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贫亦富说张澜
程 华
人间四月天,正是芳草萋萋,天色清和。在四川省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村,沐十里春风,我有幸拜谒了先贤故居。从1872年出生到少年时期,一位伟人的15年青葱年华在此度过。
清末举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先生,历经清末、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新中国几个大时代的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堪称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怀着虔敬之心,我穿行于张澜先生故居,试图在这雨后初霁的梅林里探寻先贤足迹,在这素墙黛瓦古朴清幽的院落内捡拾过往遗珍。真一处幽静所在:四周青山环绕翠竹抱拥,岩石峥嵘桑茂桐繁。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典型复式川北民居,占地4000余平米,院落青瓦覆顶,一气穿斗,青石铺地,一派肃穆古朴静雅。院内一口古井,井沿爬满苔藓,周边野草繁茂浓密,似在无声诠释百年沧桑变幻。院内正中伫立的,正是张澜先生气宇不凡的铜像。
透过一方故宅,看云舒云卷,观星移物换。穿行其间,如穿行于历史的浩瀚穹宇,去仰视那颗虽逝去又从未离去的遥远星辰。
张澜先生一生清廉,清廉得近乎清贫。其实富有于他而言并非难事,但他拒绝富有。非不能为,是不为也。遥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之日,先生以国家领导人身份登上天安门城楼时,竟身着一袭粗布长衫。
先生坚决拒绝国家为其置办新装。理由非常简单:“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他自己掏钱赶制了一件粗布长衫,作为大典之日的“礼服”。
后政务院专为先生送去了崭新的呢料中山装和大衣。身为共和国开国元勋,先生一直舍不得穿这些新衣,将它放于箱内长期保存,去世前不忘嘱咐家人原封不动还给国家。不仅如此,先生还婉拒了国家发给他的特殊津贴,婉拒了为他分配的一套大四合院,坚持与家人住在一所自己选择的很小的旧宅里。直到他多年后病逝,几乎没有路人知道,北京一个胡同里那套旧窄小院里,曾经住着一位共和国副主席。
先生一生,“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个人钱财尽数捐助给国家与民众。一向支持他清廉从政的老母亲逝世时,一番遗言令人动容:“我劳累一辈子,没给儿孙留下半间房半分地,望儿无论如何要积点儿钱置点儿业,就算是我留下的祖业吧,我死了也才心安。”每念及慈母弥留之际的忧念,身为孝子的先生不禁泣下:“母亲清醒时,想来老人家是绝不会叫我顾私的。家中曾有过的一点儿祖业,竟也被我卖掉,周济了穷人。母亲的遗嘱,我实难做到啊!看来,我将永远不是一个孝子了!”
其实,合法的财产是他理应拥有的。较之为党和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完全可以拥有得心安理得。但他不。他不但自身廉洁,且以同样标准要求自己的亲人家眷。在后嗣的追忆里,先生为官一辈子,穷了一辈子,没有为自己谋过一次私利,也没有利用权力给过亲人们哪怕一丝庇荫。据子女们回忆,他们尚未自食其力时,一家生活全靠父亲的工资。他多次嘱咐妻子,他去世后,仍要保持勤俭家风,不要向国家伸手要钱,国家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你的生活费可由孩子们承担。后来孩子们长大成人了,三女儿希望父亲向有关部门打个招呼,让她去心仪的好单位工作,四女儿在东北学习结业后想利用父亲的关系调回北京,均遭到先生批评教育。先生不是不近人情,他是爱国之切、爱民至深,他是始终秉承自己的“四勉一诫”座右铭: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
先生故居,梅花如雪似霞。梅的坚贞素洁,梅的甘于清贫,正是先生一生清廉的最好写照。“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德之大者如先生,节之高者如先生,不趋仕途不恋金钱,一生痴爱品性相类之寒梅。在《梦南溪山庄竹盛长》诗中,他如此表达心情:梦见自己回到了家乡,惊喜地见到房屋周围开满梅花。他期盼着能回到家中与梅为伴,共度清寒。然先生为国家劳碌奔忙一生,终是没有时间去实现这小小心愿。
