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基生命(人类)与硅基生命(以硅基芯片和算法为物理基础的人工智能、网络系统,作为技术环境、工具、协作者的非自主意识实体)形成纠缠共生关系,即为本文所界定的“双基时代”。法国科学哲学家米歇尔·塞尔在《拇指一代》(以下简称“塞尔文本”)中揭示的现象——“拇指在手机键盘上移动,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在碳硅深度交织的语境中获得更普适的阐释:这不仅是人类行为模式的表征,更是双基互动中诞生的认知范式与存在方式的隐喻。作为知识承载与意义生成的古老堡垒,文学正经历本体论层面的深刻嬗变。知识生产、存储与获取从“私有秘藏”向“云端共享”漂移;创新机制从“个体神启”滑向“网络共生”。塞尔文本勾勒的一系列理论,均在双基架构下获得新解:旧知识体系的根基松动,创新策源地位移,文学亟待在这片知识与创新持续漂移的新大陆上重锚价值坐标。
知识漂移:从颅内秘藏到云端牧野
塞尔文本的核心诊断振聋发聩:在搜索引擎与AI无远弗届的当下,“类似‘是什么’的知识型,可能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其隐含逻辑在于:作为“更好的老师”的AI,已将传统“知识灌输”模式置于尴尬境地。这预示着知识存在形态的根本性迁徙——当塞尔文本中“如果我们的大脑=记忆力,或知识库,那么我们的大脑在电脑屏幕里,是内存和U盘”的生动比喻成为现实,知识存储的体外化已不可逆转。个体作为知识存储载体的权重骤降,记忆负担空前减轻,知识库重心转向硅基支撑的“外脑”。
传统教育推崇的“专注、忠诚、一心一意”,其基础假设是知识习得依赖持续线性深挖。然而,沉浸于网络环境的数字原住民大脑完全不同。“认知科学显示,使用互联网…所刺激的神经元和大脑皮层是不同的。他们可以同时操纵几个信息,不再像我们这些前辈去认识、归纳和概括事物。”塞尔描述的“三心二意”的认知模式,在双基信息环境下显现强大适应力。面对网络中以离散节点、超链接形态弥散的知识,塞尔类比的高段棋手盲棋能力——不依赖“一招一式”而是基于“局势、整体性判断”——成为把握关键节点联系、构建即时认知地图的核心技能。碳基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潜力,在硅基网络的信息拓扑结构刺激下被激活强化。
塞尔文本痛陈现行教育制度仍陷于“以灌输知识为主”的窠臼,“学生被视为一只需要被填满的耳朵或者一张不出声只进食的嘴巴。”师生关系扭曲为“从前,高高在上的是减去了耳朵的嘴巴(教师只有讲,不听),下面的是闭上嘴巴的耳朵(学生只能听,不能说)”。双基时代的现实却颠覆这一“中心-边缘”结构。以维基百科模式为代表的知识生产,展现分布式共创特性:知识不再由单一权威垄断塑造,而是在多节点协作、实时更新、多向度验证与争议中生成演化。旧知识圣殿崩塌,知识权威流散至网络边缘节点,在互动碰撞中持续漂移重塑。
在漂移中,知识自身的面貌发生巨变。信息超载成为生存背景音,知识颗粒度被媒介习惯和界面设计碾碎,“7秒画面时间”正是这种碎片化接收模式的量化体现。信息的生成、传播、修正乃至被取代的速度前所未有,知识的半衰期急剧缩短。更显著的是,知识天然突破旧有分类学藩篱——塞尔以百货商店策略阐明强制性关联的创造性力量:女性为买水果“在途中…经过卖丝绸和服装的场所”,结果买了“预料之外的商品”。算法推荐引擎、超文本链接恰似数字世界的“百货商店布局师”,强制不同领域知识“擦肩而过”,制造“意外”联系与洞见。这种“无序”、“杂乱”、“不井井有序”的特性,挑战着旧有线性、逻辑、因果主导的知识秩序。知识漂移的本质,实际上是知识所有权、生产方式、认知模式与物性形态在碳硅互嵌界面上的全方位迁徙运动。
创新漂移:从灵光乍现到网络共生
