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推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引导内蒙古作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心怀“国之大者”,聚焦时代主题,坚守人民立场,助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努力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7月7日-11日,内蒙古作家协会“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在乌海市成功举办,来自北京以及全区各地的作家代表们齐聚这座黄河之畔的城市。乌海是一座被库布齐、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环抱的城市,既有黄河奔流的豪迈,又有湿地绿洲的灵秀,更沉淀着书法艺术、三线精神、工业记忆等丰富的文化基因,为作家们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立体多元的创作素材库。
7月8日上午,活动启动仪式在乌海市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举行。启动仪式后,作家们参观了“三名”工程展、民间文艺展、当代老书法家作品展、书法城历程展等特色展厅,大量的作品让大家沉浸式感受书法艺术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而馆内收藏的当代名家书画作品,更成为作家们观察时代艺术风貌的鲜活样本。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
当天下午,大家又走进海勃湾区北疆文化创作基地,与当地文艺工作者深入交流,探讨如何将民族团结、生态保护等时代主题融入创作实践。基地里的剪纸、摄影等作品,引发了作家们对文化表达形式的热烈讨论。随后,作家们前往龙游湾国家湿地,现场倾听和感受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多种珍稀鸟类的栖息场景,见证了生态修复的自然回馈,也为生态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海勃湾区北疆文化创作基地
龙游湾国家湿地
7月9日,在四合木保护区,作家们探寻这种古老残遗植物的生存密码,看到了当地保护珍稀植物的努力探索;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内,“三线建设” 时期的机床、老照片与沉浸式歌舞剧《三线印记》交相辉映,三代建设者的奉献故事让作家们深刻体会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的三线精神。下午在赛汗乌素村,这个黄河入内蒙古的第一村展现了黄河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生动结合,作家们与村民交流时,不时记录下充满生活气息的创作灵感。国家能源老石旦矿山的百年变迁史,则让大家看到工业文明的发展轨迹和现代科技的运用。
四合木保护区
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
赛汗乌素村
国家能源老石旦矿山
7月10日,聚焦非遗传承与现代发展。乌达区“黄河泥娃” 工作室里,由张勇、桂少鹏创作的泥塑作品《撸起袖子加油干》等,以原生态风格诠释黄河文化,作家们现场观摩泥塑创作,感受非遗技艺的传承活力;矿工文化展厅的《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长卷,再现了煤矿工人的奋斗史诗;乌达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温室与吉奥尼酒庄的葡萄种植基地,展示了现代农业与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果。当日的乌海湖之行,让作家们沉醉于 “沙海相拥、城湖相连” 的独特景观,红嘴鸥迁徙的生态奇观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的工程壮举,引发了作家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乌达区“黄河泥娃” 工作室
矿工文化展厅
乌达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温室
葡萄种植基地
活动期间,每天一次的创作分享交流座谈成为作家们思想碰撞和学习进步的良好时机。“文星新作” 分享会、“共读一小时” 诵读会、同题诗会等形式,让作家们在采风之余,及时梳理创作思路、交流心得感悟,修改提升作品。大家表示,此次乌海之行打破了对西北重工业城市的固有印象,书法艺术的雅致、三线精神的厚重、黄河文化的包容、生态保护的成果,共同构成了立体多元的创作坐标系。
“文星新作” 分享会
“共读一小时” 诵读会
乌海湖畔同题诗会
此次“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主题实践活动旨在更好地帮助作家拓展深入生活的渠道,在生活现场、生产一线汲取养分,鼓励作家离开案头、走出书斋,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和充分的精品意识,扎根于北疆生活沃土,创作出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文学作品。此次参与活动的作家代表纷纷表示,将把乌海的文化元素、生态故事、奋斗精神融入后续创作,用笔墨书写北疆大地的时代变迁,让作品真正扎根人民、反映生活。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