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可以称出文本重量

作者: 2022年07月17日00:17 浏览:358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时间可以称出文本重量(随笔)
——子空《一只鸟或一个人的一夜》及其写作
                        文/泉溪

一只鸟或一个人的一夜

我有一间屋子  常无人光顾
在漫长的冬夜  我的心
只能温暖一个角落  左方
或者右方  床头或者床尾
这时候有鸟破窗而入
我把它视为女人  她需要
温暖  像我一样  她孤独
我让她经过我的双腿
走遍我的房间
让她啄食我和我的书稿
让她和我同乐苦共悲喜
她小巧玲珑  面容慈善
腿和爪子略显修长
嘴唇泛黄  眼神明媚
她穿过我茂密的黑发  那是她
告别了多年的森林和草地
她在其中寻欢作乐  最后
同我的上衣口袋相依为命
一言不发  象个处女
我凌晨三点的爱情  已经产生
我说  你散失的那个家园
正是我这间八平方的屋子啊
我  性情温和  天生丽质
是你夜夜相思日日兴奋的
那只伴啊
而她置若罔闻  面容慈善
两眼一合  轻松地睡去
(原载《文学港》1991年第2期,曾荣获全国诗歌大奖赛二等奖)

                             1

确切地说,这首诗我整整读了20余年。同时也说明,我写诗整整20余年了。而面对这首诗时,我只是作为一个读者而存在。如此读来,又是一个漫长的人生历练。其间,不乏可以成就许许多多的事,比如做官,比如经商,比如生儿育女。我似乎都没有细致地想过,这些年我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没有。如此一想,心里尽是悲凉,人生苦短。如果从写诗的个体性看,我亦没有写出记忆深刻的诗作。所谓“记忆深刻”,我指的是写作文本的重量。说明写诗有难度,这是铁的事实。
想想在20年前,我生活在什么地方?我在一个叫云南墨江的小县城游荡,已经没有在校读书了,情况比较复杂。最关键的是,我的父母、兄长相继离世,这便是我游荡在小县城打工的一个正当理由。其实也并非如此,我更多是为了诗歌而游荡。某种意义上说,我那时候已经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了,不务正业。但要说我不务正业,那时的我亦很难接受。在那个边地小县城,我可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初中一年级开始发表诗作,并得到县文化馆编辑老师的认可与赏识,已经着手给县刊当编辑。读稿、校对、写卷首语,开始拿稿费和编务费了。在我看来,那是天下最美的差事。我当时还没有想到,将来会跑到更远的地方——思茅或别的寄居之地。而子空先生,他已从《怒江日报》社调往思茅,一直就在公路系统工作,没有挪过窝子。
时间是一个软硬兼施,又软硬通吃的家伙。你永远和它赛跑,却永远超越你,向你招手、示威,让你生无可恋。而在我看来,时间就躲在这首诗里。20年了,一直与我对话,喋喋不休。现在,该我发声的时候了。
子空这首诗发表于1991年《文学港》第二期。从时间的线性关系上看,1991年的中国诗坛,大量的麦子、太阳、青铜、向日葵等等意象的纯抒情余温尚未褪去,作为抒情骑手的诗人海子已经卧轨远去,抵达他的诗歌天堂。我要说的是,在这首诗里,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嗅到海子的诗歌气息,这是一个具备强悍免疫抗体的诗歌文本。从我粗浅的认知来看,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便抓一把中国当下写诗的人,其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渲染了“海子式”的发声音质。这个问题不便赘述。最为让人眼睛一亮的是,子空的这首诗火了,获了《文学港》杂志举办的全国诗歌大奖赛二等奖。这首诗能够与张执浩、伊沙、李自国、祝凤鸣等诗人同时获奖,说明当时诗歌界已经洞察到了这首诗的内涵:完美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紧接着,他出版了到现在为止唯一的一本诗集《一只鸟或一个人的一夜》。用这首诗为自己的诗集命名,可见他是多么倾心和倚重这首诗。当我读到这首诗,或者更多的读者读到它时,我已经离开了故乡,漫游在思茅这座边地小城了。
诗一开始就说:“我有一间屋子,常无人光顾/在漫长的冬夜,我的心/只能温暖一个角落。” 多么迷人和温情的句子,那时我还没有一间屋子,我住在一个医院的临时工宿舍,干着清洁工的活儿,纯粹是为了逃避家境的窘迫和不幸。而阅读和诗歌还在,在工作之余,我一个劲读书,读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普鲁斯特、聂鲁达、黑塞等等,或者中国的于坚、海男、雷平阳、哥布……给自己增加内心能量。子空有一间屋子不算,他却嫌弃没有人光顾。我觉得他太奢侈,有房子就不错了,还考虑是否有人光顾。第二句就一下子深陷诗意,猝不及防,撩拨到我们的心脏,也跟着春意荡漾:“在漫长的冬夜,我的心/只能温暖一个角落。”,读一首诗,我们会不自觉地预设一个先入为主的识见,这首诗是否能打动你?是否能算一首好诗?好诗的标准何为?我固执的认为,好诗的标准是,在开篇的三两句中,跳出让你动心动容的句子。这首诗就做到了。因为我的心,能温暖屋子的一个角落,已经够伟大了。无独有偶,在20多年后的某一天,我读到著名诗人雷平阳的一篇诗学阐述文章,题为《四季可以让万物独立》,其间最棒的一句是:“我理解的诗歌在心脏处,亦在几道门边。”这是曲径通幽,心有灵犀的暗合,也是一种诗学理念上的互文关系。雷平阳具体指陈的是,“南糯山中的哈尼族人,根据人体结构进行布局,建造了自己居住的村寨。在他们村寨的平面图上,右手所在的地方是村寨的正门,供活人出入;左手所在的地方是死门,供死者远去;左脚所在之处为早夭者设有一道小门;右脚所在之处则是牲畜专用之门;头颅所在之处乃通往天空的门;心脏所在之处乃是村寨的中心,人们在那儿祭拜众神。”(见《星星•诗歌理论》2021年第8期)
由此可以想见,一个少数民族土著,他们在建构自己繁衍生息的村落的时候,都能够动用神示的智慧来布局谋篇,这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也是让人产生深厚仪式感的地方。而作为一首诗的写作者,自然也是大地上最高明的设计师和创造者,两者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南糯山上的这群哈尼人,还是作为诗人的子空,他们都是以“在场者”“见证者”的身份出现。当然,我说出子空“有一颗心”,其意义在于,它是温暖的,温情的,温软的,温良的,所有带上“温”字意象的词汇都和它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但他还是温温弱弱地告诉你,我的这颗心“只能温暖一个角落”,够吝啬吧,够抠门吧,正是这样的一个小角度,拿捏得十分微妙。因为,他要开始出场了,一只鸟或一个人,这是什么样的一只鸟呢?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女人呢?随着读诗的深入,这个“我”旋即隐身,你可以置身其中,对号入座。所以我常常想,一个优秀的诗人,绝对是个调情高手。


