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力斌:发现北漂诗歌的文化力量

作者:师力斌   2025年06月23日 15:33  中国青年作家报    3    收藏

640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北漂”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北漂诗人这一群体的存在,却并不被太多人所了解。他们像是散落在这座大城市中的星,日复一日,穿梭于地铁早高峰的人潮、城中村的灯光和出租屋的一角。

2017年,师力斌和诗人安琪开始着手诗歌选集《北漂诗篇》的编选,至今已出版7卷,呈现出这一独特群体的文化想象和精神地图。抛开编选者的身份,师力斌自身同样从事文学研究和写作多年,对于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有着深入的思考,近日,他就此接受了中国青年作家报记者的采访。


年轻一代的诗歌将新经验带入文学


“关注北漂诗人群体,起因于北漂诗人安琪,她和许多北漂诗人的诗有独特的东西,触动人心。”师力斌说,编《北漂诗篇》一方面出于文学史的考量,另一方面出于文化生态的考虑。“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生态偏于名人,忽略草根。北漂群体创作量非常大,但是发表平台很少,编一本北漂诗篇,不仅给他们提供一个发表的平台、展示的平台,还是诗歌年选的重要补充,记录他们的所思所想,极大丰富了北京城市文化,被业内一些人士誉为北京文化的新地标。”

保安、上班族、育儿嫂、画家、在读研究生、自由职业者……北漂诗人身份多样,相同的是一个“漂”字,“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搬家是常事”。正因如此,搬家、租房、找工作、坐地铁,就成了北漂诗歌的常见内容。接地气,有质感,真性情,这些正是师力斌眼中北漂诗歌的动人之处,“《北漂诗篇》的价值大于诗歌,大于文学,提供了文化学、社会学意义上的文本。像范雨素、小海等皮村文学小组诗人们的诗歌想象,非常独特,非常可贵”。

“客厅的一角/用两席帘子一拉/便成了我的住所/一张掉漆铁床/两个黄木柜子装载着/我的全部家当/我还是愿意挤出柜子一角/放一束永生花/那是一种不需要滋养/就能盛开的花/和我一样”。

《北漂诗篇》第七卷开篇,收录了00后诗人任何的组诗《光芒》,其中这首《永生花》写到北漂狭小的居所,朴实中见力量,师力斌认为其写出了“北漂生活的质感”。在这群新一代的年轻北漂人身上,他看到了“初来乍到的陌生与朝气”,也看到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诗歌史告诉我,年轻人是诗歌的生力军。名家都是从年轻过来的,发现推出年轻作家,是令人兴奋和有成就感的事。”师力斌说。

无论是《北漂诗篇》,还是由师力斌担任执行主编的《北京文学》,都不乏这样有才华、有灵气的年轻诗人。“年轻诗人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所谓的代际经验,像00后这代年轻人,和80后、90后很不一样,他们对于人生理想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往往很直接,对于故乡好像又回到了70后那一代人,也许是因为流动性大,在他们的诗歌中,创业艰难、情感挫折、生活压力、劳资关系,这方面的反应更有质感,更尖锐。”师力斌说,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年轻一代的诗歌将新经验带入文学,丰富了当代诗歌”。


写诗是生命的需要,诗歌需要真情实感,也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写诗,师力斌已经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走了30多年。“青春年少写诗出于荷尔蒙冲动,中年写诗是借题发挥抒发情绪,诗就相当于酒,现在呢,写诗出于生命的需要,跟生活基本上融在一起了,不写难受。”

在社交媒体上,他几乎每天都会更新诗歌,或是抒发对某件事的思考与观点,或是写当日的所见所闻,“没有灵感时,就当日记写”。他一直相信“诗神”的存在,“有时确实很神,她来了写得就好,不来就不成”。

编辑、评论家、诗人,多重身份让他以更多元和深刻的视角看待文学,“编辑让我对错别字和行文啰嗦强烈过敏,从事批评让我对写作的期盼越来越贪婪。知道了文学的高度,就会不满足已有的海拔”。编选作品时,他重视艺术包容性,“喜欢百花齐放,不喜欢一枝独秀”。而对于诗歌,他最看重两点,一是真,真情实感,“是活生生的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不能装,装古人,装公主,装贵族,装隐士。大量用模板复制的诗倒掉了人们的胃口”;二则是语言,“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要对得起汉语诗歌丰富的传统,不能把浅俗、简陋当优点来炫耀”。

在师力斌看来,这也正是人工智能写作永远无法替代人类创作的根本:“AI带来的冲击力有点像炮弹,会把平庸的写作炸得粉碎,但对真正的写作,它可能就是一阵风。AI写出来的东西缺乏主体性,粗犷、堆砌、不聚焦,无法替代发自内心的那种优秀的写作,比如你写父母亲、故乡、内心,那是你的血脉、基因、指纹,AI它了解得没你多,这就是人的优势。关键问题是,我们对于文学和语言的运用是否到位,是否能通过准确、形象的语言把有特色有个性的自我经验写出来。这是文学的难度,也是人的优势。”

在《北漂诗篇》的后记中,他也多次提到独特生命体验于诗歌的重要性:“一首诗如果没有生命体验,它就很可能没有感染力。”同时他强调,生活经验不等于诗歌经验,有生活经验的人多的是,但是能写出好诗的人是少数。

“经验是需要转化的,转化是有秘笈的。提炼细节是其中一方面,需要留心观察,记录,也需要语言的提炼,运用。同样一个事,鲁迅说出来就是比我们好,语言的提炼运用起决定作用。”师力斌认为,诗歌与绘画、做饭、打拳一样,都是需要训练的职业,“诗歌这个职业里边有很多技术,很多传统,很多经典,需要学习借鉴”。

古诗和新诗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地方,师力斌长期研究杜甫,在2019年出版的《杜甫与新诗》中,反映了他对新诗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我认为杜甫有5个方面可以作为新诗的参考,宇宙意识、家国情怀、人道主义、草根情结,高度的语言技巧。”

李白、杜甫等前人身上具备的品质,正是师力斌认为当下优秀诗歌创作者仍应拥有的品质。“思想境界、文化修养,尤其是对于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要下的功夫非常多。同时,又讲功夫在诗外,除了文学,还需要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对年轻人来讲,也对所有诗人来讲,我觉得首先要敬畏诗歌,要努力学习前人,还要深入理解时代。”


640 (1)

师力斌
评论家 诗人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北京文学》执行主编,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逐鹿春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领导权问题》《杜甫与新诗》等。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4.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5.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6.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7. 双基时代文学本真性的哲学探析
  8.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B组)
  9.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E组)
  10.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