当知识存储与检索高度外部化,塞尔文本的核心诘问——“教育的重心,应该转向获取智慧的能力”——便尖锐指向“智慧”的核心维度:创新能力。而双基时代对创新的源头、路径与主体进行了根本性重绘。传统文学创新常被神化为个体天才的”灵光乍现”,是独立深潜的产物。双基时代稀释了这种个体英雄主义神话:AI不再仅是工具性助手,自然语言生成模型可用于创作辅助,图像生成AI可为幻想设定提供视觉表达。创新成为碳基意图与硅基算力相互启发、迭代反馈的共生过程。塞尔推崇的“创新的、富有活力的直觉”与“发明的无穷喜悦”,在此可能源自人-机交互的模糊界面。这种理解可回响于梅洛-庞蒂式哲学:“我们不是有身体,我们就是身体”——将硅基智能工具视为碳基生命“身体”的感知、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延伸器官。
与此同时,新技术孕育新形态连接。网络文学社区、开放式共创平台、粉丝圈层集体创作、AI辅助的大规模内容生成与筛选机制,均展示创新的分布式特征。灵感并非单点爆发,而是从庞大活跃的认知网络节点的复杂互动中不断涌现。这种涌现模式与塞尔描述的“三心二意”的“发散跳跃式”思维高度亲和——该思维方式因能快速在多重信息流中建立非线性、跨领域关联,被视为网络生存的有效乃至关键能力。
传统创新路径预设为深厚的知识积累与深度专注。双基时代的创新路径则更具“漂移”特质:搜索引擎、知识图谱、推荐算法不只提供信息,更强制建立知识间的非预设关联。这正是塞尔文本中“百货商店策略”在数字世界的投射:不同领域的“商品”被算法强制推送到用户视野“擦肩”,基于相关性的跳跃式关联逐渐取代严密的因果链条推理,成为创见的重要发端,文学创作从混杂的海量数据中汲取灵感素材,数据库叙事成为文学创新的重要技法。
创作过程的“流动性”增强,也是创新漂移的一大实证。网络文学的持续连载与根据读者评论调整、多人在线协作创作的实时演进、AI生成内容的快速优化和版本更替,均体现创新的高速试错、用户反馈驱动、实时演进特征。知识本身持续漂移,创新不追求终极“完成”,而是在持续优化流变中演化自身。当内容生成的底层技术性劳动部分可由硅基工具承担,文学创新的核心价值向更具人性深度的维度漂移:面对信息迷雾、算法操纵、数据霸权的盛行,文学必须肩负解剖技术遮蔽、揭示意识形态规训、拷问双基融合中生命伦理困境的重任;当知识可便捷获取,想象力及对自我思维、情感的深度觉察即元认知则变得尤为关键;碳硅双基并存模糊了生命本质、存在意义、真实体验的边界,文学成为探索“我之为我”、“何以为人”、“何谓真实”等终极问题的思想实验场;在塞尔观察到的旧有集体归属被“旅行、图片、网络”瓦解之后,文学构建的“电子部落”成为新的情感归属地标,通过共享的叙事世界、情感投射与虚拟共在体验,文学在归属感缺失的数字荒原上重建意义连接网络。
文学重塑:在漂移大陆上的新地貌
在知识与创新的漂移中,文学的形态首先体现在叙事结构的重塑。顺应塞尔描述的注意力碎片化与接收模式跳跃化,碎片化、拼贴式文本结构被广泛接纳。超链接小说、社交媒体驱动的多线程叙事、闪回交织的碎片化小说,这些结构如同散布于信息海洋的群岛。读者的“拇指在手机键盘上移动”、“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的自由”,使其可根据兴趣点和提示线索自主确定“航迹”,编织个人化阅读序列。线性叙述成为众多可选模式之一,而非唯一通途。
塞尔文本描述的“三心二意”脑力所展现的驾驭多重复杂信息的潜能,促生文学对构建庞大、精密、高度互嵌的叙事宇宙拓扑结构的需求。文学不再仅是单一线索的铺展,而是创建多维交织的庞大关系网络。阅读如同在复杂多维的网络地图中进行认知探险,数据库在构建此类庞大世界设定中的作用日益关键。
故事挣脱文本束缚,成为弥漫的体验。文学、电影、电视剧、电子游戏、社交媒体互动活动、实体沉浸空间、甚至衍生品设计,共同构建“跨媒介叙事宇宙”。用户从任意媒介端口进入,都能提取世界碎片,并通过参与、贡献、分享共同充实整个宇宙的丰富度与意义。意义在跨媒介的碎片协同中整体性生成。
