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谨以此诗献给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人民公仆们
一
到兰考
——1962年冬,在豫东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刻,
他来到了内涝、风沙、盐碱最厉害的兰考。
第二天,他就到乡下去察看乡情民情……
黄澄澄的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
青冷冷的内涝坑窝,是一片满目清冷的冰喳;
白茫茫的盐碱地上,一丛丛枯草任寒风吹打,
干枯枯的树林里边,一群群归雀陪伴着昏鸦……
雪地里徒步跋涉着,去乡亲们家里看吃的啥,
破败的景象满眼见,见的是穿着褴褛瘦弱娃……
期待的眼光似刀剑,一道道全往他心坎上扎,
他的心里既酸又痛,强抑住眼眶里的热泪花。
现实就是如此沉重,听乡亲们如是地告诉他:
春天的风沙那么大,把返青的麦苗沙底下压,
夏天的洪水也无情,淹坏了几十万亩好庄稼……
面对着困难问自己:“我如何当好兰考这个家?”
乡亲们话语如春暖,压倒了隆冬腊月北风刮:
“只要党给咱指条路,咱百姓何惧地陷天也塌!”
紧紧握住乡亲的手,有一股热流从心底里发:
“书记的担子虽然重,有群众支持还有什么怕?”
二
深夜谈
——下乡察看之后,他夜不能寐,纠结于
他心头的是如何带领兰考36万群众战
胜内涝、风沙、盐碱三害……
面对室内昏黄的孤灯,听着窗外北风的嘶吼,
怎样根治兰考的“三害”,这难题如同骨鲠在喉:
自己的工作如何开展?全县的脚步往哪儿走?
要让老百姓脱贫致富,他该带个什么样的头?
组织上的信任和委托,把他推上了浪尖风口,
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啊,又使他必须未雨绸缪;
乡亲们那番深情话语,给他注入了力的暖流,
县委书记的责任感啊,不允许自己消极保守!
夜虽然已经很深很深,灾情却总在脑际存留,
他有很多心里的话语,要倾吐给知心的战友;
当敲响副书记的门时,惊讶的表情把他迎候,
两个人围着火炉坐变,默契地谈了很久很久……
“没有勇于抗灾的县委,哪有抗灾群众跟后头?”
“不敢领头抗灾的干部,就是掉在井里的水牛!”
炉子里的火早已熄灭,两个人半点也没感受,
畅谈着兰考美好前景,直到晨曦爬上了窗口……
三
县委会
——焦裕禄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县委会……
朔风卷挟着雪花飘舞着,覆盖起这片中原大地,
他带着在家的县委委员,来到火车站候车室里——
那些携家带口的乡亲们,为了生活要外出逃荒,
可他们眼里眷恋的目光,分明是在说故土难离……
同来的委员羞愧满脸,个个把头低得很低很低,
他擦一把欲滴的泪水,向委员们提出几个问题:
“这些都是我们的亲人,他们为什么要离乡背井?”
“我们这班人又该怎样,解决好全县人民的生计?”
回到县委展开了争论,每人心里都憋着一股“气”,
懒散的思想开始凝聚,与他的思路汇在了一起;
他那充满远见的规划,震颤与会人的灵魂肉体,
从他迸发激情的眼里,能看到兰考明天的靓丽——
用水洗碱,让贫瘠的白色土变成黛青色的沃土……
植树封沙,让为害人民的沙丘变成挡风的长堤……
涝洼地里,咱们可以栽上成片苇子再养上些鱼……
咱兰考人,把最新最美的画绘在咱们兰考县际!
四
探“三害”
——焦裕禄同志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干什么工作都要有自己的创造和主见……
内涝、风沙、盐碱,古来祸害了兰考多少年,
涝洼、沙丘、碱地,是“三害”荼毒的真实证见。
县委要治“三害”,虽说是凝聚了群众意愿,
可要赶走“瘟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三个调查组出发了,他不想坐等在机关,
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尝馍就尝原味苦甜。
带上干粮背上雨伞,他走在调查第一线,
领头泥里滚水里爬,苦地方他都走在前。
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偏偏要往风口里钻,
他对劝阻的人说,不去体会哪来的经验?
