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话,如果不是朱小平兄极认真的微信,我可能不会对旧体诗发言,因为我虽然偶尔也写几首旧体诗,但研究不深,所以很少敢对旧体诗词发表议论。
可是不久前小平兄发一微信写道:“我今年拟出一本旧体诗词集,已编订交出版社。十年间(2013-2023)选出五百余首。亦收入与兄唱和者数首,以记情谊。唯其愿兄赐文字于卷首,不唯知我者兄,亦因兄亦为诗人,亦吟旧体,天下之大,舍兄其谁?兄必不长揖而拒,则我幸甚!”随后小平兄又把我对他散文集的推荐语发了过来。那是几年前他的一本散文集出版,让我写几句话,我是这样写的:“朱小平兄与我相识晚但认识深,盖因气息相近、意气相投。他老气横秋,中有耿介,博古辩今,中有才华,为文足堪品,为人尤可信,是有魏晋风度的当代文人。他的这本新书,照理说会有洛阳纸贵的效果,我和朋友们都期待着。”在我的推荐语后边,小说家杜卫东写了这样几句话:“小平的学养,是可以甩同辈不少作家一条街甚至几条街的。这从他的散文、随笔中便可看出。无论谈古论今,状人写物,亦或赏山乐水,小平下笔都有广博的知识打底、着色,这使他的文字风生水起,不同凡响。”
读小平的旧体诗词,我想起了清人张问陶的《论诗绝句》。张问陶写道:
名心退尽道心生,如梦如仙句偶成。
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
遂有此文题目。
小平的旧体诗,我认为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情真;二、意切;三、旨远;四、量大。
情真,是写诗的第一要素,因为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有这样几句话:“诗要避俗,更要避熟。”怎样避熟呢?他说道:“剥去数层方下笔,庶不堕‘熟’字界里。”又说:“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他道破了诗家的真谛。
小平的五百余首旧体诗,第一让我看到了真切的感情,比如说他的《护工叹》:“古来见青史,交迫数底层。寒夜北风紧,归来诵少陵。”这首诗是他看护病中的母亲时,和护工有交往之后写的一首长诗,让我强烈感受到小平心中真情与大爱,还有他对底层人由衷的一种关爱、关心和关护。他在《壬寅中秋不见月》中写出这样的句子:“秋风吹万里,明月知何去?川泸震圮后,人皆宿野帐。不能归故屋,其中何滋味?”这首诗写于2022年的9月10日,正是疫情过后,四川突发地震,他想到了那些灾民,于是情动于中,写出了这样感人的句子。
小平的诗情真的例子还有很多,他在《七夕步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韵》自注道:“古诗十九首,贵在无雕饰。写诗至如此境界,真不可逾。况多哲思,‘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每读至此,神驰而击节!”
小平的诗意切,典型的例子为《新侠客行》:“书生百无用,锥笔老书城。琴心埋侠骨,仗气吐精英。天下知何往,苍溟乱纬经。”让人感到意气横生、古意盎然,而《神仙居山崖歌》格调高古、气韵磅礴。还有《续落雨歌》:“只缘见雨每生情。”还有他的《词曲卷》里的《浣溪沙·谒晋江俞大猷墓》《满江红·祭岳武穆忌日》《鹧鸪天·悼李国文老》等等,用词准确、炼句精妙,体现了他深厚的国学根底和诗词修养。
他悼念李国文先生的词让我读后沉吟许久,词曰:“穹地人生终一眠,华章已信共流传。月下山阳笛犹咽,风中五内断潸然。悲过客,恍眸前。藏身如海上苍天。笑谈握手温卮酒,衣袖尤香二十年。”写于2022年11月25日李国文去世的日子,小平这首词写尽了他对国文先生的敬佩、敬仰和深深的怀念,情意切切,令人感慨不已。
