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叶惊秋(1),渐暝色侵帘,乱蛩啼壁。
露井泛银瓶(2),冰绡薄(3),还怯晚来风力。
倦柳暗结愁烟,剩残蝉知得(4)。
苔痕老,谁家玉箫声断,石阶凉白。
岑寂。小庭侧。金盏斜(5),疏萤度荒泽。
蓐收已催年信(6),鲛绡裂(7),梧桐又送寒色。
谩剪烛影西窗,听蕉声淅沥(8)。
空阶雨,分明滴到天明,不干泪滴(9)。
注释:
1. 梧叶惊秋——梧桐落叶为立秋典型物候,《淮南子》载“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南宋临安(杭州)宫廷有“报秋梧”仪式;梧桐在《庄子》中喻高洁,唐代宫廷种梧桐听秋声(见《酉阳杂俎》),此处暗合文人悲秋传统。
2. 露井泛银瓶——银瓶为唐宋贵族汲水器,杜甫《少年行》有“指点银瓶索酒尝”;井台结露点明秋晨寒凉,呼应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之闺怨意象。
3. 冰绡薄——冰绡即鲛绡,传为南海鲛人所织(《述异记》),宋代列为贡品(《岭外代答》),此处双关——既状秋衣单薄,又隐喻人情疏冷。
4. 残蝉知得——立秋后蝉声渐稀,《礼记•月令》称“孟秋寒蝉鸣”,王沂孙《齐天乐•蝉》以“余音更苦”寄托亡国之痛,此处承其遗民心境。
5. 金盏斜——金盏即菊花别名,北宋《全芳备祖》载其“秋深始华”;斜插菊花为宋代重阳习俗(见《东京梦华录》),此处反用,暗写秋来无人共赏。
6. 蓐收已催年信——蓐收为西方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主刑杀。西周起立秋日天子祭蓐收(《周礼•春官》),此句揭示秋令肃杀与时间压迫感。
7. 鲛绡裂——鲛绡原产南海(今越南沿岸),唐宋时通过市舶司进口(《诸蕃志》)。其“遇寒则裂”特性被李商隐化用为“寒女机丝虚夜月”,此处借指秋寒迫人。
8. 蕉声淅沥——芭蕉多植于江南庭院,秋雨打蕉为文人经典听觉意象。杨万里《秋雨叹》写“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此处化用其寂寥意境。
9. 不干泪滴——暗喻南宋末季国运将终,与王沂孙、周密等遗民词形成互文,构建士大夫阶层对秋日的集体记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