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中爱与孤独的沉思者— — 中原诗人张茹诗歌阅读札记

作者:李夏茹 刘进才   2025年07月24日 16:16  中国诗歌网    71    收藏

5ae5f4f3952d39e71bccae8c86e8e499


在不久前河南省作协举行的一次中原文学研讨会上,认识了诗人张茹。会后不久,就收到了张茹寄来她刚刚出版的诗集《夜飞夜》。仅仅凭借诗集的名称,就能够吸引读者生起进一步的阅读期待,“夜飞夜”是什么意思,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玄机?但若联系作者的另一部诗集《夜飞翔》的命名或许也能体悟一二。从《夜飞翔》到《夜飞夜》,诗人似乎格外地偏爱“夜”,好像与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初见张茹,从她那若有所思、略带倦怠的神情上,仿佛能感受到她依然还沉浸在她喜爱的“黑夜”之中,她莫非是一只喜欢在黑夜中歌唱的夜莺?


一、黑夜的诗学与歌唱的夜莺


作家大多有黑夜写作的习惯。在我的印象中,鲁迅总是在黑夜中写作,萧红在回忆鲁迅的文章已深深地定格了鲁迅黑夜写作的姿态,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黑夜写作习惯所致。相对于喧嚣纷杂的白昼,黑夜给作家提供了静谧安闲的写作空间。一个人白天里需要处理和面对的一切事务,都可以暂时放下,当夜幕四合、华灯初上之时,正是个体自由回归的最佳时机。如果说白天是理性的规范与制约,夜晚则是感性的放松乃至放纵。若不是趁着清冷的夜色,王子猷就不会兴起“雪夜访戴”的雅趣,同样,若不是走在被夜色和月光笼罩的荷塘,朱自清也很难写出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荷塘月色》。正是黑夜提供了写作的灵感,激发了作家沉潜在身体与生命中的感性与情志。

相对于俗世的白昼,德国诗人诺瓦利斯也更偏爱黑夜,他曾向世人提醒道:“感染我们的一切,不都带有黑夜的色彩吗?”的确,他的许多诗篇就是“夜的赞歌”,“夜颂”系列充满了对白昼的质疑与对黑夜降临的迎纳及欢呼:“早晨总是要复返?尘世的势力永无尽时?繁杂的俗事妨害了夜的绝妙的飞临。爱的秘密牺牲从不永远燃烧?光的时间已被界定;夜的统治却超越了时空。”在诺瓦利斯看来,白昼被“尘世的势力”与“繁杂的俗事”所牵绊,只有夜晚的来临因充溢着爱而超越时空。可见,在白昼与黑夜这一时间的等级序列中,诺瓦利斯却赋予黑夜以价值的优先性。

我相信张茹对诺瓦利斯应该不会陌生,他们的诗歌中对于黑夜有着相同的情愫,张茹在她的《夜飞翔》后记中谈及对黑夜的感受:“入夜,我的心开始属于我自己。看书。听曲。品茶。写诗。发呆。我是自我的,随意的,任性的,本真的。四野的风声,灌不进我的耳膜。星星的手指,抚摩我的灵魂。”在张茹的世界里,黑夜是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时光,她在夜色中沉思与吟唱,很多诗篇 都是她的“深夜絮语”,正如诗人吴元成所言:“仰望星空,让夜飞翔。其实就是在喧闹之中寻觅宁静、纯粹,去企及天人合一的境界,更深刻地感悟人生。”张茹硕士攻读的是哲学,这样的专业背景赋予她更多思考的习惯,也自然使她习得了善思的品格。她如同一只活跃在星空下的夜莺,在吟唱中沉思,在沉思中吟唱。在充满孤独与 深邃的暗夜,她却看到了“夜的神迷”与“夜的力量”——“夜把你带向生命的宝库”,“唯有同暗夜同醉,才能与黎明一起觉醒”,体验到“夜本是寻觅和奋发的季节。”在她具有独到思考的“花开 断句”的片段写作中,张茹明确提出了她“昼”与“夜”的哲学:

