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山,横亘着。
沉重,无法翻越。
你说,
天蓝得真好看,
云白得真干净。
伸出手。
指尖似乎已触到那片澄澈。
眼底的光,
先于身体抵达了高处。
只是,指端终究空悬。
不过一粒尘沙,
心却妄图丈量穹苍。
丰饶的念头在颅内奔涌,
编织名为“美好”的图景。
那一刻,它确实抚慰了我。
但,不。
这并非归途。
睁开眼。
山峦消失了。
或者说,
它从未真正移动过。
它只是融进了刺眼的天光里,
成为背景本身。
而我,早已死在昨日。
死在那个踮起脚尖,
固执地相信指尖能染上云絮温度的瞬间。
风过,
连叹息都未曾留下。
注释:
意象与情感关联注释
1. “山”:象征生活中难以跨越的困境、心理障碍或现实压力,是阻碍个体前行的具象化呈现,代表着沉重、凝滞的状态。
2. “天蓝、云白”:代表美好、纯净的愿景,是对理想状态的描绘,与“山”的沉重形成鲜明反差,凸显现实与期望的张力。
3. “指尖触云”:是对美好愿景的主动奔赴与精神触碰,“眼底的光先于身体抵达”,强调心理层面的向往先于现实行动,体现精神对现实的超越性。
4. “山峦消失/融入天光”:象征困境的消解或重构——并非困境真的消失,而是个体认知或心态转变后,困境不再成为主导性障碍,转为背景化存在,暗含对“困境本质”的哲学思考(困境是否真实,或仅因视角、心态而存在)。
诗歌以“山→云→指尖→山峦消失→自我死亡与重生”的脉络,探讨理想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