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舌尖上的野菜(组诗)
文/吴先和(湖北)
满地芽
四月,家乡的田头地角
还有那弯曲的田岸上
四处长出了满地芽
随手一摘,就是满满一袋
洗净、开水焯、凉干
再加上蒜泥和辣粉
淋上热油拌匀
就是一道舌尖上的野菜
一嚼,满嘴的春香
开始略带苦味
接着,丝丝缕缕的微甜
滋润着心间
冬天烤出的火气
吃几盘满地芽
清凉败火
眼睛明亮起来
野竹笋
春天,后山的坡上
野竹丛中,一支支野竹笋
从泥土中伸出来
满坡的笋子吸着春天的气息
这个时候,母亲提着篮子
钻进野竹林,抽笋子
用不了多久,满满一篮
母亲就地而坐,剥去笋叶
野笋没有楠竹笋那样粗壮
大拇指般粗,笋儿白嫩
不用烹调,口水直流
山泉中,将撕成两半的笋子洗净
回到家里,用开水浸泡几分钟
凉干,清炒或是用腊肉炒
即是一道鲜味无比的下酒菜
不会饮酒也能喝上二三两
多少年后,母亲
从乡下带来野干笋
朋友吃着这道菜
赞不绝口
香椿芽
后山,每年三月
满山的香椿树
生出了嫩红的芽苗
是风景,更是一道美味的菜
从树上摘下香椿芽
洗净焯水,就生出了菜的样子
母亲将腊肉切成薄薄的片
烧红的锅,把腊肉和香椿炒出油光
味道极香,每当这个时候
我像个贪食鬼,拿着一双筷子
这腊肉和香椿芽的气味哟
把胃里的馋细胞诱出了舞蹈
母亲炒,我尝着
那慈祥的脸上满是笑容
快五十岁人了,还像一个伢子
母亲在,我可永远是个孩子
如今母亲走了,我再也
吃不到母亲做的这道美菜
毛栗糊
毛栗,是后山上的土产
枝干没有板栗树那么粗壮
外形倒是十分相像
深秋,一棵棵毛栗树上
栗球咧开了嘴,蚕豆大的栗子
在栗球中间是那么诱人
这个时节,祖母
提着篮筐,带着儿时的我
满山遍野采摘毛栗
半天下来,篮筐虽说没采满
但也有些份量了
祖母和我高兴而归
剩下的工序,全归祖母
除壳、掀掉栗子绒毛
一颗颗毛栗米裸露出来
日晒夜露四十九个昼夜
栗米成了黄铜色
过石磨,成了碎碎栗米渣
把红苕粉拌成糊
再撒上栗米渣
熬呀熬,成了栗米糊
尝一口呵
那种美味终身也难忘
麦黄菇
麦子熟了
后山上的麦黄菇
像一个个的小精灵
从草丛中露出嫩嫩的脸
忙坏了我的少年
提篮子,上山捡麦黄菇
用木棍拨开掉在地上的松针
菇儿就呈现在眼前
菇色淡黄,像婴儿粉扑扑的脸蛋
捡起来,真的爱不释手
心情愉悦,像是乐开了花
一个又一个,眼晴亮堂堂
半天的功夫,有时篮筐就满了
提着收获,唱着山歌下山
农家的餐桌上,多了一道菇子汤
喝了这汤,那土鸡汤你就不想沾了
刺槐花
五月,村前那排刺槐
挂满一串串白色的花儿
把红砖瓦房映衬成
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个时节,做午饭前
祖母总会搬出梯子
在刺槐上摘下几串槐花
洗净晾干水份
蛋、花分头炒,最后再相聚
盘中,白的是槐花,黄的是鸡蛋
那亮晶晶是菜子油放出的光
餐桌有了色彩,祖父喝得满脸红光
儿时我吃了不少
至今
我呼出的气息中
还有刺槐花的清香
干蕨菜
这菜,生长在春天的中期
这时的后山,无论是
坡上、沟边、或是乱石中
一株株蕨菜苔挺立
独特的嫩苔,要不了几天
苔尖上生出一串蕨菜芽
很嫩,用手一搓即成绿浆
一尝,略带苦涩
正是采摘的最佳时光
焯水、过滤、晒干
这是制作干蕨菜的流程
制作好的干蕨菜很不养眼
就是这个不养眼的干蕨菜
成菜后味道就是不一般
蒸蕨菜,口感肉嘟嘟
火锅下着吃,入口软绵绵
微苦中带着甘甜
食后,回味无穷
原始绿色食品
名副其实的山野菜
一顿饭上万元,不如家乡山野菜
我承认,我曾是一个山里娃
但多年之后,我又修炼成
一个不是山里娃的人
走南闯北,算是一个人上人
在上海,我上过国际会议中心的大酒店
吃过三万八千八百一桌的酒菜
在深圳,我进过希尔顿酒店餐饮的包间
一顿饭下来,人均超过了八千五百元
每次我吃得胆战心惊,尽管不是我买单
酒足饭饱后,总觉得哪里不对头
想起那些菜,都是一些虚张的名头
味道说不出,色香欠了火候
一次,轮到我请客
来人也算是一些名流
回到家乡,请来几位健在的长辈
做了一桌家乡舌尖上的土菜
所有的仁兄
用完餐后异口同声地说
一生吃得最好的莫过于此餐
不知道是不是他们在恭维
后来多次聚会,仁兄们
强烈要求我回乡再整一餐……