暴雨最急的时候,他偏要涉水去到对岸,
他对拉他的人说,看洪水流势这才直观。
守在涝洼地,他勾勒出开沟排水的路线,
站在沙丘顶,他描画出翻土压沙的方案,
蹲在碱地头,他梳理出怎样去引水洗盐……
兰考这盘棋,他的心里已经布好了棋盘!
五
树榜样
——焦裕禄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兰考沸腾了!卅六万人敲响与天斗的战鼓,
红旗飘扬着,激扬的歌声响彻这一片热土……
他的脑子里,在“过电影”中进入深层的思考:(1)
“应该怎样做,才能把群众热情持久保持住”……
他想到,韩村人全靠自己双手这棵“摇钱树”,(2)
不向国家伸手,把毁灭性涝灾的后果“制服”……
他想到,秦寨人用“蚕吃桑叶”的办法治盐碱,(3)
就像愚公移山,在碱地上盖上一锨锨好土……
他想到,赵垛楼冒着大雨挖渠排水斗内涝,(4)
战胜连天暴雨,夺得好收成还把余粮卖出……
他想到,双杨树坚持自力更生坚决不伸手,(5)
霹雳也打不散,穷就一块穷富也就一块富……
这些榜样的力量,一股股往他的心头上注,
他向全县干部群众,发出战斗的大声疾呼——
这些英雄的业绩,给我们树立了活的榜样,
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指引的我们兰考之路!
到兰考
——1962年冬,在豫东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刻,
他来到了内涝、风沙、盐碱最厉害的兰考。
第二天,他就到乡下去察看乡情民情……
黄澄澄的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
青冷冷的内涝坑窝,是一片满目清冷的冰喳;
白茫茫的盐碱地上,一丛丛枯草任寒风吹打,
干枯枯的树林里边,一群群归雀陪伴着昏鸦……
雪地里徒步跋涉着,去乡亲们家里看吃的啥,
破败的景象满眼见,见的是穿着褴褛瘦弱娃……
期待的眼光似刀剑,一道道全往他心坎上扎,
他的心里既酸又痛,强抑住眼眶里的热泪花。
现实就是如此沉重,听乡亲们如是地告诉他:
春天的风沙那么大,把返青的麦苗沙底下压,
夏天的洪水也无情,淹坏了几十万亩好庄稼……
面对着困难问自己:“我如何当好兰考这个家?”
乡亲们话语如春暖,压倒了隆冬腊月北风刮:
“只要党给咱指条路,咱百姓何惧地陷天也塌!”
紧紧握住乡亲的手,有一股热流从心底里发:
“书记的担子虽然重,有群众支持还有什么怕?”
二
深夜谈
——下乡察看之后,他夜不能寐,纠结于
他心头的是如何带领兰考36万群众战
胜内涝、风沙、盐碱三害……
面对室内昏黄的孤灯,听着窗外北风的嘶吼,
怎样根治兰考的“三害”,这难题如同骨鲠在喉:
自己的工作如何开展?全县的脚步往哪儿走?
要让老百姓脱贫致富,他该带个什么样的头?
组织上的信任和委托,把他推上了浪尖风口,
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啊,又使他必须未雨绸缪;
乡亲们那番深情话语,给他注入了力的暖流,
县委书记的责任感啊,不允许自己消极保守!
夜虽然已经很深很深,灾情却总在脑际存留,
他有很多心里的话语,要倾吐给知心的战友;
当敲响副书记的门时,惊讶的表情把他迎候,
两个人围着火炉坐变,默契地谈了很久很久……
“没有勇于抗灾的县委,哪有抗灾群众跟后头?”
“不敢领头抗灾的干部,就是掉在井里的水牛!”
炉子里的火早已熄灭,两个人半点也没感受,
畅谈着兰考美好前景,直到晨曦爬上了窗口……
三
县委会
——焦裕禄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县委会……
朔风卷挟着雪花飘舞着,覆盖起这片中原大地,
他带着在家的县委委员,来到火车站候车室里——
那些携家带口的乡亲们,为了生活要外出逃荒,
可他们眼里眷恋的目光,分明是在说故土难离……
同来的委员羞愧满脸,个个把头低得很低很低,
他擦一把欲滴的泪水,向委员们提出几个问题:
“这些都是我们的亲人,他们为什么要离乡背井?”
