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题半隐居

作者: 2019年03月29日15:48 浏览:119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题记:
朋友为我刻了一方印:“半隐居”。关于“隐”,在古代有“隐于野隐于市隐于朝”三种说法,然而,在我看来,无非都是隐于心。“隐”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中国特有的道家文化,似乎与中国儒家文化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儒家的处世哲学是只与好人打交道不与坏人打交道,所以才有君子和小人之说。道家的处世哲学是根本就不与人打交道,所以才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说。传说中老子曾对孔子说过:与其从避人之人,不如从避世之人。“避人之人”说的就是只与好人打交道不与坏人打交道,“避世之人”说的就是根本就不与人打交道,这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说白了,都是在这个“回首两茫茫”无可奈何的人世间看到了“人”自身的复杂和局限性,从而所寻求可能保全的偏安文化。儒家重视人伦教化,道家重视自然无为,“人伦教化”讲究的是人格规范的遵循和选择,“自然无为”讲究的是返璞归真的顺应和回避。儒家文化通过人格改良来涵养人性光辉,道家文化通过恬淡虚无来妙见心性智慧。因此,我们看儒家和道家,无论是只与好人打交道不与坏人打交道,还是根本就不与人打交道,其实本质上都是在“隐”,只是“隐”的程度有所不同。
一心半在隐,

半隐全一心。

行前山还远,

退后水仍深。

寻闲随鸟啭,

寄兴对鱼吟。

云林无俗态,

妙可却根尘。

    2019年3月于半隐居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