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鞭甩响时,半截夯声正往下沉
汴水接住它的重量,画船泊在笙歌里
诗笺飘着飘着,就成了春烟的形状
风骨从不在匾额上久坐
柳梢挑着的,是东坡袖口未干的堤
南渡词里那枚月,还带着三分醉意
明清扇底的绿,走得轻,像一声叹息
所谓传承,是治水的册页里钻出来的新柳
是踏青鞋跟碾过的旧诗行
当春风漫过堤岸,我们终于读懂
所有风流,不过是前人
蘸着柳色,写给未来的
一封家书
汴水接住它的重量,画船泊在笙歌里
诗笺飘着飘着,就成了春烟的形状
风骨从不在匾额上久坐
柳梢挑着的,是东坡袖口未干的堤
南渡词里那枚月,还带着三分醉意
明清扇底的绿,走得轻,像一声叹息
所谓传承,是治水的册页里钻出来的新柳
是踏青鞋跟碾过的旧诗行
当春风漫过堤岸,我们终于读懂
所有风流,不过是前人
蘸着柳色,写给未来的
一封家书
注释:
以“夯声、笙歌、诗笺”溯苏堤史迹,借“东坡堤、南渡月、明清绿”串文化流脉,终以“柳色家书”喻传承。三层递进,于风物中藏古今对话,简笔见深韵。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