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以下修改稿为最终诗稿
《回老家过大年》
作者笔名 吴素黎
(一)
无论在城市怎么折腾过大年,都少了些什么
一年一度总要回到故乡
回到小时候的老家、老屋
回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乡里乡亲们中间
才能寻到根,寻到祖祖辈辈叶落归根的黄土地
寻到神位,寻到门神、财神、土地爷、灶王爷......
诸神的所在
寻到年味,浓浓的老家味
浓浓的民俗风
浓浓的中国红
中国结
(二)
一到腊月,村口就早早地支起大棚、架起两口大锅
杀猪宰羊庆丰年
还是自家养了一年的猪羊鸡鸭肉质香醇
吃的放心、甘甜、流油
再走两步,就听见锣鼓声声唱腔高昂
村大院还在赶排春节节目
旁边一伙毛孩子围着房顶高的秋千大呼小叫
两个中学生模样的小伙伴儿正玩的起劲
脚踩木板已高过秋千的横梁……
多像当年的你我
初生牛犊不怕虎,正当好年华
(三)
再向前跨几步就到家了
妈妈的鱼尾纹儿乐开了花
还和当年一样能干,忙前忙后
一篦子一篦子热气腾腾的馒头大卷包子、枣糕豆糕年糕
香甜的直流口水
奶奶腌制的腊肉,灌好的腊肠
爷爷泡的茉莉花茶
弟弟的鞭炮
妹妹的花衣裳
爸爸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
大红的春联
还有房前屋后一个个端坐的雪娃娃
眼睛所及鼻子所嗅耳朵所闻
处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回忆
浓得化不开的年节
(四)
大人忙年,小孩慌年
一眨眼爸妈就准备了满满一桌子丰盛的年夜饭
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一齐举杯庆贺、吃饺子、看春晚、守岁
直到跟着春晚时钟一起大声报数十二下
刹那间大家雀跃欢呼:新春快乐、福寿安康、年年有余
听窗外炮竹齐鸣 , 看窗前烟花怒放
天上人间一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五)
凌晨两点,妈妈就开始煮初一的饺子
三点多钟一家老小已吃好,换好新衣裳
本家的年轻后生媳妇三五成群开始走节串户,给长辈们拜年
爷爷奶奶的记性还是那么好
谁家来了几个人,谁还没来过
谁谁家的孙子长高了,压岁钱给多点
拜年的队伍越积越多,有的高达30余人
呼啦啦一片跪拜在堂前院内
爷爷奶奶满脸的皱纹花朵一样璀璨
一连高声说快起、快起
——子孙繁盛总是老人们的一大自豪
直到上午十点多钟,大半个村子才转完
后生们又提上准备好的贡品
到村外祖坟上祭祖……
到正午时分一个个才陆陆续续回来
(六)
从大年初一到二月二龙抬头
整个节日日程安排的满满当当
大人们走亲访友看大戏、叙家常、论古今
忆往昔峥嵘岁月、吃糠咽菜
看今朝,个个翘起大拇指热赞习总“老虎苍蝇一起打”
一脸幸福地讲述小康生活,美好地畅谈一带一路的复兴大业
孩子们更是趁寒假年节玩个痛快
打雪仗堆雪人,到年货市场、到春节庙会挤来挤去
满眼的中国红、民族风、地方戏
这儿捅捅那儿摸摸,什么都好看什么都好吃什么都好玩
更有十五的元宵灯会、元宵晚会;宫灯、龙灯、七巧灯
谜语、对子、漫画、故事
十六的花会:舞龙舞狮、抬花杠、拉碌碡,锣鼓、杂耍、扭秧歌......
个个民间艺人身手不凡,各显神通
还有各种特产小吃:冰糖葫芦、吹糖人、老豆腐、春卷
豆渣、血糕、山药干儿饼子
满满地怀旧
满满地解馋
(七)
人生所有美好的陈年往事都留在了故乡故土
留在了小时候的小时候
现在,无论节假日出国游、自驾游
最不可或缺的还是回老家过大年
在老屋的热炕头上坐一坐
在村子里走一走瞧一瞧尝一尝
栾城的缸炉烧饼加上元氏的驴肉真是人间绝配
吃了半辈子的李家鸡和正定的马家鸡各来两只尝尝
还有赵县的雪花梨范台的草莓各要一箱清口
再瞅瞅西营的玉雕、农民工的节目
沿街的茶艺、 咖啡 、书屋 、陶吧
看啥有啥 、吃啥有啥 、要啥有啥、玩啥有啥……
(八)
多好啊!等到
长大后的长大后
我们都老了,哪儿也走不动了
就留住故乡
留住年味
留住旧时光
慢慢地
点点滴滴地享用
点点滴滴地老去
作者:吴素黎(原名 吴素力),河北省五届诗会会员,有部分诗发表于《诗选刊》《星星》《绿风》《太行文学》《环渤海》《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等报刊。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惠源路27号 吴素力
邮编:051430
邮箱:wsllczfb@sina.com
手机:18932928726
《回老家过大年》
作者笔名 吴素黎
(一)
无论在城市怎么折腾过大年,都少了些什么
一年一度总要回到故乡
回到小时候的老家、老屋
回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乡里乡亲们中间
才能寻到根,寻到祖祖辈辈叶落归根的黄土地
寻到神位,寻到门神、财神、土地爷、灶王爷......
