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以生态诗歌的审美方式,在清远大地上建构人和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建构诗意的栖居地,并表达我们对于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构想。我们也将以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为原则,传承好清远诗歌文化,不断推出清远诗歌人才、诗歌名家,创作出一大批有清远特色、代表清远水平的诗歌作品,用诗歌讲好清远故事,让诗歌成为清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6月9日晚的第十届清远诗歌节暨第五届生态诗歌笔会开幕式上,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戚华海说。
2022年7月,清远获得由中国诗歌学会颁发的首个“中国生态诗歌之城”称号,生态诗歌与清远这座城市的妙合神遇得到了文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到这个夏天,清远诗歌节已连续举办十届。
6月9日晚,第十届清远诗歌节暨第五届生态诗歌笔会在江心岛正式开幕。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用诗歌讲好清远故事
本届生态诗歌笔会主题为“生态写作:现在·未来”。对此,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戚华海介绍,在致力于建构生态诗歌中清远地方感的基础上,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我们鲜明地提出,生态诗歌属于未来,在人工智能时代,在宇航时代,我们心怀梦想。
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戚华海
希望以生态诗歌的审美方式,在清远大地上建构人和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建构诗意的栖居地,并表达我们对于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构想。
我们也将以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为原则,传承好清远诗歌文化,不断推出清远诗歌人才、诗歌名家,创作出一大批有清远特色、代表清远水平的诗歌作品,用诗歌讲好清远故事,让诗歌成为清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是自然、人文、生活和谐共生的实验现场
从2018年首次成为清远诗歌节的主会场,到五届生态诗歌笔会的相约,江心岛已然成为一座诗意之岛。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戚华海谈到,我们所身处的江心岛岭南书院,是清远一个自然、人文、生活和谐共生的实验现场。作为清远的文化客厅、城市名片,没有一个地方比江心岛与清远生态诗歌更契合。
如今生态诗歌已经成为清远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唐宋以来清远的山水文学传统一脉相承。清远生态诗歌创作与生态诗学理论研究和建构并重,近年出版的《生态清远文学丛书》《生态诗学初探》等系列著作,是对清远的一种文学命名。
清远市作协原主席,一级作家唐德亮
清远市作协原主席,一级作家唐德亮曾参与首届清远诗歌节的筹备工作,他表示十分感慨,清远诗歌节至今已办到了第十届,10年来,诗人们诗情激荡,为清远写下了不少多彩的华章,也为这座江心小岛注入了诗歌的文化之魂。
一座城市10年的坚持
《诗刊》原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叶延滨谈到,一个诗歌节在中国的大地上连续举办10年,而且越办越办有自己的特色,让“清远”两个字在中国诗坛不断地传颂。清远的“清”就是吹进中国诗坛的清风,清远的“远”就是中国生态诗歌的远方。
《诗刊》原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叶延滨
他表示,清远生态诗歌经过10年磨剑,逐渐显现出它的生命力。它承续了中国诗歌久远的自然写作传统,既有对过去的回望,也有今天的现实和对未来的憧景,契合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契合今天人类从未面临过的生态危机问题,以及数字时代带来的各种挑战。
清远生态诗歌写作在历史上、在中国诗歌传统上,是一个让人充满想象的篇章,相信每一位诗人、学者会从本届诗歌节和生态诗歌笔会中得到新启发,让清远“中国生态诗歌之城”的名字更加响亮。
省作协为清远文学志愿服务队授旗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清远入选中国作协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项目启动暨“广东文学志愿服务清远队”授旗仪式。
今年全省将授旗组建10支文学志愿服务队伍,重金扶持10个基层文学志愿服务重点项目,指导全省开展100场文学服务群众系列活动。清远文学志愿服务队就是其中一支队伍。
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苏毅
广东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苏毅表示,清远诗歌节一直坚持提供优质丰富健康的文学供给,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力精神文明建设。十年来坚持不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生态文化特色品牌,希望也能成为清远文学志愿服务的重要平台。
清远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姚楚旋出席了开幕式。
清远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姚楚旋
以诗以乐 开启一场雅集
当晚的开幕式,在来自凤翔小学的何姗潼、王辰浩、陈玥晴、陈垚、毛晨五名同学朗诵的《江心岛》中开启。
▲何姗潼、王辰浩、陈玥晴、陈垚、毛晨朗诵诗人华海的《江心岛》《书岛》。
▲古筝演奏《若水清风》 演奏:陈林冰,伴舞:刘心妍
▲舞蹈《大河之灵》 表演:杨茵琪、邹欣欣、郄珮淳、梁岳雪、宾云
▲朗诵《峡山寺》 作者:苏轼 朗诵:张成耀
▲朗诵《山坡书》 作者:李衔夏 朗诵:蓝成拼
▲朗诵《鸟岛》 作者:唐德亮 朗诵:黎莹
▲《清远记》(节选) 作者:华海 朗诵:杨召江
第十届清远诗歌节暨第五届生态诗歌笔会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中共清远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国诗歌网、清远市文联主办,清远市作家协会、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一默书房承办,生态文化杂志社、英德市英城红妹茶庄协办。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