disait-il. La Chine pourrait partager cette assertion.
Le Festival du lac Qinghai est un chant qui part de la Chine et qui couvre toute la terre. Une musique du cœur et de l’âme.
Qinghai est la voix poétique du monde !
Amadou Lamine Sall
Poète, Sénégal
林中木屋
文/[德]米夏埃尔·克吕格
译/胡蔚
第一首
透过窗棂,目之所及:
湛蓝天穹下的礼拜日牧歌,
裹着羔羊裘的孩童给马喂糖,
这在过去被严令禁止。
马驹农场休假中,
死神同行,坐骑无鞍无辔。
必须轻声细语,让苍蝇听见我,
它们从窗前惊恐掠过,留下光影。
此刻,第一批蝴蝶从空中坠落
于斜窗,群鸟紧随,
阳光漂白了窗台上的书。
“许多貌似最广大的愚行
终会在时光里显露出智慧。”
这是哪位智者的洞见?
我的记忆已成碎片,再难成形。
挑几片对窗举起,迎向光,
惊诧其中的丰饶、光泽与壮丽。
但再无联结,无延续,无“图景”
那曾构筑我们世界观的
无忧无虑,如今正开始弯折。
我困于隔离,免疫系统
已耗尽了它的好日子。
人们须每日学习新词,
今日之词 :“群体免疫”,
且看它能撑多久。
“苍穹”一词无人再提。
必须逃离天真,逃离深不可测的悲伤!
我必须在死去前修完篱笆。
常春藤无法维系之处,芦苇已经断裂。
草地上鲜蓝色的番红花,
像是一片湿疹在蔓延。
我努力重新成为初学者,
赞美杂草——那些有用的愚人,
正维系花园的生机。
关于蠢行的智慧,来自我的祖母,
维特根斯坦一定是从她那里借来,
毫无疑问。
第二首
向西延伸的阶梯尽头,
积水静静等候蚊群,
它们将在此密谋
赫利俄斯统治时的盛夏远征,
此刻仍是冥王哈德斯掌权,
但他已着手向宙斯移交权柄。
这位众神之神踱步草甸,
只为让地上生灵知晓归属。
我必须拯救蜗牛坟冢,
它们在阶梯下褪壳死去,
我却总想与这些静默大师
修行沉默的力量。
四枚空壳紧挨如战车轮毂,
仿佛神圣御辇承载
辨识、洞见、记忆与欢愉,
四块铭碑将在我生前永恒矗立。
当此困顿时节,宜展读神学典籍,
重燃灵性热忱,
因道路封锁,门扉紧闭,
世界须学会离开人类自处。
福尔图娜与法图姆,这对异卵双生子,
正执掌着命运的权杖。
注 :
1. 希腊神话三神(太阳神赫利俄斯、冥王哈迪斯、众神 之王宙斯)的权柄交替,暗喻自然界的季节轮回。
2. 四枚空蜗牛壳组成的神圣战车,源自《圣经· 以西结 书》中四兽牵引神之宝座的异象。
3. 罗马神话的命运女神和宿命之神。
第三首
东麓通往俾斯麦塔的小径旁,
四株百年山毛榉轰然倒地,
远比新居民更古老、更睿智、更庄严的躯体,
被置换为中轴线与观景台,
既然购置了天价房产,他们有权要求见证
女儿骑着矮种马奔向塔楼,那里等待着
拒绝继承家族农场的少年。
锯木的银屑遗落成苍白花环,
残树桩自翻卷的土壤刺出,
恰似沉没海底的三王冠冕。
山坡的泥土干涸而贫瘠,
通往高塔的路上,暮色中
偶有赤狐如窃盗者环伺村落,
自最后五只家鸡遁入铁丝樊笼,
它便重返林莽,偶尔捕食跛足的飞鸟。
塔巅的苍鹰冷眼俯瞰村庄的变迁。
它知晓少年们隐秘的渴念,
而我们永远难以参透。
德国获奖诗人米夏埃尔·克吕格
第四首
日暮六时,我们获准绕行四方,
只为刷新瞳孔里窖藏的风景,
或驱散某些盘踞颅内的词语,
譬如“死亡率”——这个我已能
平静吐露的词语。
我们踉踉跄跄步行至湖边,
却忘记了归途对肺腑的折磨。
躬身穿过垂悬的树枝,
细雨便不会将我们打湿。
冬日的余息在此凝结成特殊气味,
小心虬结的根脉,它们裹满苔衣,
“你决不能跌倒。”
灌木无人修补,自成幽暗穹顶,
穿过去便走进光明,
刹那湖面陡然开朗。
“你该洗手了”,
这是我此刻唯一的念头。
湖上笼罩着淡青薄光,
渐次晕染为胭脂般刺目的红,
在这色彩狂欢中,
野鸭鸬鹚嘶鸣,或许出于欢欣,
因为与我们彼此视而不见。
我们在岸边倚靠着树木,
那被雨水浸成玄铁色的树皮,
同样庇佑着我们的生息。
这些近乎墨色的古木,
无一愿在城市栖居,
而我想知道,时间可否被触摸,
如触摸风暴、灼热与水纹,
我们该如何触摸时间的褶皱。
第五首
我的窗棂宽五米、高四米,
取景框永远定格,色谱固定,
五时绿啄木鸟准时叩击,
将单调经文镌入松软土层。
避开光秃秃的椴树——那些
皮拉内西式枝丫编织的刑架。
随后小山雀、乌鸫、林莺及更微小者,
(远观恍若蝶群),开始啄食晨祷。
当野草骤然收拢,我目睹风的形状,
