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作于甲辰秋,汗马→战马,子→子孙后代,名城→遵义历史文化名城,北楼→1935年红军长征召开遵义会议的楼舍,敢→可,英雄事→英雄的故事
望断从前汗马过,欣逢盛世子高歌。
三军巧涉乌江险,四渡豪分赤水波。
月霁名城乡似梦,霜新客鬓岁如梭。
北楼犹证风云变,敢论英雄事更多。
三军巧涉乌江险,四渡豪分赤水波。
月霁名城乡似梦,霜新客鬓岁如梭。
北楼犹证风云变,敢论英雄事更多。
注释:
此诗以“旋里”为线,熔历史追忆与现实观照于一炉,在故地重返中勾勒长征图景与家国情怀,兼具厚重与抒情。
首联“望断从前汗马过,欣逢盛世子高歌”今昔对照:“望断”穿透岁月,望不见征战烟尘;“欣逢”转写盛世欢歌。“汗马”升华为集体叙事起点,奠定抚今追昔基调。
颔联“三军巧涉乌江险,四渡豪分赤水波”承“从前”,聚焦遵义前后关键战役。“巧”“豪”传神,“涉”“分”激活历史现场,既展长征艰难,又为后文埋伏笔。
颈联“月霁名城乡似梦,霜新客鬓岁如梭”转向现实:“月霁”勾勒空明之境,遵义城似梦似幻,叠印历史与乡愁;“霜新”喻白发,“岁如梭”叹岁月,个人生命与时光交织,“乡”双关地理与长征坐标。
尾联“北楼犹证风云变,敢论英雄事更多”收束会址:“北楼”见证1935年伟大转折,“敢论”以谦逊表敬畏——热血铸就的功绩,岂片语能尽?以景结情,推向哲思。
全诗结构严谨,对仗精工(如“三军”对“四渡”),语言凝练。以“旋里”串起硝烟与烟火,在“望断”与“欣逢”、“乡梦”与“岁梭”的张力中,致敬长征精神,书写游子对故乡的厚重文化认同,是个人寻根的记录,更是一曲献给历史的赤诚赞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