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为什么需要丹霞诗歌节——让诗意在大地上生长

作者:常伟 雒增庭   2025年07月25日 14:51  中国甘肃网    963    收藏

七月的张掖,丹霞如火,诗情如潮。2025年“丝路明珠·彩虹张掖”丹霞诗歌节的盛大开幕,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城市与诗歌的深情对话。当《长歌张掖》的旋律在峡谷间回荡,当《诗意张掖》的朗诵声穿透七彩岩壁,这座河西走廊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以诗歌的名义与世界相拥。让藏在张掖历史脉络中的诗情,写在丹霞的褶皱间,映照在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中。


00302036458_0a1bd7ef


诗歌是张掖最古老的“乡音”。张掖的文明史,本就是一部流动的诗集。汉武帝设“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豪迈,是史诗的开篇;隋炀帝在此举办“万国博览会”的盛况,是长诗的华章;西夏黑水城文书的墨迹,是边塞诗的残页。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多少诗人曾在这里留下传世绝唱。今天的丹霞诗歌节,正是对这份文化记忆的当代唤醒。

在张掖七彩丹霞景区桃花坪的开幕式上,当古筝奏响《丝路天青》时,乐器与岩壁共振产生的奇妙回响,恰似历史与现实的隔空应和。诗人潇潇《冷泉》中的深情朗诵,赋予了地质奇观以人文温度。张掖需要丹霞诗歌节,正如敦煌需要《丝路花雨》——因为没有艺术激活的文化遗产只是标本,而诗歌则让固态的美景重新生动鲜活了起来。

本届诗歌节,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文化认同的构建。裕固族歌手白冬花的《吉祥歌》与集体朗诵《彩虹张掖》的同台呈现,展现了多民族文化在诗歌语境中的和谐共生。这种通过艺术达成的共识,比任何宣传口号都更具有穿透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诗歌节现场给张掖市青少年作文大赛优秀选手颁奖,当本地学生用自己的作品歌颂张掖的时候,文化自信的种子便悄然播下。诗歌节成为连接古今、沟通族群的“文化脐带”,让分散的文化记忆重新聚合成了张掖的文化图腾。


00302036459_27e1ea43


重构文化旅游的价值维度。据统计,张掖丹霞景区年接待游客已突破300万人次,但平均停留时间不足4小时。大多数游客匆匆拍下“网红同款”照片便离去,使得这种“快餐式旅游”难以转化为深度消费。而诗歌节的举办,实质上是旅游价值维度的战略性拓展——让自然奇观从视觉奇观升华为精神栖居地。

在文艺展演中,《返乡的诗人》的朗诵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触发了“异乡人”共有的情感密码。当游客不再仅用相机记录色彩,而是开始用诗歌解读“这片赭红色为何令人心悸”时,旅游体验就完成了从物理层面向心理层面的跃迁。让诗歌飞扬在丹霞上空,让诗歌节深入人心,这印证了“诗意附加值”对旅游经济的催化作用。

丹霞诗歌节的成功举办,让大家来张掖不再仅仅只是拍拍照。当你站在桃花坪,如果能想起“日出江花红胜火”,那眼前的红色岩石就会跟你说话;如果能念出“大漠孤烟直”,那远方的祁连雪山就会向你点头。这就是诗歌给风景带来的魔力——它让石头会说话,让山水有故事。诗歌赋予景观以开放性解读空间,使丹霞不再是地质教科书上的静态名词,而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书写的动态文本。这种“可写性”正是当代文旅最珍贵的特质。

张掖的文化,张掖的诗歌。在中国城市普遍陷入“仿古街区+灯光秀”同质化竞争的当下,张掖的诗歌节提供了一种差异化破局思路。它没有简单复制丽江的民谣或乌镇的戏剧节,而是紧扣“丹霞”这一核心资源,创造出了“地质+诗歌”的独特组合。而这种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我们眺望丹霞地貌时,其本身就如巨幅立体诗歌一般,层层叠叠的岩层恰似岁月书写的优美诗行。

仔细观察诗歌节嘉宾名单,会发现不仅有文学界人士,名家大家,更有张掖本地的民俗学者、文艺代表。这种跨界阵容暗示着诗歌节的深层使命——以文化为纽带,撬动区域协同发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张掖正试图用诗歌重构其在丝绸之路上的坐标意义。


00302036460_fa550ab9


文艺展演中《龙腾盛世》与《丝路天青》的曲目安排颇具深意。前者用传统曲调展现历史厚重感,后者融入电子音效表现现代活力,这种古今对话恰是区域发展的现代隐喻。文化活动成为区域合作的“润滑剂”,这在西北地区发展中具有示范价值,而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则更为直观。活动期间,老师们到大佛寺等旅游名胜地观光采风,举办书法活动。这些子活动使诗歌节效益向全域辐射,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良性循环。这种“诗意变现”模式,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文化路径。

探索文明对话的新可能。张掖作为河西走廊的“文化十字路口”,其城市记忆原本就包含着多元文明的层积。丹霞诗歌节,通过现代艺术形式激活了这些沉睡的文化基因,构建起贯通古今的叙事场域。在城市考古学视角下,张掖的每一处地名都是待解读的文本。比如“弱水三千”“八声甘州”这些诗歌节的主题词,实际是就是对城市文化记忆的深度挖掘。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张掖现存古籍中与诗词相关的地名记载达217处,其中86处已通过本次诗歌节活动重新进入公共视野。这种地名诗学的复兴,正在重塑城市的文化可读性。

记忆重构的最终目标是身份认同。年轻一代通过创作“新边塞诗”,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情感连接点,这种文化认同的建立,远比物质建设更能定义城市的本质特征。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在开幕式致辞中说:“丹霞地貌是地球写给人类的情书,而诗歌是我们回复给地球的告白。”这种将地质保护与人文创作相统一的理念,使诗歌节具有了普世价值。也把审美维度从单纯的“色彩震撼”扩展到“历史想象”“生命感悟”等多元层面。这种认知升级使得旅游体验从感官刺激升华为精神沉浸,有效延长了文化消费链条。


00302036461_62e538b2


在诗行中生长的金张掖。此次诗歌节的开幕,让诗歌植入了城市肌理而持续发酵。当游客带走的不再只是彩丘照片,还有镌刻着原创诗句的玄武岩书签;当本地孩子开始用诗歌而非网络流行语描述家乡;当科研机构通过诗词分析研究丹霞色彩的情感映射——这些细微变化正在重塑张掖的城市气质。

张掖需要丹霞诗歌节,如同敦煌需要莫高窟,维也纳需要音乐会。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城市竞争的本质是精神高度的较量。我们常讲的诗意甘州也有了具象表达。当夕阳为七彩丹霞披上金纱,岩壁上投射的当代诗句与古代边塞诗隔空唱和,我们终于理解:一座真正伟大的城市,不仅要有惊艳世界的外表,更要有打动心灵的诗意。而这,正是张掖通过诗歌节书写的城市宣言——让岩石开口说话,让历史持续生长,让每个抵达这里的人,都能在壮阔的风景里,遇见内心深处的诗行。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4.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5.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6.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7. 双基时代文学本真性的哲学探析
  8.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B组)
  9.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E组)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