又试图重组秩序。当纤弱鸟羽,
颤抖着悬停半空,栖于木桩的鵟鹰 ,
以深渊般的瞳孔度量。
但这仅是世界的半阙真相,
午后形制重临,界限复苏。
阅读“何为美好生活”时,
永难察觉,生命不可参透。
他者凝视我的方式早已失效,
所有的路断裂,连马匹也倦怠,
退出画框右转,朝阿尔卑斯山踱去。
倘若厨房窗景真实尚存,
群峰必仍矗立于虚焦的远方。
我见证草地日渐转青,无须那位
负责阐释“国民死亡清册”的专员多言。
顺便告知,若有观看这部电影二十次者,
可获导演面晤殊荣,作为赠礼。
注 :
1. 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1720—1778):意大利画家、建筑师和雕刻家,以其对罗马景观的蚀刻作品闻名。
第六首
日光浮游时,昆虫如约而至,
这些晨昏短工随日轮西沉而隐遁。
草尖上栖居着些游手好闲者,
任东风,摇晃它们的虚无之椅,
即便被指尖弹落,也不会怀恨,
人必须学会良善。
我正与故纸堆周旋,那些发暗的稿笺,
关乎未竟的小说——曾妄图改变世界容颜,
还有令脸颊灼烧的信稿草拟。
今日我将“论信任”的文稿掷入炉膛,
尽管纸张本不该归于火炉。
所有人都在谈论这神圣词语,
那凌驾于酸涩道德之上的神祗。
天呐!既要怀揣信任,又要施与信任。
间歇间我吞咽下彩色药丸。
它们的名字,恍若阿兹特克神名,
譬如“维奈克拉”(Venclyxto)或“维奈托克”(Venetoclax),
我信任这些药丸,如同信任屠城的阿兹特克人,
会在沦陷之城灭绝所有病毒与菌群。
往昔遭遇不公时,诅咒神灵尚有效用。
蚊群已重返,松鼠却未归。
三年间,它们劫掠我的胡桃树,
如今杳无踪迹,仿佛在等待第二次赦免,
宽恕——另一个神圣词汇。
信任(Vertrauen)与宽恕(Verzeihen),
无论首字母大小写,
都该被暂时禁用。那些死亡的言辞,
正将我肢解,但我的意志无关紧要,
生灵与物事兀自演进。
绕屋踱步时,我将钥匙藏于地垫下,
地平线上车流掠过。
我被寻找,却永不被寻见,
连野草也不确知我是否存在,
那曾炽烈的全知全能之欲,早已崩解,
但松鼠或许会归来,只为让喜鹊的聒噪,
至少拥有存在的依据。
注 :
1. 维奈克拉(Venclyxto)或维奈托克(Venetoclax)是 治疗白血病的靶向药。
塞内加尔诗人阿马杜·拉米内·萨尔
黎明的螳螂
文/[塞内加尔]阿马杜·萨尔
译/树才
为爱所伤的人
我的爱是一个哭泣的孩子
他不想钻出你的怀抱
——巴勃罗 ·聂鲁达
他走向街道这个受伤的人
他在夜里寻找一个避难所
他寻找一个心的花园
去安顿他火热的额头
他寻找一个可以呼救的身影
尽管他嘴里满是坚硬的石块
他走向街道这个受伤的人
他迟疑着他的眼睛在舌头上
翻找这不友善的夜晚
这个受伤的人目光龟裂
他的喊叫撞击着沉默的房屋的墙壁
又落回他的耳朵旁边那些蜘蛛
在尖叫的魔鬼森林里结网
这个受伤的人在寒冷的长街上发抖
远处一只猫或一位舞者经过
就像一只不吉祥的阴影
他走向街道这个受伤的人
他知道白天会从他冻出破洞的脸上起身
他闭上的眼皮像一个邋遢鬼正眼看着太阳
他走向街道这个受伤的人
在硬如刀片的大风之夜渴得要死
他只有他呛人的鲜血液体可饮
因此他一直挤压被白色鲜血充满的衣服
闭着眼睛痛饮他身体的所有油橄榄树
他走向街道这个受伤的人
围捕饥饿和伤口里的那些石子
女人
从白天和夜晚扯下的你的爱
就像扯下一块皮肤让他受伤
爱你之前他只是个男人
爱上他时你把他变成神
离开他时你让他成了豺狼
而这只帅气的豺狼在爱已被开膛的夜里
还在向星星们兜售他那些痛苦的表情
他走向街道这个受伤的人
但愿你炭火的手将治愈冬天
但愿你厚羊毛的温柔归还
蓝天和从前的岛屿上的茉莉花
但愿你重又返回的整个爱给出永恒
在熟悉的这个受伤的人等待着的夜里
蜷缩在一条窄巷的角落
一个破碎的希望顶着一墙颓废的墙面
在他浸透乡思的衣服里
他梦见你的裙子发情的母狮之窝
他梦见你盐一般的大腿
脸色放松他躺在你暴风雨的遥远国度
唇角掠过一丝永恒的微笑
而他身上的生命已灭像一支切断的雪茄
不是上帝也非魔鬼也非亲生父母
只有你能让他醒来
在颈动脉的血花干涸之前
为何你非要让他的爱死去
而你却不死?
在语言的孤独中[1]
在语言的孤独中她有一段历史
而我并不拥有所有的语言
然而我爱她,毋需一个词来承认
爱害怕掀开一切的那些词
爱是被寂静完成的哀曲
在我身上它概括所有沉睡的吉他
注 :
1. 标题系译者所加。以下至末章诸篇,皆同此例。
你一直住在我身上
你一直住在我身上
为了养活幻象我最终只能将你擒获
我在我孤独的退休中建筑你
在一个围篱里我看护你