诸神的所在
寻到年味,浓浓的老家味
浓浓的民俗风
浓浓的中国红
中国结
(二)
一到腊月,村口就早早地支起大棚、架起两口大锅
杀猪宰羊庆丰年
还是自家养了一年的猪羊鸡鸭肉质香醇
吃的放心、甘甜、流油
再走两步,就听见锣鼓声声唱腔高昂
村大院还在赶排春节节目
旁边一伙毛孩子围着房顶高的秋千大呼小叫
两个中学生模样的小伙伴儿正玩的起劲
脚踩木板已高过秋千的横梁……
多像当年的你我
初生牛犊不怕虎,正当好年华
(三)
再向前跨几步就到家了
妈妈的鱼尾纹儿乐开了花
还和当年一样能干,忙前忙后
一篦子一篦子热气腾腾的馒头大卷包子、枣糕豆糕年糕
香甜的直流口水
奶奶腌制的腊肉,灌好的腊肠
爷爷泡的茉莉花茶
弟弟的鞭炮
妹妹的花衣裳
爸爸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
大红的春联
还有房前屋后一个个端坐的雪娃娃
眼睛所及鼻子所嗅耳朵所闻
处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回忆
浓得化不开的年节
(四)
大人忙年,小孩慌年
一眨眼爸妈就准备了满满一桌子丰盛的年夜饭
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一齐举杯庆贺、吃饺子、看春晚、守岁
直到跟着春晚时钟一起大声报数十二下
刹那间大家雀跃欢呼:新春快乐、福寿安康、年年有余
听窗外炮竹齐鸣 , 看窗前烟花怒放
天上人间一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五)
凌晨两点,妈妈就开始煮初一的饺子
三点多钟一家老小已吃好,换好新衣裳
本家的年轻后生媳妇三五成群开始走节串户,给长辈们拜年
爷爷奶奶的记性还是那么好
谁家来了几个人,谁还没来过
谁谁家的孙子长高了,压岁钱给多点
拜年的队伍越积越多,有的高达30余人
呼啦啦一片跪拜在堂前院内
爷爷奶奶满脸的皱纹花朵一样璀璨
一连高声说快起、快起
——子孙繁盛总是老人们的一大自豪
直到上午十点多钟,大半个村子才转完
后生们又提上准备好的贡品
到村外祖坟上祭祖……
到正午时分一个个才陆陆续续回来
(六)
从大年初一到二月二龙抬头
整个节日日程安排的满满当当
大人们走亲访友看大戏、叙家常、论古今
忆往昔峥嵘岁月、吃糠咽菜
看今朝,个个翘起大拇指热赞习总“老虎苍蝇一起打”
一脸幸福地讲述小康生活,美好地畅谈一带一路的复兴大业
孩子们更是趁寒假年节玩个痛快
打雪仗堆雪人,到年货市场、到春节庙会挤来挤去
满眼的中国红、民族风、地方戏
这儿捅捅那儿摸摸,什么都好看什么都好吃什么都好玩
更有十五的元宵灯会、元宵晚会;宫灯、龙灯、七巧灯
谜语、对子、漫画、故事
十六的花会:舞龙舞狮、抬花杠、拉碌碡,锣鼓、杂耍、扭秧歌......
个个民间艺人身手不凡,各显神通
还有各种特产小吃:冰糖葫芦、吹糖人、老豆腐、春卷
豆渣、血糕、山药干儿饼子
满满地怀旧
满满地解馋
(七)
人生所有美好的陈年往事都留在了故乡故土
留在了小时候的小时候
现在,无论节假日出国游、自驾游
最不可或缺的还是回老家过大年
在老屋的热炕头上坐一坐
在村子里走一走瞧一瞧尝一尝
栾城的缸炉烧饼加上元氏的驴肉真是人间绝配
吃了半辈子的李家鸡和正定的马家鸡各来两只尝尝
还有赵县的雪花梨范台的草莓各要一箱清口
再瞅瞅西营的玉雕、农民工的节目
沿街的茶艺、 咖啡 、书屋 、陶吧
看啥有啥 、吃啥有啥 、要啥有啥、玩啥有啥……
(八)
多好啊!等到
长大后的长大后
我们都老了,哪儿也走不动了
就留住故乡
留住年味
留住旧时光
慢慢地
点点滴滴地享用
点点滴滴地老去
作者:吴素黎(原名 吴素力),河北省五届诗会会员,有部分诗发表于《诗选刊》《星星》《绿风》《太行文学》《环渤海》《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等报刊。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惠源路27号 吴素力
邮编:051430
邮箱:wsllczfb@sina.com
手机:18932928726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