“昼,身旅行;夜,心旅行。”生命如行旅,身心皆旅行。在昼与夜、身与心的二元世界中,张茹也像诺瓦利斯一样,更看重黑夜之于生命的重要价值。非常巧合的是,诺瓦利斯的诗篇中也有命名为《断片》的写作文体。断片写作是诗人日常生活中的刹那感兴,诺瓦利斯将这种类似笔记的断片写作视作“文学的种子”,认为其中某些种子能够生长成文学的参天大树。借助这些蕴含着诗人吉光片羽的断片思考和“文学种子”,读者不但可以触摸到诗人的文学内核,也可以进入诗人丰富幽深的内心世界。

在张茹具有格言特征的“花开断句”中,她播撒的“文学种子”处处留下了对生命的积极思索。“众生皆尘埃,或早或晚”,这是对偶在的个体生命必将消亡的终极思考,既然生命如烟如尘,那么如何打发漫长的生命时光,安顿如此脆弱不堪的生命?这种直面 生命与死亡的终极体悟,并没有让张茹坠入人生虚无的晦暗深渊,而是以“先行到死”、直面人生的积极态度静观这纷纷扰扰的人世,让作为个体的生命成为一束“道法自然”的花朵,灿然绽放——“春日的阳光下,任谁也挡不住花开的脚步”,她向暗夜角落里的花 骨朵低头耳语,“只要你真想盛开,你就不可阻挡。”哪怕这盛开的花朵凋落成尘,它也会顽强地在树上留下生命的疤痕,对照花朵,“格物致知”,告诫自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生活在希望中?”生命犹 如被落雪覆盖的细小而执着的迎春花,“他们温暖地盛开,以阳光的心态守候大地最后的锋芒。那么细小而执着,生命在,坚强不衰,芬芳就在。”从这些“断句”的思考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坚韧顽强 的抒情主体形象,这个敏感而善思的生命个体在与世界万物的对话交流、静观凝视中,体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所谓“格物致知”,也不过是向自然学习而已。张茹的《夜飞翔》其中一部分诗歌内容即命名为“格物致知”。就此而论,张茹诗歌的触须接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根脉。

需要指出的是,张茹的诗充满了“黑夜”的意象,从《夜飞翔》到《夜飞夜》两部诗集的命名也可看出她是多么偏爱她的“黑夜”。翻开每一部诗集,以“夜”为名的诗篇很多,《夜飞翔》中诸如《秋夜思》《深夜絮语》《夜的力量》《夜静逸》《失眠的夜》《月圆夜》《后半夜的星空》《我在下雪的前一夜梦见你》等诗篇,《夜飞夜》中诸如《雪夜,你在思念谁》《失眠的夜》《大雪的夜》《抱月自醉》《夜的长度》《夜里》《夜是保密的》《月亮的化身》《暗室里》等。还有很多诗篇,虽然在题目上没有呈现出夜的名称,内容上仍书写了夜的意象与夜的时空。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人而言,人们更喜欢白昼,恰如一首歌词所言:“我在夜里呼唤黎明”,而对于诗人与思想家来讲,他们正是在夜晚这一主题上大展灵光、大放异彩。西方学者曾有对黑夜文化的专门探讨,认为对于灵魂与精神而论,夜色拥有强大的治愈力并能够给人以灵感,甚至呼吁“我们要尽力推开时间的窗扇,尽力看到更多的夜色。”夜晚的魔力高深莫测,它能缓解人们内心的忧郁和伤痛,使人转入平静而温馨的平和状态,从而让人得到安神、疗愈的慰藉功效。因为白天的经历经常被各种琐碎的庸常事务缠绕,令人难以忍受,夜晚如救世主般的降临,彻底摆脱了白昼给人的不安、忙碌以及肤浅的痛苦感受。一如朱自清对夜晚的咏唱:“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肯定要做的事,肯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夜晚释 放了人的生命感性与内在欲望,白天中受压抑的自我逐渐让位于夜 晚本真的自我,夜晚提供了生命和情感自由飞翔的空间。黑夜尽管粗暴地夺走了人类感官中最珍贵的视觉,但却充分地解放了人类的其他生命感觉以及思想和灵感。有研究者认为夜晚“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让人们在夜色渐浓的时候表达他们内心的冲动,使他们实 现清醒时或睡梦中的各种被压抑的欲望。从本质上说,夜晚是解脱和更新的时候,可以让善良的人和邪恶的人无拘无束,可以让日常生活中善与与恶的力量自由展示。”