先生因清廉而清贫,又因清廉而富有。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扬他:“表老啊,您就是一面旗帜,插在哪儿就起作用,而这个作用是别人起不到的。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每忆起父亲,子女们感慨万千:父亲的言传身教恒久影响着后人,其清廉之风就是后辈子孙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生活15年的观音堂村故居,这个曾经偏远穷僻的小村落,连同院外梅园里灿然绽放的千株梅花,都因了他,从此被后人拜谒铭记。
为表达永久缅怀与纪念之情,在先生140周年诞辰之际,中央民盟、29个省市自治区民盟组织、南充市民盟共31个团体共同捐资,在先生故居捐建百亩“中国民盟林”。当地乡亲们特意腾出27亩沃地种上各色梅花,以了却先生生前一桩未竟的夙愿。每年春暖雪融,梅花吐蕊争艳,正值先生诞辰之际。杏梅、绿梅、墨梅、骨里红、榆叶梅……20多个品种1000多株梅花如云如霞,枝条嶙峋清瘦、花蕾疏落有致,春阳下馨香弥漫,处处流淌着出尘又入骨的清雅、高洁与不凡。“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这何尝不是后人对先生最深切的念想,最诗意的礼赞,对一种亟待传承的精神与情怀的深切呼唤?
不禁泫然。先生物质上是清贫的,几无传遗;精神上是富有的,富可敌国,延续代代子孙,净化现世风气。纤尘不染的他为官一世,乃万民福祉。在先生之风骨面前,当今一些拨弄“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小算盘之辈,一些热衷于升官发财、腐败堕落之人则愈加令人不齿与唾弃。
穿行于梅丛间,如穿行于岁月的悠远隧道,仰望苍穹、触摸历史,与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知感触不曾离去的高远情怀。清贫又富有的先生,值得被载入青史万世流芳,被永久纪念铭记,并成为令后世敬仰代代传承的不朽楷模。
程 华
人间四月天,正是芳草萋萋,天色清和。在四川省西充县莲池乡观音堂村,沐十里春风,我有幸拜谒了先贤故居。从1872年出生到少年时期,一位伟人的15年青葱年华在此度过。
清末举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先生,历经清末、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新中国几个大时代的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堪称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怀着虔敬之心,我穿行于张澜先生故居,试图在这雨后初霁的梅林里探寻先贤足迹,在这素墙黛瓦古朴清幽的院落内捡拾过往遗珍。真一处幽静所在:四周青山环绕翠竹抱拥,岩石峥嵘桑茂桐繁。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典型复式川北民居,占地4000余平米,院落青瓦覆顶,一气穿斗,青石铺地,一派肃穆古朴静雅。院内一口古井,井沿爬满苔藓,周边野草繁茂浓密,似在无声诠释百年沧桑变幻。院内正中伫立的,正是张澜先生气宇不凡的铜像。
透过一方故宅,看云舒云卷,观星移物换。穿行其间,如穿行于历史的浩瀚穹宇,去仰视那颗虽逝去又从未离去的遥远星辰。
张澜先生一生清廉,清廉得近乎清贫。其实富有于他而言并非难事,但他拒绝富有。非不能为,是不为也。遥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之日,先生以国家领导人身份登上天安门城楼时,竟身着一袭粗布长衫。
先生坚决拒绝国家为其置办新装。理由非常简单:“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他自己掏钱赶制了一件粗布长衫,作为大典之日的“礼服”。
后政务院专为先生送去了崭新的呢料中山装和大衣。身为共和国开国元勋,先生一直舍不得穿这些新衣,将它放于箱内长期保存,去世前不忘嘱咐家人原封不动还给国家。不仅如此,先生还婉拒了国家发给他的特殊津贴,婉拒了为他分配的一套大四合院,坚持与家人住在一所自己选择的很小的旧宅里。直到他多年后病逝,几乎没有路人知道,北京一个胡同里那套旧窄小院里,曾经住着一位共和国副主席。
先生一生,“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个人钱财尽数捐助给国家与民众。一向支持他清廉从政的老母亲逝世时,一番遗言令人动容:“我劳累一辈子,没给儿孙留下半间房半分地,望儿无论如何要积点儿钱置点儿业,就算是我留下的祖业吧,我死了也才心安。”每念及慈母弥留之际的忧念,身为孝子的先生不禁泣下:“母亲清醒时,想来老人家是绝不会叫我顾私的。家中曾有过的一点儿祖业,竟也被我卖掉,周济了穷人。母亲的遗嘱,我实难做到啊!看来,我将永远不是一个孝子了!”
