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的诗歌课穷奢极欲,
他没有给自己留后路,
把该说的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
他的诚实热衷于他的创造力,
敢说真话,不遮遮掩掩,
又带着锋芒的犄角不偏不倚。
网友的留言褒贬不一,热闹非凡,
有人说他靠翻译混资源,
混国际名声和所谓大师的权威。
但西川还是应该被肯定的,
无论人品还是文品,
与混这个字八竿子打不到一块。
我第一次见到西川是在1996年6月23日,
在北京大学万圣书园的一次诗歌朗诵会上,
他长发披肩,带着没有耗尽的青春的青涩,
他的忧郁与众不同,闪烁着燃烧的希望。
他是温和的西川,善辨的西川,
不修边幅或不谈情说爱的西川,
居然还是成熟不够可读者却疯狂着迷的西川,
几十年过去,读者喜欢的是这样的西川。
如今这个讲着诗歌课的西川,
在网络世界铺天盖地,
也带来骂声和质疑声一片,
他早已不是当年的西川,
他讨厌那抒情的小资情调,
被他踢出诗歌的同时也被读者否定。
他似乎不再是那个众星捧月的才子,
只关注自己内心的成长,宽阔,
他写作出在别人看来莫名其妙又乱七八糟的诗句。
别人说那些不是诗,是垃圾,
低级趣味,平铺直叙,毫无传统的诗意。
他因此窃喜,不是沾沾自喜,
他的成功正在如此,不被人理解,
他的伟大也将展开,寂寞身后事,
像他所说的世界的起源来自一次开花,
又像开花的声音改变了过程。
其实西川还是那个西川,
他成长和进步的速度一般人跟不上,
看不懂。西川已经不是那个西川,
头发白了,胡子白了,
思想更加敏锐,洞察力穿越古今。
他对北宋绘画的研究成就颇丰,
乌托邦,神话,你们再活一次吧,
就算是为了理想中的西川或者西川的理想也好。
西川的诗歌课不是一般意义的课,
能够理解的人不多,
能够接受他杂乱无章,鸡毛蒜皮小事入诗的更少,
那些事无巨细信手沾来的风格,
让他甩脱了另一个桎梏的西川,
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获新生。
西川的诗歌课是文化课,
哲学课,历史课,
政治课,地理课,
甚至是心理课和教育课,
它唯独不可能是诗歌课,
如果你用你多年的读诗经验去听,
一定会大失所望,
气急败坏且捶胸顿足。
我理解的西川是滚瓜烂熟的西川,
人们之所以怀念那个九十年代的西川,
怀念那个抒情精致优美的西川,
比喻《夕光中的蝙蝠》的西川,
《一个人老了》的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的西川,
《十二只天鹅》里的西川。
比喻写下“广场上落下风筝和缎子鞋”的西川,
“凭着这易损的肉体,我竞走过,
一段如此多梦又多劫路程”的西川。
他们不能接受《近景和远景》中的西川,
《造访》的西川,《游荡与闲聊》的西川,
他们说后来的西川胡说八道,不务正业,
修辞搭配错乱,语句信马由缰又各奔东西,
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是诗,让人愤怒,
他们被西川遗弃了而不自知,
他们没有找到进入西川的端口,
西川都不喜欢那个以前的西川。
西川的诗歌课高雅却不属于这个时代,
他的诗歌不迎合大众,
也不迎合政治家,企业家。
西川无论怎样处理我们当下,
他的深浅很少人能探究到底,
至少目前是这样。
究竟是时代告别了西川,
还是西川挥手撇开了时代,
时间最终会水落石出。
但此刻,他很可能不属于我们,
他在诗歌课里面的朗诵,
没有必要也不合时宜。
2025.08.20.
他没有给自己留后路,
把该说的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
他的诚实热衷于他的创造力,
敢说真话,不遮遮掩掩,
又带着锋芒的犄角不偏不倚。
网友的留言褒贬不一,热闹非凡,
有人说他靠翻译混资源,
混国际名声和所谓大师的权威。
但西川还是应该被肯定的,
无论人品还是文品,
与混这个字八竿子打不到一块。
我第一次见到西川是在1996年6月23日,
在北京大学万圣书园的一次诗歌朗诵会上,
他长发披肩,带着没有耗尽的青春的青涩,
他的忧郁与众不同,闪烁着燃烧的希望。
他是温和的西川,善辨的西川,
不修边幅或不谈情说爱的西川,
居然还是成熟不够可读者却疯狂着迷的西川,
几十年过去,读者喜欢的是这样的西川。
如今这个讲着诗歌课的西川,
在网络世界铺天盖地,
也带来骂声和质疑声一片,
他早已不是当年的西川,
他讨厌那抒情的小资情调,
被他踢出诗歌的同时也被读者否定。
他似乎不再是那个众星捧月的才子,
只关注自己内心的成长,宽阔,
他写作出在别人看来莫名其妙又乱七八糟的诗句。
别人说那些不是诗,是垃圾,
低级趣味,平铺直叙,毫无传统的诗意。
他因此窃喜,不是沾沾自喜,
他的成功正在如此,不被人理解,
他的伟大也将展开,寂寞身后事,
像他所说的世界的起源来自一次开花,
又像开花的声音改变了过程。
其实西川还是那个西川,
他成长和进步的速度一般人跟不上,
看不懂。西川已经不是那个西川,
头发白了,胡子白了,
思想更加敏锐,洞察力穿越古今。
他对北宋绘画的研究成就颇丰,
乌托邦,神话,你们再活一次吧,
就算是为了理想中的西川或者西川的理想也好。
西川的诗歌课不是一般意义的课,
能够理解的人不多,
能够接受他杂乱无章,鸡毛蒜皮小事入诗的更少,
那些事无巨细信手沾来的风格,
让他甩脱了另一个桎梏的西川,
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获新生。
西川的诗歌课是文化课,
哲学课,历史课,
政治课,地理课,
甚至是心理课和教育课,
它唯独不可能是诗歌课,
如果你用你多年的读诗经验去听,
一定会大失所望,
气急败坏且捶胸顿足。
我理解的西川是滚瓜烂熟的西川,
人们之所以怀念那个九十年代的西川,
怀念那个抒情精致优美的西川,
比喻《夕光中的蝙蝠》的西川,
《一个人老了》的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的西川,
《十二只天鹅》里的西川。
比喻写下“广场上落下风筝和缎子鞋”的西川,
“凭着这易损的肉体,我竞走过,
一段如此多梦又多劫路程”的西川。
他们不能接受《近景和远景》中的西川,
《造访》的西川,《游荡与闲聊》的西川,
他们说后来的西川胡说八道,不务正业,
修辞搭配错乱,语句信马由缰又各奔东西,
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是诗,让人愤怒,
他们被西川遗弃了而不自知,
他们没有找到进入西川的端口,
西川都不喜欢那个以前的西川。
西川的诗歌课高雅却不属于这个时代,
他的诗歌不迎合大众,
也不迎合政治家,企业家。
西川无论怎样处理我们当下,
他的深浅很少人能探究到底,
至少目前是这样。
究竟是时代告别了西川,
还是西川挥手撇开了时代,
时间最终会水落石出。
但此刻,他很可能不属于我们,
他在诗歌课里面的朗诵,
没有必要也不合时宜。
2025.08.20.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