文/吴先和(湖北)
满地芽
四月,家乡的田头地角
还有那弯曲的田岸上
四处长出了满地芽
随手一摘,就是满满一袋
洗净、开水焯、凉干
再加上蒜泥和辣粉
淋上热油拌匀
就是一道舌尖上的野菜
一嚼,满嘴的春香
开始略带苦味
接着,丝丝缕缕的微甜
滋润着心间
冬天烤出的火气
吃几盘满地芽
清凉败火
眼睛明亮起来
野竹笋
春天,后山的坡上
野竹丛中,一支支野竹笋
从泥土中伸出来
满坡的笋子吸着春天的气息
这个时候,母亲提着篮子
钻进野竹林,抽笋子
用不了多久,满满一篮
母亲就地而坐,剥去笋叶
野笋没有楠竹笋那样粗壮
大拇指般粗,笋儿白嫩
不用烹调,口水直流
山泉中,将撕成两半的笋子洗净
回到家里,用开水浸泡几分钟
凉干,清炒或是用腊肉炒
即是一道鲜味无比的下酒菜
不会饮酒也能喝上二三两
多少年后,母亲
从乡下带来野干笋
朋友吃着这道菜
赞不绝口
香椿芽
后山,每年三月
满山的香椿树
生出了嫩红的芽苗
是风景,更是一道美味的菜
从树上摘下香椿芽
洗净焯水,就生出了菜的样子
母亲将腊肉切成薄薄的片
烧红的锅,把腊肉和香椿炒出油光
味道极香,每当这个时候
我像个贪食鬼,拿着一双筷子
这腊肉和香椿芽的气味哟
把胃里的馋细胞诱出了舞蹈
母亲炒,我尝着
那慈祥的脸上满是笑容
快五十岁人了,还像一个伢子
母亲在,我可永远是个孩子
如今母亲走了,我再也
吃不到母亲做的这道美菜
毛栗糊
毛栗,是后山上的土产
枝干没有板栗树那么粗壮
外形倒是十分相像
深秋,一棵棵毛栗树上
栗球咧开了嘴,蚕豆大的栗子
在栗球中间是那么诱人
这个时节,祖母
提着篮筐,带着儿时的我
满山遍野采摘毛栗
半天下来,篮筐虽说没采满
但也有些份量了
祖母和我高兴而归
剩下的工序,全归祖母
除壳、掀掉栗子绒毛
一颗颗毛栗米裸露出来
日晒夜露四十九个昼夜
栗米成了黄铜色
过石磨,成了碎碎栗米渣
把红苕粉拌成糊
再撒上栗米渣
熬呀熬,成了栗米糊
尝一口呵
那种美味终身也难忘
麦黄菇
麦子熟了
后山上的麦黄菇
像一个个的小精灵
从草丛中露出嫩嫩的脸
忙坏了我的少年
提篮子,上山捡麦黄菇
用木棍拨开掉在地上的松针
菇儿就呈现在眼前
菇色淡黄,像婴儿粉扑扑的脸蛋
捡起来,真的爱不释手
心情愉悦,像是乐开了花
一个又一个,眼晴亮堂堂
半天的功夫,有时篮筐就满了
提着收获,唱着山歌下山
农家的餐桌上,多了一道菇子汤
喝了这汤,那土鸡汤你就不想沾了
刺槐花
五月,村前那排刺槐
挂满一串串白色的花儿
把红砖瓦房映衬成
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个时节,做午饭前
祖母总会搬出梯子
在刺槐上摘下几串槐花
洗净晾干水份
蛋、花分头炒,最后再相聚
盘中,白的是槐花,黄的是鸡蛋
那亮晶晶是菜子油放出的光
餐桌有了色彩,祖父喝得满脸红光
儿时我吃了不少
至今
我呼出的气息中
还有刺槐花的清香
干蕨菜
这菜,生长在春天的中期
这时的后山,无论是
坡上、沟边、或是乱石中
一株株蕨菜苔挺立
独特的嫩苔,要不了几天
苔尖上生出一串蕨菜芽
很嫩,用手一搓即成绿浆
一尝,略带苦涩
正是采摘的最佳时光
焯水、过滤、晒干
这是制作干蕨菜的流程
制作好的干蕨菜很不养眼
就是这个不养眼的干蕨菜
成菜后味道就是不一般
蒸蕨菜,口感肉嘟嘟
火锅下着吃,入口软绵绵
微苦中带着甘甜
食后,回味无穷
原始绿色食品
名副其实的山野菜
一顿饭上万元,不如家乡山野菜
我承认,我曾是一个山里娃
但多年之后,我又修炼成
一个不是山里娃的人
走南闯北,算是一个人上人
在上海,我上过国际会议中心的大酒店
吃过三万八千八百一桌的酒菜
在深圳,我进过希尔顿酒店餐饮的包间
一顿饭下来,人均超过了八千五百元
每次我吃得胆战心惊,尽管不是我买单
酒足饭饱后,总觉得哪里不对头
想起那些菜,都是一些虚张的名头
味道说不出,色香欠了火候
一次,轮到我请客
来人也算是一些名流
回到家乡,请来几位健在的长辈
做了一桌家乡舌尖上的土菜
所有的仁兄
用完餐后异口同声地说
一生吃得最好的莫过于此餐
不知道是不是他们在恭维
后来多次聚会,仁兄们
强烈要求我回乡再整一餐……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