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夜的光影声色 ——从苏味道笔下看唐代元宵佳节 的文化风貌与民众百态

作者: 2025年02月22日13:33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元宵夜的光影声色
     ——从苏味道笔下看唐代元宵佳节
     的文化风貌与民众百态

杨国庆

(5,178字

    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在年俗中正月十五是过年的最后一个节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从古代起,每年都会在这一天过元宵节。《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夜。”这一天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被命名为“元宵节”。又因为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的历史渊源,早在古代就有相关习俗记载,如《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正月十五日相关习俗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习俗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
    这个节日最早起源于汉文帝勘平诸吕之乱。汉惠帝刘盈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协力于公元前180年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勘平之日恰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示庆贺,文帝每年此夜出宫与民同乐,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以后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与发展,这成为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中一个非常喜庆和热闹的节日。古代很多诗人在这一天都要写诗以示庆贺,并参加“闹元宵”,于是留下很多热闹喜庆的有关元宵节的诗歌。如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就写出来当时唐代元宵夜的的文化风貌与民众百态。是一幅很形象、生动和热闹的元宵夜景图。今天读来,仍能体味到当时百姓闹元宵的热烈氛围和万民同乐的高兴心情。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唐代京城元宵之夜的热闹景象。“火树银花合”形容灯光烟火灿烂绚丽,“星桥铁锁开”表示京城的禁桥在元宵之夜打开,允许人们自由通行。诗中通过描写游人、明月、歌舞伎等元素,如“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展现了元夕之夜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场景,明月相伴,歌舞升平,而“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则体现出人们希望这欢乐的夜晚不要太快结束的心情。
    标题“正月十五夜”,直接点明了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在这个夜晚有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诸多民俗活动。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火树”描绘的是树上挂满了灯火,远看就像燃烧的树一样;“银花”则表示这些灯火闪烁如同银色的花朵。合起来形容灯光璀璨、烟火绚烂的景象。合:这里可理解为交织、融合,众多的“火树银花”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灿烂辉煌的景象。星桥:“星”形容桥像星星一样闪耀,可能是桥上也有很多灯光装饰;“桥”就是实际存在的桥梁。星桥也可能是指京城中某座特定的桥,在元宵节的夜晚被灯光映照得如同星桥。铁锁开:“铁锁”是指桥上原本用来限制通行的锁具,“开”表示打开。因为元宵佳节这一天取消宵禁,所以原本锁住的桥打开了,允许人们自由通行。.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暗尘:“暗”表示暗中、不明显的;“尘”指尘土。这里描绘的是马蹄扬起的尘土,因为是夜晚,所以是“暗尘”。随马去:随着马蹄的奔走而扬起、散去。表示有很多骑马的人经过,马蹄下的尘土飞扬起来。明月:明亮的月亮。逐人来:追逐着人们而来。明月似乎是有生命的,它一直跟随着赏灯游玩的人们,写出了明月与人相伴的美妙意境。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游伎:“游”表示游走、游动;“伎”指以歌舞为业的女子。这里指在元宵夜游玩表演的歌女或舞女。皆:都,全部,表示所有的游伎都是。秾李:“秾”有繁盛、艳丽的意思,“李”这里代指桃李,“秾李”形容女子容貌艳丽,如同盛开的桃李花一样。行歌:边走边唱歌。尽:全,都,表示所有唱歌的内容都是。落梅:指古乐曲《梅花落》,这里指游伎们唱的都是《梅花落》这首曲子。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一种官职名,这里指负责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员或他们所率领的卫队。不禁夜:“不”表示否定,“禁”是禁止,“不禁夜”就是不禁止夜晚的活动,也就是取消宵禁。玉漏:用玉制成的计时漏壶,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莫相催:“莫”是不要,“相”在这里有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的作用,可理解为“我”;“催”就是催促。整句的意思是玉漏不要催促(时间过得太快),表达了人们希望这美好的元宵之夜不要太快结束的愿望。
