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诗学建构的探索,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活的框架,也为读者提供了多维的解读视角,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学张力和诗学内涵。
一、弹性诗学建构的理论框架
弹性诗学建构是一种灵动的诗歌概念,它从后现代主义中汲取灵感,侧重诗歌的内构性和弹性的诗意空间。
弹性诗学之美在于诗的内构性,它是通过实境和虚境的共同创设(实是虚之始,虚是实之魂)来达到境外境、画外画、音外音的诗性效果,进而托举诗意的内核,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思考。
弹性即灵性,弹性的诗意空间以多维、妙悟、深邃为特征。
二、弹性诗学建构的时代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日益频繁,这为弹性诗学建构提供了时代土壤,催生了诗人对社会责任新的思考和行动。
弹性诗学建构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探索开放性的艺术风格,使诗歌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文化和个体特征。二是关注诗歌与社会现实、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提高诗歌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三是以不同的视角解读作品,增强诗歌的文学魅力。四是助益文化互鉴,繁荣诗歌文化。五是拓展诗学的研究维度和深度,为研究现代诗歌提供新视角。
三、弹性诗学建构的实践应用
诗歌创作与诗歌解读都是一种诗意的生活。
弹性诗学强调诗歌创作是一瞬间心性的自由放逐。诗心即人心,点到即诗意。它倡导诗人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将瞬间的妙悟加以巧妙捕捉,通过虚实相生相克的简笔勾画,直指人类社会的痛点,创设弹性的诗意空间,架起一条跨越时空的美学链接。
弹性诗学建构的理念为当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更加自由地探讨多样化的形式、内容和主题,促进诗歌创作呈现出新风貌,推动诗歌不断繁荣与发展。比如随着社会问题和环境危机的日益凸显,弹性诗学作为一种文学参与工具,探索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关怀,让诗歌语言更贴近自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诗性思考。
弹性诗学建构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在弹性诗学建构框架下与诗歌文本进行互动,可以深化对诗歌意境生成过程的理解。
四、弹性诗学建构的案例简析
陈寅恪曾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诗歌是文学明珠,源自生活,以自由为灵魂,以觉醒为使命,以共鸣为传播。弹性诗学建构作为一个诗学新概念,下面辅以案例予以诠释。
案例1:《听闻那就是爱》
多少次寒风的雕琢
一次次摔打
从异域山川纷纷降落人间
完成一次生死蜕变
有时候,我对着一朵雪花发呆
就像握住婴儿的手
无数的风从体内穿过
心底的秘密被全部交出
我想,如果成不了一朵雪花
那就爱它
自由自在的落
《听闻那就是爱》通过意象的多重转化,体现了情感与自然的交融,展现了弹性诗学的核心理念。诗中“多少次寒风的雕刻”和“一朵雪花”的形象,不仅体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更在于对爱的隐喻表达。诗作通过对比自然和人类情感,创造了流动的诗意空间,强调个体情感与宇宙间的共鸣,将诗歌的情感表达延展到社会和自然的层面。这种在情感与自然之间的灵活转换,正是弹性诗学的体现。
案例2:《新年献词》
晚风吹度。黎明的露珠
是我深情的泪液
那只贴崖而飞的蝴蝶
我要用满山的鲜花向你致意
我要借峰巅上的蝉鸣
用一万次的频率。为你
每一次深深的呼吸
充满,我亲爱的土地
《新年献词》通过直白而强烈的情感表达,将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的背景紧密结合。诗中“晚风吹度”和“黎明的露珠”不仅是个人感情的流露,也蕴含着对土地和时代的深情寄托。这一作品强调了诗歌与社会现实的关联,体现了弹性诗学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参与。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情感的深度,也在于作者对社会的责任感,将诗歌作为表达声音的工具。
案例3:《竹叶下的风声》
竹叶下的风声
拖出纤瘦的影子
六弦琴的尾端
一股清流回旋在竹林上空
斑驳的竹条,受难于青春
从清幽的松溪河走过
苍翠欲滴的竹林家族
拒绝申辩一切
用一身青衣唤醒江南
《竹叶下的风声》诗中“拖出纤瘦的影子”和“斑驳的竹条”,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摹,突显了对社会现实的细腻观察。这里的“竹林家族”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一种对群体命运的隐喻,反映出个体在社会背景下的挣扎与归属。作者在构建弹性诗意空间的同时,深化了诗歌的社会批判与文化反思。
(本文首发于《杉乡文学》2025年第二辑)
龙飞宇,男,彝族,笔名龙震,1984年7月生于贵州六枝牛场云梦山,道路桥梁工程师,贵州省作协会员,镇远县文联诗词家协会主席,镇远县文联兼职副主席,意大利东西方地平线荣誉顾问,《寒云又话》诗刊社创始人,镇远县交通运输局派驻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作品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入选《青年诗歌年鉴》《21世纪贵州诗歌档案》等选本。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