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益的尝试一一 读《梅林诗韵》偶得
长期以来,我总觉得写文章难,写诗更难,写古典韵诗则难上难。然而,《梅林诗韵》作者前言的一段话给我感受颇深。他说:”敝人的诗作称不上律诗,充其量只是一一具有古典韵味的新诗,权作古韵新作尝试吧!鲁迅先生提出新诗要顺口、有韵、易记、能唱。这正是我国诗歌优良传统,敝人当以此为目标,不懈追求之。”作者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可从两方面来”听其言, 观其行。
首先,看作者不懈追求的精神.前面说了撰文吟诗是件异常艰难的事, 作为一个年逾古稀的业余作者,据我所知,近几年完成了近百万字的文学创作并出版, 尤其,是辑录239首古韵诗集的发行,足见作者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古人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者年少时因客观条件所致,虽未能接受高等教育,但好学上进的心依然强烈。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经过数十年的刻苦自学,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一名最接地气的草根作家。
再是,欣赏作者古韵新作尝试的胆略.我们深知中国古典诗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孩提时我能把几十首唐诗背得滚瓜烂熟,虽不知啥意思.但隽永悠长的韵味把我的心灵迷恋上了,长大读书后 我更感受到诗歌的文化魅力,辞采凝练精准,韵味悠长浓郁的诗句, 促使我暗自下决心要学会吟诗作对。但最终难逾越格律严苛的那道坎,只好作罢。然而,《梅林诗韵》的作者却没有被格律约束难倒。在分析古体诗与近体诗不同风格特点后,他大胆将两种诗体的写作特点融合在一起,扬其精华, 避其所难,使创作的诗歌既有浓郁的古典韵味,又规避了森严的音律制约,不但创作顺当,而且诗句朗朗爽口。作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分析、有取舍的大胆创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正因作者孜孜不倦的创作激情和大胆创新理念,《梅林诗韵》收编的239首诗,无论从写作技巧还是诗情意境,都堪称一流.由于作者经历广泛,阅历深厚, 题材自然宽阔:有故乡美景和乡愁的抒怀,有年少时艰苦磨砺和梦想的抒发,有军营紧张战斗生活和学习政治文化的抒情,有火热劳动场面和创业经历的感慨,有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讴歌,有世界著名景点及文化的赞赏。总之,《梅林诗韵》是古韵新作的范本,是作者几十年经历的写照和所见所闻真实情感的表达,内容如此丰富, 品位又尽雅致的诗集逞于眼前,我岂能错过。
吟诵该诗集作品有三篇感受颇深,诗情、意境、韵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现叙述于下,供大家分享。
《深夜为战士烘棉衣》(P73页)诗,写当年部队紧张的国防施工,因处”闽北春寒无笑脸”“阴雨绵”的天气,班里战士”晨入丛林砍荆刺,暮归营地湿衣棉。”当时,作者入伍才18个月,被任命班长,见此情形心急如焚。一个个正年青的战士,父母把孩子送到部队锻炼,作为班长有责任爱护他们,决不能让穿着湿衣湿裤去施工作业。这不仅会伤害身体,而且会影响施工效率。所以,“战士就寝入梦境”时, 班长却”烘衣未睡眠”。夜深人静,他独自在屋内烘衣,因劳累困倦不堪,不勉打个盹。当见到跳动的火苗,想到第二天战士能穿上干燥燥的衣裤作业,一股暖流在他全身涌动,冲散了困乏,“心里甜”的兴奋油然而生。
本诗写作技巧独特,虽是叙事诗,但诗句情谊浓重,字里行间流露班长对战士深厚关怀之情。从”晨入丛林”到”暮归营地”,从”砍荆刺”到”湿衣棉”,关切之心,尽显无遗。”入梦境”与”未睡眠”两相比对,体现先人后己的忘我精神,”火苗暖”与“心里甜”,词虽简,含义却重,情真意切,扑实无华,足显人民战士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结婚二十周年有感》(P171页)写的很感人, 夫妻俩同舟共济20年,没有真诚的情感基础是不可能的。开篇”迎亲简便”写当年,因经济条件有限,婚礼极其简单。然而,生活的困苦并没有影响夫妻情感。”山青水秀两相依”,将这份感情表达恰到好处。”山青”含山峰青翠意,借指丈夫。因其名”峰”。”水秀”喻江水清澈秀丽,借指妻子,因其名”水秀”。诗文巧妙地将两人名联为成语,形象生动, 自然和谐。尤其,与”两相依”组成诗句,更显”山离不开水,水依偎着山”的亲密无间的夫妻关系。
接下颔联、颈联的对仗,作者别具一格采用上下联对仗格式,既显工整又富意境。 二三联出句”持家五年””造船十载”分别写妻子勤俭持家,丈夫一心工作来往于城郊奔波,是百姓的真实生活。对句 ”斗转星移””时来运转”,将夫妻俩为了工作和生话,为建立小家庭共同尽心尽责。文字精炼,寓意淮确,予人深刻印象。尾联”相濡已渡二十载,同甘再盼六十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情感慨。20年的风风雨雨,有起早摸黑、五年未添新衣的艰苦,又有迎来改革开放,迈向新征程的辜福。相濡以沫的过去不要忘记,那是夫妻俩诚挚爱情的基石,是患难与共的见证.同甘共享的未来更要期待和珍惜,盼望五十、六十年婚庆并不稀罕。 诗句清新流畅,充满欢快和自信,诵读中仿佛捋自己也置身于其中。
《伦敦印象》,是首国外风光的咏景诗, 诵后让我大开眼界。吟诵诗句, 品其意境, 仿佛见到世界名都一样。飞机上”俯瞰大都无赞词”, 是因为伦敦是沿着迂回曲折的泰晤士河, 发展建设起来的古都市, 街道及建筑物不显整齐。 而”泰晤士河”却”藏英姿”, 两岸有许多名胜景观。循作者笔迹, 我见到伦敦标志建筑“水陆两便靓塔桥”, 是世界上罕见, 能将桥面吊起让大轮船通过的桥梁;我见到”钟厦媲美”的英国大本钟及议会大厦, 两建筑紧靠, 相互映衬, 相互媲美, 尽显壮观; 我见到闻名于世的”保罗教堂”, 是英国最大教堂, 聆听到”颂经辞”的余音; 我还见到历经千年的”王室古堡” ,即英王行宫温莎堡, “传典故”知晓了鲜为人知的王室故事。 游览让我了解到英国数”百年兴衰”, 他日”帝国风采”略知一二……
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音韵和谐,意境丰富,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是首难得好诗。我几乎没读过,以古韵诗写国外风景的作品,现吟读本篇杰作,再次领略到作者,古韵新作尝试的勇气和功力。
深圳读者 杨强剑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