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新工业诗歌与新大众文艺研讨会在合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知名诗人、专家及文化学者齐聚天鹅湖畔,聚焦新工业诗歌与新大众文艺的创作与传播,深入探讨工业文明浪潮下诗歌创作的创新与突破,勾勒出新工业诗歌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次研讨会由《诗刊》社、安徽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安徽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陈先发作开场致辞。
研讨会现场
智造浪潮催生诗意回响
研讨会上,《诗刊》社主编李少君指出:“诗歌是一种跟时代结合紧密的文学形式。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劳者歌其事’的传统,就是说从事劳动的人,会赞美他所创造的从事的一切。新工业诗歌正是对当下中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反映。”他强调,文艺创作是自由、自然、自发的,最终还要走向自觉,这种自觉就需要理论的探讨,需要批评和推动。推动新工业诗歌的发展,是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之一。
当大数据冲刷着传统认知,当直播间成为生活日常,当外卖员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时代的发展催生着变革与创新。在《诗歌月刊》主编何冰凌看来,“新大众文艺是一个新兴概念。”创作主体、创作方式、传播方式以及受众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外卖诗人王计兵、农民诗人“沂蒙二姐”、北京皮村新工人文学小组等等,“这些人曾被书写,曾被凝视,如今已从被代言转变为自我书写。”
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诗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王学芯表示,“不论是新工业诗歌,还是新大众文艺,我们不是为‘新’而写,是因为我们正在经历、正在参与、正在见证,我们要把经历、参与、见证的时代,在手里做真实的记录。这个记录包括喜悦,也包括忧思。“同时,这种创作完全区别于过去写自然、写田园,写个人情绪碎片化的东西,是一种高难度的写作,每一位写诗的人都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现实图景激荡创作火花
11日下午,与会人员还先后参观聚变创新展览馆、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一时间,硬核的工业科技与柔性的诗意表达,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多位诗人表示,这趟合肥之行,不仅坚定了新工业诗歌、新大众文艺的发展方向,还收获了诗歌创作的“合肥样本”。
诗人、中国水利作家协会副主席胡金华是第一次来合肥,全是耳目一新之感。“城市宽敞明亮、绿色洁净,山水相依、人水和谐;新工业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等全国领先,我想主办方将研讨会放在此是有依据和说服力的。”
参观聚变创新展览馆
诗人,萍乡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漆宇勤,这次是以诗歌的名义再来合肥,留下了更加全面和震撼的印象。他认为合肥在发展新工业诗歌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作为一座科创之城,合肥可以为新工业诗歌提供足够的素材和灵感;其次,新工业诗歌的写作者更多的应该是工业生态的参与者进行‘自我表达’,合肥的工业业态决定了它的从业者具有相对更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这里的工人们可能更善于也更有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最后,新工业诗歌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充满想象的,合肥在核聚变、新能源、量子科技等领域所占有的领先位置,完美呼应了这种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充满想象的可能。”
作为本土诗人的代表,安徽公安文联副主席、合肥市作协副主席许敏对研讨会有着更深的体会。“这次《诗刊》社把研讨会放到合肥举办,也是对合肥诗人的肯定。对我本人来说,则是一种鞭策。新工业诗歌要求写作者要把新工业融入血液,像根植于农耕文明的麦穗一样,不流于表面,找到工业文明与时代的同构,再加入自己的情感投射,才能脱离工业符号的桎梏,获得血肉的质感。”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