张茹以饱满灵动的感性融入无边的黑夜,仿佛一只夜莺,在暗夜里自在地思索与吟唱。


二、诗歌与疗救:思想者的爱、孤独及梦想


如果说黑夜具有缓解人们精神压力的疗救功能,那么,让人陶醉其间的文学同样能够提供审美愉悦与拯救灵魂的功能。

我不知道是什么机缘让张茹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就她有限的叙述而言,可略知一二。《夜飞翔》后记中写道:“我思故我在。我多希望,不管时光如何转变,我都可以拥有一种简单快乐的心情,把心开向太阳。然而,当现实的生活带来的是忧伤的小礼品时,我却不得不让它畅行无阻地走进门来。”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笛卡尔将人的主体性思考作为存在的确证,当一个人使用自身的理性进行独立思考的时候,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当笛卡尔张扬着人的主体性的旗帜,但是他却忽略了人作为有限性存在的个体,最终却难以认识这无限的世界,人的生命与思考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以有限去把握无限,这是一个终极性的悖论和人生困境。因而,米兰·昆德拉有言:“人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是对人有限性的提醒。但不能因为上帝的发笑,人类就主动放弃思考的权利。思考是人类试图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写作则是思考的直接产物。面对着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巨变,思考与写作或许是应对突变的较好方式。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他的日记中指出,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治疗方式:


我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感觉良好。我忘却所有生活的烦恼、所有生活的痛苦,我为思想层层包围,幸福无比,假如我停笔几天,我立刻就会得病,手足无措,顿生烦恼,头重脚轻而不堪负担。


写作成为克尔凯郭尔抗拒孤独和排遣忧郁的自我疗救手段,尽管他本人患有严重的忧郁症,但他还是依然将救治全民性“痼疾”视为自己的重要写作责任。自克尔凯郭尔以降,西方哲学界越来越关注人类精神的疾患,诸如恐惧、绝望、虚无等这些伴随现代社会而生的顽疾。当宗教在现代社会日益衰微,哲学、文学与艺术越来越替代宗教,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避难所。

翻开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诗篇,这是诗人现实挫败和精神极度苦闷的产物,在美与自由的信仰和追求中达到了自我精神和灵魂的终极拯救:


我生命中一切的凝望与矛盾化成一片甜柔的谐音——我的赞颂像一只欢乐的鸟,振翅飞越海洋。

我知道你喜欢我的歌唱。我知道只因为我是一个歌者,才能走到你的面前。

我用我的歌曲的远伸的翅梢,触到了你的双脚,那是我从来不敢想望触到的。

在歌唱中陶醉,我忘了自己……


这是文学所带来的巅峰的审美体验,在美与自由的和谐统一中达到精神的极致提升。

因而,有学者指出“文学能够给灵魂带来欢乐,因为它通过虚构和幻想足以唤起对抗精神疾病的力量。”诚哉斯言,文学之所以能够在人类精神文化史上经久不衰,就在于借助文学阅读或文学写作,读者或作者能够化解庸常生活的不堪与失意,对抗外在风暴突然袭来的紧张与错愕。文学承担了类似人类精神病医生的神圣职能,使人性的发展在意识与潜意识、理性与感性、情感与逻辑、直觉体 验与哲学思考之间保持和谐与平衡。

对于张茹而言,她《夜飞夜》的写作就是如此。这部诗集是她自2017年以来写作的,就在这一年蔷薇花次第开放的春天,她的母亲在满城花海中离去。母亲的离世对于女儿的打击是不可想象的。但生活还要继续。为了对抗与化解人生中这突如其来的风雨,张茹在思念与不眠的夜晚,“写下了这诸多与灵魂的对话”,她“与这本诗集中的每一首诗,走在过往的每一个白天和黑夜,仿佛一个朝圣者,走在对诗歌朝圣的路上。”正是通过写作,诗人在生活中获得了丰富的宁静,纾解了因失去母亲所带来的心灵的巨大伤痛,以便更加积极乐观地投入新的生活。

《夜飞夜》第一辑“写给母亲”是张茹献给母亲的哀歌,读着这一首首含血带泪、痛入骨髓的哀歌,读者的心也随着诗人一起疼痛:


看见菊花

我就想起你,妈妈

妈妈,你在天堂

看到什么会想起我

你待过的尘世

女儿仍看到许多

像你一样的妈妈

我看见一次,

就在心里叫一次——妈妈

妈妈,在天堂

你有没有看到

像女儿一样的姑娘


最好的诗是从心灵深处吟咏出来的歌谣,这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妈妈”的呼唤,书写出女儿对母亲的深切思念。母亲患病颠覆了她对世界的整个认知,她带着屈原“天问”般质询的口吻发问:“母亲,您告诉我/如今,您病得这么重/女儿该去问谁?/问谁?”这是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抗议和质问。在诗人看来母亲的离去仿佛卷走了整个世界,“一个梦”“一片叶”“一滴雨”来过这个世界,可仿佛又不曾来过,“可是/母亲/我无法将你永远留在我身边/更不能当你没有出现过”,这是刻骨铭心的思念。母爱永远是无法替代的,这不同于能够代谢轮回的自然:“梅花谢了,还有桃花/桃花谢了,还有清荷/清荷谢了,梅花就回来了”,“母亲你走之后/世间再无一个你”,从自然万物的代谢轮回,托物起兴,联想到母亲永远离去的伤痛,“妈妈,你知道吗/你所在的墓园/对我来说,是世界上最可爱/却也是最悲伤的一片土地。”在这些怀念母亲的诗篇中,诗人将矛盾对立的观念“来过/不曾来过”“可爱/悲伤”并置一起,形成了感人至深的情感张力。

母亲的去世,在张茹的生活中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她的诗歌形式与内容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形式上由原来的散漫随意 变得节制而整饬,原来那种对浪漫之爱的书写逐渐演化为悲哀与静美的沉思。原来那种“春华秋意”的“诗歌芳菲”日渐让位于对命运的思索、对爱的坚贞的表达以及对时间的追问。读张茹的诗篇,我们仿佛在寒冷凄清、黄叶飘落的秋日看到了一个静默孤寂的参禅悟道者的形象。诗歌在孤独中呈现出坚韧,在悲哀中蕴含着力量,在绝望中呈现出希望。

同样是“格物致知”的沉思,《夜飞翔》显得明朗而乐观,《夜飞夜》则更辩证而厚重。在中国文化中有相当悠远的“格物致知”传统,从孔夫子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到二程的“一草一木皆有理”,再到朱熹“天下之事,皆谓之物,而物之所在,莫不有 理”……古圣先贤一再提醒人们要向自然学习,世界万物虽静默无 言,却都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其间蕴含着至真至诚的生活道理与生命哲学。哲学专业出身的张茹,似乎对中国哲学的“格物致知”别具慧眼,在诗歌中也惯于从细腻琐碎的日常生活场景入手,展开自己的想象与诗情,在体贴入微的沉思中体悟生命的真谛,由此形成了她诗歌“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醒来》一诗书写的是秋雨绵绵的季节,落叶纷纷回归泥土,在这天气多变的沉落时节:


风萧萧。一枝枯藤之上

我看见一朵美丽的黄色小花

俏皮地舞着、说着、笑着

无畏这即将到来的冬天


还有一只蜗牛

仿着李白

醉酒的模样

晃过来,眯眼看看

天还很高。又睡过去

让未来充满想象


不管是枯藤上绽放的美丽黄色小花,还是对未来充满想象的小蜗牛,这是身边极为常见的自然之物,尽管寒冬已经逼近,黄花依然盛开,蜗牛也依然充满自信地生存。大自然中的细微之物尚且能够坦然面对变换不定的世界,那么,作为挺立于天地之间的人,该如何应对生命中突如其来的变化?从黄花与蜗牛的做法,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张茹的《小草》同样是“托物言志”的精致之作:


乱石。一株小草

在贫瘠的内核之间

没有自我安慰的虚空和自恋

也不去思考活着的意义

这个世界越来越轻飘

它不愿和他们

一起狂欢


这是一株特立独行的“小草”,尽管生活于贫瘠的乱石之中,也不卑不亢、不矫情自恋,而是努力活出自身的意义和精彩。想想那些一遇到生活的挫折就自怨自艾的人,不应该向这坚忍不拔的小草学习吗?