“我们这班人又该怎样,解决好全县人民的生计?”
回到县委展开了争论,每人心里都憋着一股“气”,
懒散的思想开始凝聚,与他的思路汇在了一起;
他那充满远见的规划,震颤与会人的灵魂肉体,
从他迸发激情的眼里,能看到兰考明天的靓丽——
用水洗碱,让贫瘠的白色土变成黛青色的沃土……
植树封沙,让为害人民的沙丘变成挡风的长堤……
涝洼地里,咱们可以栽上成片苇子再养上些鱼……
咱兰考人,把最新最美的画绘在咱们兰考县际!
四
探“三害”
——焦裕禄同志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干什么工作都要有自己的创造和主见……
内涝、风沙、盐碱,古来祸害了兰考多少年,
涝洼、沙丘、碱地,是“三害”荼毒的真实证见。
县委要治“三害”,虽说是凝聚了群众意愿,
可要赶走“瘟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三个调查组出发了,他不想坐等在机关,
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尝馍就尝原味苦甜。
带上干粮背上雨伞,他走在调查第一线,
领头泥里滚水里爬,苦地方他都走在前。
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偏偏要往风口里钻,
他对劝阻的人说,不去体会哪来的经验?
暴雨最急的时候,他偏要涉水去到对岸,
他对拉他的人说,看洪水流势这才直观。
守在涝洼地,他勾勒出开沟排水的路线,
站在沙丘顶,他描画出翻土压沙的方案,
蹲在碱地头,他梳理出怎样去引水洗盐……
兰考这盘棋,他的心里已经布好了棋盘!
五
树榜样
——焦裕禄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兰考沸腾了!卅六万人敲响与天斗的战鼓,
红旗飘扬着,激扬的歌声响彻这一片热土……
他的脑子里,在“过电影”中进入深层的思考:(1)
“应该怎样做,才能把群众热情持久保持住”……
他想到,韩村人全靠自己双手这棵“摇钱树”,(2)
不向国家伸手,把毁灭性涝灾的后果“制服”……
他想到,秦寨人用“蚕吃桑叶”的办法治盐碱,(3)
就像愚公移山,在碱地上盖上一锨锨好土……
他想到,赵垛楼冒着大雨挖渠排水斗内涝,(4)
战胜连天暴雨,夺得好收成还把余粮卖出……
他想到,双杨树坚持自力更生坚决不伸手,(5)
霹雳也打不散,穷就一块穷富也就一块富……
这些榜样的力量,一股股往他的心头上注,
他向全县干部群众,发出战斗的大声疾呼——
这些英雄的业绩,给我们树立了活的榜样,
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指引的我们兰考之路!
注释:
(1)“过电影”是焦裕禄思考问题是的方法,意即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2)韩村只有27户人家。1962年秋天遭受了毁灭性的涝灾,每人只分了12两(现在的200克)红高梁穗。在这样严重的困难面前,他们不向国家伸手,不要救济粮、救济款,自己割草卖草养活自己。他们说:摇钱树,人人有,全靠自己一双手。这年冬天,他们靠双手养活了全村的人,还养活了8头牲口,修理了农具,买了7辆架子车。(3)秦寨人,在最困难的1963年夏季,在盐碱地上刮掉一层皮,从下面深翻出好土,盖在上面。他们"不能干一天就干半天,不能翻一锨就翻半锨,用蚕吃桑叶的办法,一口口啃,硬是把盐碱地啃翻个个儿。(4)赵垛楼七季基本绝收以后,冒着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沟,同暴雨内涝搏斗。1963年秋天,虽然一连九天暴雨,他们却夺得了好收成,卖了8万斤余粮。(5)双杨树人在农作物基本绝收的情况下,雷打不散,他们兑鸡蛋卖猪,买牲口买种子,坚持自力更生。他们说:"穷,咱穷到一块儿;富,咱也富到一块儿。"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