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人的故乡

作者: 2024年11月26日21:51 浏览: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六十年代的那个早上, 
蒙阴县岱崮公社笊篱坪大队,
一个在共和国版图上很难找到的村庄,
突然传来了军号嘹亮。
秋风萧瑟的山谷,
一队红星闪耀绿波流淌,
从此   这里成了多少军工人的故乡。

劈山开路填壑架桥,
凿山建厂    在隐蔽的山坳里
建起了一排排石砌的楼房。
打那时起,寂静的山村
变得热闹异常。
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
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不分昼夜的奋战在三线军工现场。

好人好马上三线,
备战备荒为人民。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多少人把青春甚至生命,
奉献在了这片多情的土地上。

记得刚来时的那个冬天,
大雪阻断了与山外的来往。
北风肆虐着把帐篷吹翻,
工友们就穿着棉衣
相拥着在山崖下石洞里用体温取暖。

更难忘,
本身就生活困难的当地百姓,
自发地冒雪送来了煎饼、地瓜、鸡蛋咸菜和杂粮,
这里的人们憨厚又善良,
沂蒙精神一直就在这里传扬。
最后一块布做军鞋,
最后一斤米送军粮,
最后一个儿子也要送战场!
深情的沂蒙人民啊,
从来就是这样,
爱党爱国奉献担当!

天当被来地当床,
深山沟里当澡堂。
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
可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欢笑,
每个人的身上都迸发着青春力量。
白天在隧道里挥锤,
夜晚在月光下歌唱。
没有人叫苦喊累,
每个人对明天都充满了希望。

第二年山菊花开了的那个早上,
南沟里传来了“哒哒哒”的枪响,
第一批穿甲弹成功出厂。
捷报传来,
大院里锣鼓喧天,
秧歌队吹着喇叭扭进了车间楼巷。
从锅炉工到部队来的首长
都一个个激动的热泪盈眶。
我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嘱托,
没有让伟大领袖失望!

伴随着时间的更迭,
崮乡变了模样:
有了学校、医院和看电影的地方。
不再去山沟里洗澡
理发也不分早晨晚上。
天明时的军号嘹亮,
缠绕着夜晚职工夜校的灯光。
笊篱坪这个多少异乡人的故乡,
成了多少军工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随着八十年代末
“放虎出山”的口号喊响,
三线军工这些曾经的深山娇子,
迎来了改革的阵痛,
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保军转民,军民融合”
转型改制,  
迁厂他乡。

新的历史使命他们勇于担当,
三线军工人昂首阔步
将全部家当打包背在了背上,
正如当年他们悄悄地来一样,
又悄悄地走了。
向着城市、向着大海向着远方,
军工人走出了不一样的步履铿锵!

一次次梦里回崮乡,
看见的都是当年激情岁月的模样:
轰鸣的机器,飞转的车床,
成堆的军工产品
散发出淡淡的黄油的清香,
三车间辫子粗又长的胶东姑娘
还有厂门口那两株高大的毛白杨……

直到今年春天,
我再次来到崮乡,
桃花灼灼,万亩飘香,
云蒸霞蔚,绿色流淌。
道路通达蜿蜒至山顶上,
二层民居星罗棋布,
花红柳绿一派勃勃景象。
六十年峥嵘岁月,
见证了三线军工厂的过往。
乡村振兴、旅游带动、绿色发展,
红色教育基地,民宿小吃
农副产品都上了网,
曾经被人遗忘了的角落,
今天又重新焕发了军工企业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的荣光!

啊,崮乡,
多少军工人的故乡!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