小平的诗旨远,是第三个特色,他的《浣溪沙·叶挺故居记》《浣溪沙·东坡祠》《忆江南·三峡道情(十阕)》《忆江南·有感》……言深旨远,发思古之幽情,令人感慨系之,颇可诵读,能令口舌生香。他在自注里写道:“诗由心境,清人陈维崧说:‘作诗有性情,有境遇。境遇者,人所不能意策者也;性情者,天下莫可限量者也,人为之也。’”这句话背后他写了:“非如此不可为诗。勉强为之,必同嚼蜡。”这写出了小平对旧体诗词的追求,情真、意切、旨远,还体现在他的《近体律诗卷》里的《别三峡》《端午抒怀》《悼咏董振堂》,尤其是《悼咏董振堂》写道:“高台悬首泪模糊,尸骨焉存土尚浮。笔色钩沉难写恨,血花魄动忍恸哭。家山不改蚀枪戟,桑梓何归旷墓庐。弹雨硝烟皆散尽,英魂可望帜如荼。”这首七律追忆了西路军的英雄董振堂。把家乡人民对烈士的吊唁表之情达得非常深刻,让人切肤地感受到中国革命历史血色苍茫以及艰辛不易,尤其是“弹雨硝烟皆散尽,英魂可望帜如荼”,堪称诗眼。他的《近体绝句卷》里边写给作家陈世旭的诗也是非常抢眼,《见雪》写得雄奇豪壮,其中有:“得意人生莫赏梅,今宵雪色任风吹。男儿四顾天山上,铁马弓刀大笑回。”体现了他对旧体诗豪放意境的阔大追求。而《近端午》这样写道:“风暖酒旗迎蒲剑,悲吟自古感凋零。落墙孤堞知何意,桑葚入眸一地青!”写的是端午,且端午背后的文化情结以及对屈原特殊的思念,尽在这四句小诗中了。
我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数量与质量肯定是并驾齐驱的,而常常会“诗有佳句照眼明”,他在诵读古人佳作之后,又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作出极大的变化,这是朱小平旧体诗量非常大的一个秘密,他踏遍祖国河山,到处落笔,皆可成诗。我记得和小平曾经参加一次相声界的活动,结束之后,我们两个没有去参加后续的宴会,而是步行到了鼓楼西边一处涮羊肉的小馆儿,聊天儿喝酒,非常开心。于是小平有诗《寄慰高洪波兄》:“烹羊遥想鼓楼西,对坐倾樽快朵颐。只怅春风今又是,寄诗暂慰久暌离。”因为疫情我们很久不见,他微信上给我发了这首情意深沉的小诗,让我非常感动。他给另外一个朋友写的《题友人照》:“春色容光相与邻,好夸珍摄倍精神。诗家更待蓄发笔,还可旗招倾半樽?”他给我的诗里还有《高洪波赠帖》:“名场万态逝华年,又是杨花絮过天。记得倾樽风雨夜,赏心书画未谈禅。”这里边他在读书怀旧的时候,想到1995年我赠他的散文集,时间很遥远了,但是小平兄牢牢地记住,又这样写了一首诗:“如玉如虹叹不群,美人剑器各传神。诗家也吼凌霄气,谪到尘间动魄魂。”而他给我们共同的朋友作家兼书法家吴志实的诗里边写道:“一笔挥来天地秋”,极其强劲、传神,堪称“照眼明”的佳句。
我还注意到小平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及风景名胜的特殊敏感,所以他下笔迅捷,出语清新。这个特点在他的五百首诗里边常常可见。比如2016年他随中国作家采风团到红四方面军战斗过的地区,写下了《英雄浩气壮千秋——重走长征路诗记》。其中,《巴中诗祭》写道:“血染镌碑耸入云,军声十万恍如闻。巴中子弟今何在?雨洗青山又暮春。”在《赠别》中,他这样写道:“八千里路山叠水,风雨擎旗云下行。短句夜吟相赠别,归来最忆走长征。”我举的例子都是我在翻检他这本诗集中顺手拈来的。小平的好诗非常多,原谅我无法一一列举。
最后我还想推荐一首《咏七夕》,这是诗集的第七首诗:“男儿昔日醉如痴,一寸相思千首诗。何必苍茫风絮里,半城烟雨立秋时。”小注写道:“诗家隽语相询,以此答之。2016年8月9日。”我觉得这首小诗道破了小平兄写作旧体诗的某种奥秘,那就是“男人昔日醉如痴,一寸相思千首诗”,一寸相思,一寸情感,一寸豪放,一寸婉约。一寸虽短,千首诗多。读小平兄五百首十年近作,不仅叹服,他的确是个真正的诗人,而且是专写贴近人情的好诗的旧体诗人。这对当前诗坛各种颓风有很大的冲击力,我希望能引起知音的回应。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