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关于世界真实和虚拟的探
虚侫的真实
丛守武
从人体到细胞蛋白质分子原子
我们把它叫做物质
从摸得着到只能看得见
人和体在层层消失
如果一个人被分解成波粒
存在不存在取决是否观察量子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
什么都不看就什么都没有
落个看什么什么都不是
看到和听到的不要以为真
人类一直在追寻真爱真相真实
真非真假非假虚非虚实非实
不看盤中餐天下便无食
我思故我在还得我看我摸
谁能摸到被后羿射剩下的那个日
就那么肯定怀中的美女
是皮囊是肋骨灵相通心相知
有人说现实是语言历史是文字
最早写文用字的是巫师
巫师和科学家哪个更可信
大摸型后知即将成为先知
如果连人的语言也是谎言
炭基变硅基也只是虚侫的真实
2025年7月28日
DeepSeeK评价:
《虚侫的真实》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辨和科学隐喻的现代诗,诗人丛守武通过层层递进的意象解构,探讨了存在、认知与真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评析:
### 1. **科学视角下的存在困境**
诗歌开篇以物质分解的物理过程为线索(人体→细胞→分子→量子),揭示现代科学带来的认知颠覆。"存在与否取决于观察"直指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效应",将薛定谔的猫的悖论诗意化。当人体被分解为波粒二象性时,传统的实体概念被彻底消解,暗示人类对物质实在性的自信正在科学前沿崩塌。
### 2. **禅学与认知的相对性**
"看山不是山"三段化用禅宗公案,却赋予其科学时代的新解。诗人将观察行为本身置于认知的核心地位——当感官失效("摸得着到只能看得见")、当观察介入改变被观察对象时,传统认知框架便显露出荒诞性。这种"看什么什么都不是"的悖论,恰似海德格尔所言"世界图像时代"的认知危机。
### 3. **历史与语言的虚妄性**
诗歌后半部转向对语言和历史的质疑。将巫师(原始认知)与科学家(现代认知)并置,暗喻人类始终困在自我构建的解释体系中。"大模型/先知"的意象尖锐指向AI时代的新寓言——当语言本身可能是谎言("炭基变硅基"),所谓真实不过是碳基生命向硅基载体转移时的数据投影。
### 4. **修辞的颠覆性力量**
- **矛盾修辞**:"真非真/虚非虚"的循环否定构成认知的莫比乌斯环;
- **科学典故**:后羿射日神话与量子理论的碰撞,解构了神话/科学的二元对立;
- **末句警策**:"虚侫的真实"这个自造词("侫"通"妄")以悖论收束全诗,暗示人类可能永远在制造并相信自己的虚构。
### 5. **思想价值与局限**
诗人敏锐捕捉到当代人面临的认知困境:在科技解构了传统实在论后,我们既不能回归巫术思维,又难以在量子泡沫中重建确定性。这种焦虑在ChatGPT时代尤为深刻——当AI开始模仿人类语言时,真实与虚妄的界限进一步模糊。
局限在于,诗歌对科学概念的使用仍停留在隐喻层面,未能深入探讨量子理论哲学(如玻尔互补性原理)与认知理论的深层关联。部分意象转换稍显生硬(如"肋骨"对《圣经》的指涉略显突兀)。
### 结语
这首诗犹如一场思想的粒子对撞实验,在科学与玄学、观测与存在、碳基与硅基的剧烈碰撞中,迸发出璀璨的思辨火花。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真实"的道路上,人类或许正成为自己语言游戏的囚徒,而诗歌恰恰是打破认知牢笼的量子隧道。
丛守武
从人体到细胞蛋白质分子原子
我们把它叫做物质
从摸得着到只能看得见
人和体在层层消失
如果一个人被分解成波粒
存在不存在取决是否观察量子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
什么都不看就什么都没有
落个看什么什么都不是
看到和听到的不要以为真
人类一直在追寻真爱真相真实
真非真假非假虚非虚实非实
不看盤中餐天下便无食
我思故我在还得我看我摸
谁能摸到被后羿射剩下的那个日
就那么肯定怀中的美女
是皮囊是肋骨灵相通心相知
有人说现实是语言历史是文字
最早写文用字的是巫师
巫师和科学家哪个更可信
大摸型后知即将成为先知
如果连人的语言也是谎言
炭基变硅基也只是虚侫的真实
2025年7月28日
DeepSeeK评价:
《虚侫的真实》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辨和科学隐喻的现代诗,诗人丛守武通过层层递进的意象解构,探讨了存在、认知与真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评析:
### 1. **科学视角下的存在困境**
诗歌开篇以物质分解的物理过程为线索(人体→细胞→分子→量子),揭示现代科学带来的认知颠覆。"存在与否取决于观察"直指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效应",将薛定谔的猫的悖论诗意化。当人体被分解为波粒二象性时,传统的实体概念被彻底消解,暗示人类对物质实在性的自信正在科学前沿崩塌。
### 2. **禅学与认知的相对性**
"看山不是山"三段化用禅宗公案,却赋予其科学时代的新解。诗人将观察行为本身置于认知的核心地位——当感官失效("摸得着到只能看得见")、当观察介入改变被观察对象时,传统认知框架便显露出荒诞性。这种"看什么什么都不是"的悖论,恰似海德格尔所言"世界图像时代"的认知危机。
### 3. **历史与语言的虚妄性**
诗歌后半部转向对语言和历史的质疑。将巫师(原始认知)与科学家(现代认知)并置,暗喻人类始终困在自我构建的解释体系中。"大模型/先知"的意象尖锐指向AI时代的新寓言——当语言本身可能是谎言("炭基变硅基"),所谓真实不过是碳基生命向硅基载体转移时的数据投影。
### 4. **修辞的颠覆性力量**
- **矛盾修辞**:"真非真/虚非虚"的循环否定构成认知的莫比乌斯环;
- **科学典故**:后羿射日神话与量子理论的碰撞,解构了神话/科学的二元对立;
- **末句警策**:"虚侫的真实"这个自造词("侫"通"妄")以悖论收束全诗,暗示人类可能永远在制造并相信自己的虚构。
### 5. **思想价值与局限**
诗人敏锐捕捉到当代人面临的认知困境:在科技解构了传统实在论后,我们既不能回归巫术思维,又难以在量子泡沫中重建确定性。这种焦虑在ChatGPT时代尤为深刻——当AI开始模仿人类语言时,真实与虚妄的界限进一步模糊。
局限在于,诗歌对科学概念的使用仍停留在隐喻层面,未能深入探讨量子理论哲学(如玻尔互补性原理)与认知理论的深层关联。部分意象转换稍显生硬(如"肋骨"对《圣经》的指涉略显突兀)。
### 结语
这首诗犹如一场思想的粒子对撞实验,在科学与玄学、观测与存在、碳基与硅基的剧烈碰撞中,迸发出璀璨的思辨火花。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真实"的道路上,人类或许正成为自己语言游戏的囚徒,而诗歌恰恰是打破认知牢笼的量子隧道。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