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做学问的|宁从一而深造 毋泛涉而两失

作者:吴思敬 杨桐彤   2025年07月28日 11:09  光明日报    1    收藏

WX20250728-110739@2x


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这句话最早我是听恩师、著名语言学家张寿康在课堂上讲的。它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答友人某论文书》,说的是做学问要专一,要自律。恩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并把它当成座右铭。

在我看来,“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的“一”指的是专业方向,其关键是找准、聚焦专业方向。确立专业方向,从客观方面来说,要适应民族的振兴、国家的需要;从主观方面来说,要适合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当客观的需要与主观的兴趣、自己的优势相一致时,我们就会激发强烈的探索精神,乐此而不疲。

大学阶段是决定人生道路与专业方向的关键阶段。读大学时,我分析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客观条件,希望成为一名研究文学的学者。这期间,我尽可能读了一些中外文艺理论和文学史方面的著作,诸如《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做了些读书笔记,思考了些问题,在做学问的路上有了最初的起步。

1978年3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我的诗歌评论处女作《读〈天上的歌〉——兼谈儿童诗中的幻想》。这篇文章的发表正赶上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两周年,我在文中分析了《天上的歌》如何以一个小朋友自述的口吻,叙述他在梦中同周总理会面的场景,传达出孩子们的思念之情,借此点出可发挥儿童诗富于幻想的特点来反映现实内容。正是《光明日报》的这篇文章,让《诗刊》编辑知道了我。那时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在即,《诗刊》编辑约我写一篇评论高士其“科学诗”的文章,就这样渐渐地我走上了诗歌研究的道路。

回顾我走过的路,有个明显特色,那就是诗歌评论的写作与诗歌理论的研究并重。对于诗歌评论家来说,仅仅是沉浸在诗作中欣赏品味是不够的。要知道,诗歌评论对于诗歌现象具有超越性。这种超越是对诗歌文本的超越,因为诗人通过文本呈现给读者的,是活生生的意象或意象群落,而诗人的本意或者说诗歌的深层意蕴,却是隐藏在后面的。只有通过诗歌评论的阐释与破译,诗作的意义与价值才得以充分实现。

此外,诗歌评论家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于作家或艺术家,而是更接近理论思维绵密的人文学者。诗歌评论家对作品不仅要感受、体验,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诗作的思想内涵与美学特征,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观念作出审美评价。这就意味着要对诗歌现象进行充分的观察,并对之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才能做出公正的、实事求是的判断。因此,我在追踪当下诗歌潮流、品评当代诗人作品的同时,一直在进行有关新诗理论建设问题的思考。一有了片段的想法,便写成单篇的文章;较为系统的思考,则体现在几部专著中,在诗歌史研究领域越走越深。

“宁从一而深造,毋泛涉而两失”,这“深造”二字,体现了为达到目标而付出的辛勤劳动与不懈追求。做好诗歌评论、诗歌理论研究工作,还要求对中国古代诗学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和理论有深厚了解。因此,我高度重视阅读与思考。古人讲“俯而读,仰而思”,就是说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动笔墨、做笔记就是思考的一种方式。过去许多年里,我做的读书笔记都在笔记本上,本子一多,要查找一段资料就得慢慢翻,费时费力。后来,我选用了卡片法。虽然单张的卡片相对笔记本或活页纸而言容量有限,但它的最大特点是灵活,便于整理、分类。同类内容的卡片积累多了,可设置一个导片,放置在卡片柜中,查找起来十分方便。

不只如此,记卡片以及给卡片分类的过程,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也是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我置办了自己的卡片柜,从最早在卡片商店买的4屉布面的小型卡片柜,到后来在旧货店买的16屉卡片柜,再到搬到西郊后重新打制的占一面墙的64屉卡片柜。自从电脑普及后,我开始在电脑中设置文件夹保存资料,但是我没有完全放弃卡片。看书时不忘在卡片上写下点滴心得,出去开会也不忘带上一沓卡片把听到的精彩处及时记下,遇到问题时,也不忘打开卡片柜寻找一些思维的线索。卡片柜就像我身边的百宝箱一样,须臾不离。

曾经有人问我:“40多年来,您与中国新诗不离不弃,是靠什么力量走过来的?”我的回答是:“一个字——爱,对文学的爱,对诗歌的爱,对理论批评工作的爱。”一个人只有充满对事业的爱,才能激发强大的动力,一厢情愿地投入,乐此不疲,甘坐冷板凳,“衣带渐宽终不悔”。我的好朋友钟文先生说过一句话:“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坐在书桌前,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写的文字。”我非常认同。我觉得作为一个学者,只有在书桌旁才能找到心灵的安慰之所,才能成为自己,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感。

不知不觉间,我已进入耄耋之年。1996年,我在给北京大学陈旭光教授的第一部著作《诗学:理论与批评》所写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写诗是寂寞的事业,搞诗歌评论是加倍寂寞的事业。”这是我当时心态的写照,现在时间过去了近30年,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苏轼《浣溪沙》词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我愿秉承苏轼这样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坚守我的人生追求而矢志不渝。

(作者:吴思敬,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授,本报记者杨桐彤采访整理)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2.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3. “硝烟中的缪斯”——战争与诗歌的互文 2025年度扬子江笔会对话实录
  4.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5.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6. 2025西林诗汇征稿启事
  7. 迎向太平洋的风——上海城市诗人社《城市诗人2023》分享会举办
  8.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9.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10. 关于“每日好诗”“头条诗人”栏目调整改版的公告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直播预告 | 中国诗歌地图 · 嘉兴儿童诗专场
  3. 青春诗笔写新篇——由《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想到
  4. 新时代少数民族诗人展之七:杨静的诗
  5.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新时代少数民族诗人展之六:龙树荣的诗
  7. 中国诗歌学会赴山丹采风调研
  8. 回归真诚的自然诗歌书写
  9. 爱情诗歌的常态与异化写作——从诗集《骑着月亮飞行》谈起
  10. 诗歌大擂台第32期“十佳诗歌”评选(C组)
  11. 完整榜单>>
  1. 关于“每日好诗”“头条诗人”栏目调整改版的公告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诗刊》社融媒体中心正式成立,引领文学刊物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4. 每日好诗第48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中国诗歌网推出AI电子诗集功能
  6. 创作谈:现实与梦想的连接点
  7. 每日好诗第48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每日好诗第482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9. 2025西林诗汇征稿启事
  10. 每日好诗第48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