《夜飞夜》中《向植物学习》这首诗,书写的是寒冷冬日的植 物,“它们佯装睡着/实际上却保持清醒”,“在看到阴暗面的时候/不断把脸转向有阳光的地方”,以植物反观自我,解剖自身,“而我面对生活/情绪总是跌宕起伏”“活得还不如一株植物”。师法万物,万物景观皆自得。《放下》也是一首向万物学习的“理趣”之诗:“乌云放下雷雨/树木放下落叶/荷花放下污泥/心痛时我学他们/放下/执念”。诗歌以日常生活中极为形象的事例阐明禅理,“乌云”“树木”“荷花”因为各自放下而各有成全,诗歌简洁通脱,体现出禅宗“顿悟”的审美趣味。

思想者是孤独的,越是沉浸在自身的思考当中,越是品尝着孤独的滋味。《夜飞夜》中孤独的诗篇及其意象明显增多,诸如《我依然很孤单》《抱月自醉》《你的孤独无从谈起》《孤独的浪漫》等。从本质上来讲,人的存在本身即是一种孤独性的存在。正因为如此,有人指出孤独是人生切片中贯穿的重要一线:“整块的人生,如果切开来看,里面是纵横交错的层面,其中必有一条贯穿其间的‘孤独’的线。人生无论贤愚贵贱,孤独感不能避免。”孤独乃生命的真相 与本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陈子昂的孤独,“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是杜甫的孤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书写的是李白的孤独,“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的是晏殊的孤独……古往今来,伟大的艺术家与思想家无不深藏着一颗孤独的灵魂。常人往往惧怕而逃避孤独,事实上,只有深刻体验到孤独的人才能走向沉思,孤独不仅是文艺的酵母,也是酝酿创造精神的美酒。

张茹的天性敏感而内敛,她对孤独的体验更细腻而深刻。当街灯点亮了黑夜的街道,这光亮迷人的世界却更加剧了个体的孤独:

“你的孤独/无从谈起/如同谈起一粒/子夜还在街角飞来飞去的尘埃。”,这是对生命无力感与渺小感的彻骨感受,个体的存在如同一粒漂浮在街角的“尘埃”。甚至连美好的“浪漫”也是孤独的,它静谧地沐浴在“灵魂的月光里”。灵魂的孤独者因为逃避了人群而走入了自然,诗人与烈日下的荷花交流,“我和它们/诉说着只有彼此能懂的密语/声声和谐/在荷花深处/我们将最深的爱给了彼此”。这种观荷的心情,犹如李白面对着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孤独者以自然为友,她有时或“与一株草对视”,或“与一株小草深情拥抱”,她的孤独宁愿将“那些不必说的心事/交给春风/交给蓬勃生长的小草/交给远去的白云”,未眠的静夜,她“好想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诗人甘愿以自己为伴,沉浸在自己梦想的世界中自在翱翔。张茹的诗歌中,时有“抱月自醉”的沉迷,也有“低头拥抱自己影子”的哀怜与孤寂。

正是因为孤独作为人类存在的本真处境,人们才会更加珍惜亲情、向往浪漫美好的爱情、追求情同手足的友情,情感乃摆脱孤独的一剂良药。张茹的两部诗歌中均绽放着“爱情的花朵”。《夜飞翔》中“因为爱情”的一组诗篇书写的是主人公矢志不渝的坚贞之爱,她爱得那么热烈,那么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爱得超越功利,“没有缘由,爱就爱了”,“相思浸透了灵魂”。到了近期出版的《夜飞夜》中,爱情的书写由前期的单纯明快变得更加繁复含蓄而蕴藉内敛。在《失眠的夜》中,诗人写到“越来越浓稠”的夜“墨汁一样覆盖过宣纸”,“而我在纸的中央”,在如此静谧的相思的夜晚,诗人却笔锋一转,“这样的夜/不适合想你”。诗人甚至开始质疑这亘古不变、略带虚无的爱情:“多么可笑。世间万物/哪有什么永存/更何况,虚无的爱情。”当然,这刹那的质疑并未动摇浸透她生命的浪漫之爱,在秋日的冷雨中,诗人甘愿化为风中的一片落叶,落在爱人的脚下,“等风/等风吹起/跟你走遍海角天涯”。