为了让记忆对你伸手可触
我在心中拷贝了你
在未来的很多年很多年里
我在我的血液里背诵你
在我的国度
在我的国度,你瞧
太阳是一个女人
白昼是一个女人
欢乐是一个女人
梦是一个女人
抱歉是一个女人
歌声是一个女人
而我在女人的歌声中诞生
从肚子的欲望中诞生
我是一个爱神
吉狄马加和阿马杜·拉米内·萨尔
这是星期天
这是星期天
她离得那么远 ……
她给我写信说我的缺席又让她
开辟了几条不确定的道路 ……
说她的心在打盹
她的手背叛她 ……
说她尝试打开心像一本书但
没有人读它仿佛只有
我知道打开书页同血管的词语说话
从这颗心她知道我做了我的床头灯
我的蜡烛我的打火机我的墨水我的茶
太阳升起前我道路的书页
我的第一声公鸡打鸣
而露水足够让我渴饮 … …
醉了我唱她她知道我唱她就像一个疯子
你瞧,我不再有名字我不再有面孔
我像一颗远离海湾的卵石那样徘徊
大海那么远而我实在懒得旅行 ……
我是忧伤的我的心充满祈祷
我的词语是你热带草原的炎热是你
野兽的气味黎明时种子的芳香是你
我的爱是无尽的像先知的信仰
比空白的纸页更强悍当海亚姆
和波德莱尔把烧酒都喝光但是
没有一滴元音在烂醉的边缘 ……
我呼唤你的手指你的掌心你的喊叫 ……
为了让时间在宿营地的灯光上失去理智
为了白蚁不再啃噬我们秘密的树篱
你把我变成了一个怨夫
我只是一种死了的语言
一座没有伊玛目的清真寺
一个没有大蜡烛的教堂
一座没有信徒的寺庙
一家没有保密箱的银行
一本没有页码的人
一个没有羊群的牧羊人
一座没有街道的城市
我没有面孔没有家没有桌子
没有你没有你的笑声怎么活
上帝爱我们
他保护在太阳的毒液里锻炼过的爱情
上帝将把他的年龄给我们
而我们将比盐经历得更多……
在我的国度祈祷就是希望上帝并不焦急
她为我舞蹈在一些星期天
在一些星期天她跳了舞
书在精神的雨中自己打开
暴风雨来临山峦的舞会开始 上帝我多么爱她
这是星期天而她那么远
它是我打开的一个希望
它是我打开的一个希望
我发誓要去爱的一张脸
只要有天空就永远会有希望
——一只鸟飞过
我的爱
我的爱还没有在这片新大陆上起身
永远会有你和大海
你是洞穴
你是洞穴 我是火
你是岛屿 我是树
你是土地
我是雨
你是犁沟
我是种子
收获诞生于我们的温柔
反抗是我们血液中的美
《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是中国杰出诗人吉狄马加的主要诗歌作品合集,也收录了作者在全球文化领域发表的致敬感言和文化宣言。作为作者的代表性文本,本书为其国际译介外推范本。全书分为两部分。辑是诗歌,精选了作者近200首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全貌,诗人多以故乡彝族的人、物、风俗等为主题,意蕴深刻,奔放自由,独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二辑是诗人在国际诗歌活动中的文学演讲与随笔精华,展现了中国当代具有强烈辨识度的诗人——吉狄马加所具有的诗歌高度、国际视野、精神意识和文化底蕴。
《应许之地》是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穿越历史与现实,对当下人类每天所要面对的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等诸种发展元素和现实,以诗歌艺术的多元手段进行结构和解构,一反诗人所擅长的现代抒情诗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一个具有充分现代意象和调动各种现代手段的诗歌文本。《应许之地》既保持了诗人的初心和纯真,又融合了诗人的辩证思考及历尽沧桑的悲悯。该作品精神架构宏伟,视野开阔,同其他长诗一样,气韵与语词,既具有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又具有高度复杂的现代表达手段,以诗的语言,揭示人类所面临的境遇。
