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二则

作者: 2020年09月02日02:05 浏览:123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读《艺术哲学论》有感

诗人是未经正式承认的世界的立法者。
           ——雪莱


         读完赫伯特.里德《艺术哲学论》。一口气读完,用时合计不超过30个小时。
         掩卷思考一下,陈词滥调,过时的观点,基本大部分观点来源于他写作的那个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文艺批评观念,马克思、阿诺德、詹姆斯.亨利、弗洛伊德、荣格、托尔斯泰、托洛茨基、巴赫金……,他自己的观点似乎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自然也没有形成体系,充其量只是对他所参与并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众多理论家观点的一点领会和感悟,不过里德毕竟诗人,他骨子里有的是激情和灵机一动的理会。可对于中国知识分子(非专业艺术理论批评领域)而言还颇为烧脑,一般读者自然不会问津。
       我读完了,自觉得理论收获不大,但体验却蛮好,其语言表达还算畅快,也不见得有多高明的智慧和真知灼见,都老掉牙的观念集合。之所以有此感,我想到了几个人,一个是卡莱尔,一个是雪莱,一个是柯律勒治,一个是王尔德,一个是爱默生。卡莱尔《英雄和英雄的崇拜》(演讲集),马克思都深叹其灿烂的文采和诗意化的理论,至于雪莱《诗辩》,柯律勒治的散文,王尔德的长篇信函《自深深处》基本都是激情诗意为胜,文采斐然矣!可读性实为畅然。而爱默生则不同矣,不仅诗意深邃,语言精炼,用词精准,绚烂多彩,理论修养极高,思想深刻,阅其书真乃高极别盛宴,浸润透髓,影响至深。
        现如今读书,读到理论,读到深刻的著作,于我已不易,于人也该过难。可谓高深莫名的超越阅读底线的消费消遣,似乎大可不必的奢侈了。正好家兄对我吼道:读书有屁用。我不想跟人争辩,就只好应承说:是的是的。


2020.8.12


                         蛙声笑语集序




     苏子语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杜子美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皆言人生之渺小孤单又漂泊无定,人生无常且短暂。我等凡俗庸常,何曾不更显渺小卑微,只能以蛙自况,遇有阴晴冷暖,不免聒噪。
      寄寓人世,世道安宁,逝者如水,也无须壮烈赴命,也无重大使命能负,无非一介书生而已矣。在自己天地自娱自乐,颇像井底之蛙。
      而今之世,科技发达,人皆有高科技之先进工程用水,古用之井皆以废弃,或闲置。君不见市井村舍闲置之井,虽井旁杂草丛生,權木茂盛,而井中之水反倒更见幽深澄澈,似乎停滞,了无生机活泼,实却与大地之泉脉相联通,于喧嚣地面沉重之高楼大厦,或精美之乡村别墅之地下流通而具潜在之
      而此井中之蛙,上可瞻天空为一孔,却也可窥天空浩渺及云一瞬之舒卷,阴晴雨雪风霜雷电。时有振翅之鸟,又有诸种虫翅鸣响。而一孔之天空,不也跟大千之天空为同一天空乎?在井中,浮于澄澈之甘泉,冷暖歌哀乐,不同样可适四季之变化乎?而此井因遭遗弃,而我却独浮其中,似乎顺势不也成吾之领地乎?何所似于一枝南柯,喜怒哀乐不也与大千世界诸蛙相同乎?以至不免自语,不免独语,不免呻吟,不免叹惋,不免飘飘然自歌自咏,井中不也就蛙声笑语之不寂寞乎?
       苏子云,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井中栖息安居,不也冷暖自知,不平则鸣。因固封而不必游走于日新月异之宏大惊变,也无掀天动地之歌舞惊扰,也无诸种如利刃刀锋之道德疾呼,也无须担心身家性命之被骗诈入套路而欲死而相逼,更无惊涛骇浪似之漂泊沉浮惊吓吓唬。虽有终为湮没藏生之虞,但吾等忽微,早已遗世,何所惧哉?凡为生灵,死灭乃常情,只在早晚而已矣。
     故于井中不忧不戚,不惊不慌。发自感之冷暖而为文,抒之以声。缘自娱之需,以所写之非诗非文拟之为蛙声笑语。自慰自娱,可笑,可笑,可笑笑矣,是为之序。

2006.2.11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