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题记:记陈声庆老师路经怒江大桥时,向怒江大桥一旁废弃的桥墩敬军礼、献哈达、表达缅怀英烈之情一事。
318国道上的怒江大桥旁,有一个废弃的桥墩,过往司机或游客经过时,都会对它鸣笛致敬或送上祭品。这背后有一个英雄的故事!
据传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在修建怒江大桥时,因劳累过度,不慎跌落进正在灌注桥墩的水泥中,因水泥迅速凝固,其他战友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没能将他救起,最后只好含泪将他筑在桥墩里。后来,老桥拆除,建了新桥,但为了纪念这位烈士,这个桥墩被保留下来,成为耸立在涛涛江水中的一座丰碑……。据说,川藏公路两旁,沉睡着3000多名官兵和1000多名西藏民工。 平均来说,每修一公里就会有两人死亡。……。
二零二四年五月十六日二十一时零九分夏胜红书于汉上
五律·军礼敬桥墩 (平水韵)
怒江涛哮吼,日夜不停喧。
悲壮桥墩矗,当年建者存。
驾车经恶水,鸣笛祭英魂。
泪目军礼敬,心声哈达言。
怒江涛哮吼,日夜不停喧。
悲壮桥墩矗,当年建者存。
驾车经恶水,鸣笛祭英魂。
泪目军礼敬,心声哈达言。
注释:
注:“怒江”(Nu Chiang或Nu Jiang),出国境进入缅甸后称萨尔温江。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流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内部,由怒江第一湾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从河源至入海口全长3240公里,中国部分2013千米,云南段长650千米;总流域面积32.5万平方千米,中国部分13.78万平方千米,云南省内流域面积3.35万平方千米,占云南省面积8.7%。径流总量约700亿立方米。
“建者”,指怒江大桥的建设者;
“恶水”, 此处指湍急的河流;
“哈达”,汉语拼音:hǎ dá)是蒙古族、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此外,还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的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