    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宛如一幅生动的唐代元宵长卷,将那个遥远时代元宵佳节的光影声色、文化风貌以及民众百态一一展现在人我们眼前。诗歌展现出当年光影交织中的盛景描绘。诗的开篇“火树银花合”,仅五个字便勾勒出一幅绚烂至极的画面。“火树”与“银花”形象地描绘出元宵夜树上挂满彩灯,灯火辉煌如同燃烧的树和闪烁的银花的景象。这里的“合”字妙不可言,它让众多独立的“火树银花”融合为一个整体,展现出元宵夜灯火的规模之宏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描写,更反映出唐代元宵佳节灯火装饰的豪华与繁荣。从文化意义上讲,这种灯火的盛景是对节日的重视与庆祝的体现,也是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星桥铁锁开”承接上句,进一步拓展了画面。“星桥”可能是指被灯火映照得如同星星般闪耀的桥梁,桥上的铁锁打开了。在唐代,宵禁是常态,但元宵之夜却解除了这种限制。铁锁的开启象征着一种束缚的解除,人们可以自由地在城中穿梭,去欣赏那些美丽的灯火。这一描写既展现了唐代元宵佳节独特的管理制度,也从侧面反映出节日的特殊意义——它是一个让人们放松、欢聚的时刻。在灯火辉煌的场景中,明月也不甘寂寞。“明月逐人来”这句诗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宁静而神秘的色彩。明月本是无情之物,但在这里却仿佛有了生命,追逐着人们。明月的存在与地上的灯火相互映衬,一静一动,一冷一热。从文化角度看,明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的出现使元宵之夜的氛围更加浓厚,暗示着团圆、美好等寓意。同时,这也是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文景观巧妙融合的体现,展现了他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诗歌也展现出声色交融中的民众百态。“暗尘随马去”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民众出行的情景。马蹄扬起的尘土本是平常之物,但在元宵夜的灯火下却成了独特的景观。“暗尘”表明这是夜晚,尘土在微弱的光线中若隐若现。这一描写暗示了当时有很多人骑马出行,可见当时参与元宵活动的人群之多。这些骑马的人可能是贵族、官员或者富商,他们的出行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同时也展现了元宵佳节的热闹程度。诗中的“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生动地刻画了元宵夜歌伎们的形象和活动。“游伎”是当时以歌舞为生的女子,她们打扮得如同艳丽的桃李花一样,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行歌尽落梅”则描绘了她们边走边唱着《梅花落》这首曲子的情景。这不仅展示了唐代元宵夜的娱乐活动内容,也反映了当时的音乐文化。歌伎们的存在是唐代元宵佳节文化风貌的一部分,她们的表演为节日增添了声色之美,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娱乐文化的包容。
    “金吾不禁夜”再次强调了元宵之夜取消宵禁的特殊规定,这一规定使得民众能够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玉漏莫相催”则表达了人们对时间的留恋之情。民众们沉浸在元宵的欢乐之中,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这反映出唐代民众对元宵佳节的热爱和重视,也从侧面展现了元宵佳节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从民众百态的角度看,这两句诗体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的狂欢心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还展现出唐代元宵佳节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从灯火辉煌的景象到明月的相伴,从歌伎的表演到民众的狂欢,这些元素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元宵佳节本身是一个团圆、祈福的节日,灯火象征着光明和希望,明月代表着团圆和美好。而歌伎的表演则是唐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展示平台。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融,构成了唐代元宵佳节独特的文化风貌。在社会意义方面,元宵佳节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它打破了阶层的限制,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参与到节日的庆祝活动中来。从“金吾不禁夜”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唐代社会在元宵佳节时给予民众更多的自由和欢乐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元宵佳节的盛大庆祝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稳定,是唐代盛世的一个重要体现。《正月十五夜》不仅仅是一首描绘元宵夜景的诗,更是一部记录唐代元宵佳节文化风貌和民众百态的史诗。它通过对元宵夜光影声色的细腻描写,让我们穿越千年时光,领略到唐代元宵佳节的独特魅力。