吉狄马加,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国际性影响的诗人。其诗歌已被翻译成近四十种文字,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出版近百种版本的翻译诗文集。现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主要作品:诗集《初恋的歌》《鹰翅与太阳》《身份》《火焰与词语》《我,雪豹……》《从雪豹到马雅可夫斯基》《献给妈妈的二十首十四行诗》《吉狄马加的诗》《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大河》(多语种长诗)等。曾获中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郭沫若文学奖荣誉奖、庄重文文学奖、肖洛霍夫文学纪念奖、柔刚诗歌荣誉奖、人民文学诗歌奖、十月诗歌奖、国际华人诗人笔会中国诗魂奖、南非姆基瓦人道主义奖、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罗马尼亚《当代人》杂志卓越诗歌奖、布加勒斯特城市诗歌奖、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银柳叶诗歌终身成就奖、波兰塔德乌什·米钦斯基表现主义凤凰奖、齐格蒙特·克拉辛斯基奖章、瓜亚基尔国际诗歌奖、委内瑞拉“弗朗西斯科·米兰达”一级勋章等奖项及荣誉。曾创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青海国际诗人帐篷圆桌会议、凉山西昌邛海国际诗歌周以及成都国际诗歌周等。
米夏埃尔·克吕格(Michael Kruger),1943年12月9日出生于德国萨克森州,成长于柏林,现居于慕尼黑施塔恩贝格湖畔。德国德高望重的文化活动家、诗人和翻译家。曾长期主持德国著名文化出版社汉泽尔出版社(HanserVerlag)(1986-2013),当选德国巴伐利亚艺术学院主席(2013-2019),入选德意志语言文学院、欧洲文学院等多家科学院院士。自1976年发表诗集,现已发表二十余部诗集、多部长篇小说,主编知名文学杂志《重音》(Akzente)。曾获德语桂冠诗人,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文学大奖、马克西米利安科学与艺术勋章等诸多荣誉。
阿马杜·萨尔,全名阿马杜·拉米内·萨尔(Amadou Lamine SALL),1951年生于塞内加尔卡奥拉克市。塞内加尔著名诗人、作家,当代非洲法语诗歌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现任戈雷岛保护和纪念国际基金会秘书长,创立“非洲国际诗人之家”及“达喀尔双年诗歌节”。1979年出版处女诗集《黎明的螳螂》,获得巨大成功并入选教材。著有《像一座火焰冰山》《虚无的房客》等多部诗集。曾六度获塞内加尔国家荣誉勋章,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与艺术军官勋章”,并在多国获得国际诗歌奖项。2025年获得青海湖诗歌节“1573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
胡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慕尼黑大学德语文学博士。长期从事德国文学史、德语诗歌史、自然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翻译实践。曾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贝塞尔研究奖、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北大王选青年学者奖等学术荣誉,曾出版《德语名诗100首》《德意志学简史》等译著。
树才,原名陈树才,浙江宁波人。诗人、翻译家。1987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90-1994年在中国驻塞内加尔使馆任外交官。著有《单独者》《树才诗选》《节奏练习》《心动》《去来》《天空俯下身来》等诗集;译著有《勒韦尔迪诗选》《夏尔诗选》《博纳富瓦诗选》《法国九人诗选》《杜弗的动与静》《雅姆诗选》等。2006年获首届“徐志摩诗歌奖”,2008年获法国政府“教育骑士”勋章,2017年获“《十月》诗歌奖",2023年获法国政府“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24年获第二届“艾青诗歌奖”。
纯粹赠阅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