孤独中才能更好地沉思,诗人借助无拘无束的想象穿越时空的限制,逃避人间的残缺与污浊。如果说睡眠之中的梦不是我们人类的意识所能够控制,而沉思者想象的梦则是梦想者自由驾驭的区域,孤独者有可能醒着做梦,孤独者是自己的国王,他可以驾驭着自己的梦想之舟任意驰骋。张茹的诗歌有时将梦境、幻境、想象与回忆融汇在一起,庶几达到了巴什拉所提出的“梦想的诗学”。诗人的梦想是抗拒现实的低语,“当夜色降临,我蜷缩在自己狭小的空间,营造小小的幸福和梦想。”诗人仿佛是暗夜中的一尾小鱼,“在夜的海里游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畏惧黑暗,永远带着如花的梦想。”梦想是对哀伤的修复与疗救:“心飞扬起来时,夜就睁大了眼睛。它看透了白天隐藏在骨里的小哀伤,也点染一些缤纷。事实比预想的要好,接受夜晚的反复修改,我开始靠近梦。愿在梦境里飞翔。”

在张茹的《静夜逸》《知音世所稀》《相思浸透灵魂》《花开断句》等诗篇中,“庄周梦蝶”的意象反复出现。诗人在梦想中云游,与古人先贤对话交流:“邀李白对酒当歌。邀孟浩然夜空散步。抑或与老聃道法自然,问庄周如何梦蝶。”梦想给诗人提供了自由翱翔的书写空间。梦想是对现实世界的改写,梦想者是理想世界的缔造者。在巴什拉看来,梦想的诗学具有“一种诗化的强大力量,一种完全 可以成为心理的诗学的东西,一种所有心理的力量都能在其中获得 和谐的心灵的诗学。”当然,梦想者总是充满了回忆,边梦想,边回忆,在梦想与回忆中尽情编织出对圆满世界的美好想象。

从《夜飞翔》到《夜飞夜》,张茹的两部诗集大体可分为两类:“抒情的诗”与“沉思的诗”,前者以书写亲情与爱情为代表,后者以“格物致知”和“托物言志”的诗作为代表,前者凸显“情”,后者注重“理”。张茹的诗歌“情”与“理”各具特色,各得其所,但同时也存在着“情”“理”之间的冲突与纠结。诗人试图通过写作弥合二者之间的对立与紧张,但再理性的思索依然压抑不住文字背后的感伤与孤独。张茹多么希望能够尽快从绝望而忧伤的泥淖中挣扎出来,《夜飞夜》中的“希望之光”的春天组诗是自我拯救的确证。然而,细细品读《夜飞夜》的诗篇,笼罩在诗歌中诸如“落叶”“秋雨”“冷雨”“秋风”“孤独”“虚无”“寒冷”“菊花”等意象群营造出一个“哀而忧伤”的氛围,呈现出一个“忧郁的低吟者”的抒情主体形象。哀悼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诗歌也应该是这样,它不但是拯救诗人自身的一剂良药,也应该引领读者从“黑夜”走向“光明”。因而,我们也更热切地期待,张茹未来的诗集《夜飞昼》尽快问世。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注释:

①[德]诺瓦利斯著,林克译:《诺瓦利斯作品选集》,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第132页。

②张茹:《夜飞翔》,海口:南方出版社,2016年版,第202页。

③张茹:《夜飞翔》,海口:南方出版社,2016年版,第80页。

④[德]马赛厄斯 ·R. 斯密特、坦贾-加布里尔 ·斯密特:《拯救黑夜——星空、 光污染与黑夜文化》,纪永滨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14页。

⑤[美]埃克奇:《黑夜史》,路旦俊、赵奇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 版,第1页。

⑥[丹麦]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日记选》,晏可佳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46—47页

⑦[印]泰戈尔:《泰戈尔诗选》,冰心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第3页。

⑧ 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⑨张茹:《夜飞夜》,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版,第126—127页。

⑩何怀硕:《中文版序——孤独的滋味》,见[美]科克:《孤独》,梁永安译,贵 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⑪[法]巴什拉:《梦想的诗学》,刘自强译,北京: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版,第22页。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4.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5.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6.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7. 双基时代文学本真性的哲学探析
  8.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B组)
  9.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E组)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