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巩洛渡”是巩境洛水历史上曾经的一个古渡口,其究竟肇自于哪朝哪代,因为,《明嘉靖三十四年本巩县志》以前的巩邑方志皆无存留,《河南府志》也无详述,所以,关于其答案一直是个迷。但《民国十八年本巩县志》在释解洛水时云:“《水经注》:洛水东北历鄩中水,谓之南鄩,亦曰上鄩,径訾城西···东入洛水。故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有鄩水谷,东入洛,谓之下鄩,亦谓之北鄩,又有鄩城··· ” 。其中所述的“巩洛渡”之名,迄今也是鲜有人知的,但依据其划定的“今巩洛渡北,有鄩水谷”,及鄩水谷南向隔河所对照的訾城这一方位来推定:古巩洛渡位于洛水沿岸的訾城(今小訾殿)于鄩水谷(寺沟)之间。这说明,西晋时巩洛渡已经存在,迨之北宋迁陵于巩境,又置陵台邑永安县,考虑到春秋二仲宋皇室谒陵需要,宋廷于是又在巩洛渡处建造了一座类似清明上河图中大型木拱桥···每至祭祀,龙船先由东京汴梁经黄河入通济渠至凤台山脚,再 经奉先桥过洛水,至訾城内的景云寺洗尘更衣毕,一路徒步漫坡经訾南寨沟村西官道上岭,而后引礼至诸帝陵寝··· 靖康元年,金国西路统帅粘罕,由孟津领金兵过黄河,是年十一月十七日占领凤台山 巨会圣宫,先抢掠,后兵燹,而后又大火漫燃宋诸陵寝30余里···如今,神圣一时的北宋“世庙、清宫、饮福之所”会圣宫,仅留石柱巨碑各一 。鄩谷因沟口的寺庙而易名为寺沟,奉先桥遗迹被洛水荡尽,訾城历经战乱,早已城垣堙没,城不见城,更名訾殿···
鄩谷望訾城,洛水隔两岸。
何时营舟渡,嘉靖志无缘。
民国则略述,始知巩洛渡。
源自洛水注,西晋京相璠。
迨及北宋陵,支木连一虹。
专为春秋谒,赐桥名奉先。
逆舟凤台下,经桥訾城停。
更衣景云寺,引礼帝寝前。
靖康元年耻,金兵犯陵邑。
粘罕一把火,昔日毁硝烟。
寺沟残存今,訾城小訾殿。
洛水东逝仍,桥渡皆不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