AI技术的深度介入,推动文学向生成性和强交互性演化。游戏文学、互动影像作品、AI故事共创平台,成为这一漂移的重要实验场域,文学从完成品向永动过程漂移。
在知识存储与检索外包给搜索引擎、基础内容生产可部分依赖AI的环境下,文学的功能必然漂向更具人性化深度和不可替代性的领域。文学更积极担负探索存在荒谬与可能、意义碎裂与重建、伦理困境极端演绎与反思的使命。面对双基融合带来的深刻挑战,文学成为前沿思想实验场与伦理辩论空间;通过精心构建的多维情境,文学模拟复杂人际纠葛、社会结构性困境、边缘群体艰难处境及内心世界深度风暴,提供基于虚构的深度体验,激发读者情感代入与他者理解,这种模拟需以碳基生命的共情能力为核心,是AI难以真正复制的领域;文学必须保持清醒的警惕性与穿透力,审视算法黑箱的潜在操控、信息污染的广泛影响、知识权力结构的隐性霸权及技术对人性的异化可能,呼应塞尔文本强调的“预见能力”——知道什么是没有前途的,维护人类的反思自主性是文学在双基时代的关键功能;通过描绘复杂意识流动、多重视角冲突与融合、角色挣扎与抉择困境,文学提供对思维过程本身的观察与反思即元认知,同时,自由想象未来的可能形态、技术发展的复杂后果、替代性社会模型或生存方式,是驱动社会变革和科技伦理思考的引擎,这直接回应塞尔文本反复呼吁的核心:“要特别善于想象”、“在身体不能被惩戒、身体不能被格式化的问题上,要比福柯更善于想象”;在现实世界原子化加剧、实体纽带松动、归属感“淡漠”的环境下,文学通过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基于共同热爱的文本角色、世界观、共享的情感体验、集体创造与维护仪式——为个体提供重要情感归属与身份认同锚点,构成数字时代新的情感地缘政治基础;面对塞尔文本描述的语言爆炸、网络语言生态的快速变迁及AI语言模式的涌现,文学依然是最重要的前沿哨站,持续勘探语言表达的可能边界、试验新的语法组合、挑战符号系统的既有疆域、探索非语言的感性表达潜力。
漂移作为新大陆的生存律法
碳基生命的血肉感知与硅基算法的精确逻辑,在21世纪的洪炉中共同锻打着一个被命名为“双基文明”的复杂造物。
在这片知识与创新的根基正经历全域、深度、不可逆漂移的新大陆上,知识的漂移,撼动了尘封于个体颅内的旧日权威,宣告知识存储权与认知主体性在云端重新焊接。塞尔辛辣批判的旧教育、知识生成图景——在分布式共创与实时协作的知识生产新生态中被历史性超越。这种漂移本身,正将人类生存从“井井有条”的苍白秩序感中解放出来,推向充满塞尔所称颂的“谜一样的新意思”的必由路径。创新的漂移,弥散了仰仗个体“神启”的孤峰神话,促生了人-机共生、集体智慧涌现的认知云图。当硅基工具分担内容生成的庞杂基础劳动,塞尔所观察的关联跳跃思维,反而突显为在信息群岛间高效导航的宝贵禀赋,创新的路径,亦从线性深潜的“专注忠诚”,加速漂向由算法的相关性推荐所驱动的异质知识元素的随机混搭与强行结合。在这种持续的变形与适应的过程中,文学创新的价值无可避免地向人性最核心、硅基最难触及的深处沉降。
因此,“漂移”绝非没落的挽歌,而是双基时代最本质的生命形态与认知法则。旧大陆的锚链已然锈蚀断裂,新大陆的轮廓在持续的变动与生成中渐次显现。塞尔的箴言——“健全的头脑是善于想象的头脑”——此时此刻,其重若千钧的意义超越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唯有拥抱漂移的必然性,以开放而深具人性洞察力的想象力驾驭碳硅交融的无限之海,文学才能在知识与创新的剧烈漩流中,不仅证明其存续的可能,更能升华为照亮人类前行之路——无论是坚守碳基本体、拥抱硅基延伸,抑或探寻双基融合的未来形态——的一盏永远的恒星。未来文学的壮丽诗篇,将是一部在永不停息的认知漂移中被勇敢想象、被深刻体验、被不断重写的伟大史诗。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