    读者很高兴地看出来,诗歌的意境之美书写的多重多维,多视角表现出当时“闹元宵”的多个热闹场面。开始是书写繁华热闹的节日意境,着意灯火辉煌的场景构建。诗的开篇“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绘出一幅灯火通明、绚丽多彩的元宵夜景。“火树银花”形象地展现了元宵夜树上挂满彩灯的壮观景象,如同燃烧的树木和银色的花朵交相辉映。“星桥铁锁开”则点明了节日期间城门开放,人们可以自由出入的热闹场景。这种灯火璀璨与城市解禁的描写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盛大、繁华的节日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唐代元宵之夜的热闹街市之中。接着表现人群熙攘的动态烘托。“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进一步烘托出节日的热闹。马蹄扬起的暗尘随着马的行进而飘动,暗示着街道上人群的熙熙攘攘、车马的川流不息。而“明月逐人来”则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仿佛明月也被人群的欢乐所吸引,在人群间穿梭。人与明月的互动,更加生动地表现出元宵夜人们出游的欢快情景,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诗歌也书写出欢快愉悦的游乐意境,有着歌伎表演的美妙呈现。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描绘了元宵夜歌伎们的美丽形象和精彩表演。歌伎们如同盛开的桃李般娇艳,她们一边行走一边唱着《梅花落》,这一画面将视觉上的美丽(歌伎的容貌)与听觉上的美妙(歌曲的演唱)相结合,给人以全方位的艺术享受。展现出元宵夜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体现了人们在节日里尽情欢乐、放松身心的状态。又写出来对欢乐时光的留恋之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通过对宵禁解除(金吾不禁夜)的描写,强调了元宵夜的特殊与珍贵。而“玉漏莫相催”则表达出人们对这欢乐时光的留恋,希望时间能够停滞,让美好的元宵夜得以延续。这种对欢乐时光的珍惜之情,使整首诗的欢快意境更加深刻,让读者感受到唐代元宵夜人们内心深处的喜悦与满足。
    诗歌也书写出和谐美好的氛围意境,表现出人与景的和谐统一。
诗中的各种意象,如灯火、明月、人群、歌伎等相互交融。灯火照亮了街道,明月陪伴着游人,歌伎的表演为节日增添色彩,人群在这样的环境中尽情欢乐。这种人与景的完美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没有丝毫的违和感,体现出唐代元宵夜整个社会沉浸在欢乐、祥和之中的状态。还有不同元素的协调搭配。从宏观的城市灯火到微观的马蹄暗尘,从明月的静态美到歌伎的动态美,从城市的解禁到人们对时间的留恋,诗中的各个元素相互协调。这些元素的巧妙搭配,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美妙的元宵夜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唐代元宵佳节独特的魅力。
    读者在欣赏中还感悟到,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对与研究唐代社会风貌具有重要作用。在节日习俗方面,人们可以了解当时元宵灯节的盛况:诗中“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绘了元宵夜灯火辉煌、城门大开的场景,展现了唐代元宵灯节的盛大与热闹,让我们了解到当时人们在元宵节有张灯结彩、出门观灯的习俗。还可以知道宵禁制度的执行与例外:“金吾不禁夜”说明唐代平时实行宵禁,但在元宵节前后三天会解除宵禁,允许百姓夜间出行,反映了唐代对元宵灯节的重视以及节日期间特殊的社会管理方式。在娱乐活动方面,人们可以知晓当时歌舞表演的流行:“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描写了歌伎们盛装打扮,边走边唱《梅花落》等流行歌曲的场景,体现了唐代元宵夜娱乐活动中歌舞表演的盛行,以及歌伎这一群体在节日中的重要角色。还有民众的游乐方式:从诗中可以看出,唐代民众在元宵夜会骑马出游、观赏花灯、欣赏歌舞等,反映了当时丰富多样的游乐方式和人们对节日娱乐的热爱。
    在社会阶层方面读者可以看到,贵族与平民的共同参与:诗中既描写了达官贵人骑马出行、观灯游乐的场景,也展现了普通市民和歌伎等下层民众在节日中的欢乐,体现了唐代元宵灯节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不同阶层的人们在节日中共同享受欢乐。这也说明社会的和谐与融合:在节日的氛围中,不同阶层的人们共同参与游乐活动,反映了唐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和谐与融合,以及节日对社会凝聚力的促进作用。
    在文化审美方面,人们可以看到各阶层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欣赏:诗中通过对灯火、明月、歌伎等的描写,展现了唐代社会对美的追求和欣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品味。还可以欣赏到当时
诗歌创作的繁荣:苏味道的这首诗是唐代众多元宵诗中的佳作,从侧面反映了唐代诗歌创作的繁荣以及诗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热爱,为研究唐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作者简介
杨国庆,中国作家网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研究》,工人日报,《新闻传播》,《应用写作》,《电视月刊》,《甘肃视听》,《山西广播电视研究》,《河南广播电视通讯》,《江西广播电视》,《天山视听》,福建《广播与电视》,贵州日报,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文艺评论》,《今古传奇》,《长江丛刊》(理论版),《武汉文学》,《南方文鉴》,长江日报,《湖北作家》,湖北作家网等国家级、省级与市县台报刊网和自媒体发表各类文章2,790多篇,2019——2024年写文章288篇,其中文学评论256篇,178万字。评论古今中外作家总计536人次。2010——2018年还在文艺报发表评论50篇。还有6部600多万字的长篇VIP小说在网络上发表。有30来篇文章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加微信:13971702497)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