其实,合法的财产是他理应拥有的。较之为党和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完全可以拥有得心安理得。但他不。他不但自身廉洁,且以同样标准要求自己的亲人家眷。在后嗣的追忆里,先生为官一辈子,穷了一辈子,没有为自己谋过一次私利,也没有利用权力给过亲人们哪怕一丝庇荫。据子女们回忆,他们尚未自食其力时,一家生活全靠父亲的工资。他多次嘱咐妻子,他去世后,仍要保持勤俭家风,不要向国家伸手要钱,国家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你的生活费可由孩子们承担。后来孩子们长大成人了,三女儿希望父亲向有关部门打个招呼,让她去心仪的好单位工作,四女儿在东北学习结业后想利用父亲的关系调回北京,均遭到先生批评教育。先生不是不近人情,他是爱国之切、爱民至深,他是始终秉承自己的“四勉一诫”座右铭: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
先生故居,梅花如雪似霞。梅的坚贞素洁,梅的甘于清贫,正是先生一生清廉的最好写照。“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德之大者如先生,节之高者如先生,不趋仕途不恋金钱,一生痴爱品性相类之寒梅。在《梦南溪山庄竹盛长》诗中,他如此表达心情:梦见自己回到了家乡,惊喜地见到房屋周围开满梅花。他期盼着能回到家中与梅为伴,共度清寒。然先生为国家劳碌奔忙一生,终是没有时间去实现这小小心愿。
先生因清廉而清贫,又因清廉而富有。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扬他:“表老啊,您就是一面旗帜,插在哪儿就起作用,而这个作用是别人起不到的。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每忆起父亲,子女们感慨万千:父亲的言传身教恒久影响着后人,其清廉之风就是后辈子孙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生活15年的观音堂村故居,这个曾经偏远穷僻的小村落,连同院外梅园里灿然绽放的千株梅花,都因了他,从此被后人拜谒铭记。
为表达永久缅怀与纪念之情,在先生140周年诞辰之际,中央民盟、29个省市自治区民盟组织、南充市民盟共31个团体共同捐资,在先生故居捐建百亩“中国民盟林”。当地乡亲们特意腾出27亩沃地种上各色梅花,以了却先生生前一桩未竟的夙愿。每年春暖雪融,梅花吐蕊争艳,正值先生诞辰之际。杏梅、绿梅、墨梅、骨里红、榆叶梅……20多个品种1000多株梅花如云如霞,枝条嶙峋清瘦、花蕾疏落有致,春阳下馨香弥漫,处处流淌着出尘又入骨的清雅、高洁与不凡。“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这何尝不是后人对先生最深切的念想,最诗意的礼赞,对一种亟待传承的精神与情怀的深切呼唤?
不禁泫然。先生物质上是清贫的,几无传遗;精神上是富有的,富可敌国,延续代代子孙,净化现世风气。纤尘不染的他为官一世,乃万民福祉。在先生之风骨面前,当今一些拨弄“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小算盘之辈,一些热衷于升官发财、腐败堕落之人则愈加令人不齿与唾弃。
穿行于梅丛间,如穿行于岁月的悠远隧道,仰望苍穹、触摸历史,与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知感触不曾离去的高远情怀。清贫又富有的先生,值得被载入青史万世流芳,被永久纪念铭记,并成为令后世敬仰代代传承的不朽楷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