                                  2

当年,诗人哥舒白在当地大学读书的时候,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中文专业的学习,对其仅仅小菜一碟,他还承揽了学校的书山文学社,亲自当社长。不管怎么说,那个名为“书山”的文学社,成立是颇有些年头了,出了几个像样的作家诗人。他们毕业后都回到了大理、玉溪、临沧等云南各地,有滋有味地工作和写作。哥舒白曾邀请过子空,到学校为社员们做过文学讲座。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时我就坐在下面,艳羡地张着嘴巴听课。
多年后,我和子空、哥舒白等几位朋友一起小聚。席间谈起这首诗,他说他当年能把诗背下来。他一时兴起,真的给大家真经八百地背诵了,让大家目瞪口呆。这不是一个神话,奇迹确实发生过。一桌子的人,一点不吝啬掌声,气氛空前好,当然喝酒更是到了一个高潮。
这里我只是说明,对这首诗,他人阅读的投入度和受众面是宽泛的,阅读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写作是如此幸福的事,我常常怀念那样的时光。

      
                                  3

现在想想,我把话说大了,开始惶恐起来。因为我的话题关键词是“时间”、“文本”、“重量”,尤其是时间,这是谁不敢随便招惹的命题,你非圣贤之人,何出此言?但事已至此,我们回不去了,对话还将继续。
还是回到文本中去,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比如子空的这首诗,它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共情点,他遵循了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有感而发的写作传统。他在写作时如此,我们在阅读时亦如此。无论古人今人,只要有一颗活泛的心,他的诗意就在,然后才能派生出悲悯、悲情、悲戚、悲凉……等等情愫,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副业,让我们不劳而获,欢乐开怀,手舞足蹈。请看,子空是如何为读者煽情的,真不愧是高手,出奇制胜,他说:“这时候有鸟破窗而入/我把它视为女人/她需要温暖。”这是一个破天荒的大好事,一个孤独至极的人,一个生命力如此旺盛的人,怎么能不渴望奇迹发生呢?注意,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他为我们设置了两个道场,一个是屋子,一个是床。你看他立马把一只鸟置换成一个女人,如果没有这个湿漉漉水灵灵的细节的话,这首诗就没有生还的余地,绝对是活不长的。有了“屋子”和“床”这两个道场,我们就顺理成章地回到人间烟火里,感受爱恨,体悟冷暖,触摸生死,而这首诗里,他把生死抛得很远,这不是他的旨趣所在。他现在最需要的是,继续很有耐心很有情趣地撩拨人们:“像我一样/她孤独/我让她经过我的双腿/走遍我的房间。”他继续使用他的催情大法,他说这只鸟或这个女人,她需要温暖,亦很孤独,最让人惊心动魄的一幕是“我让她经过我的双腿”,然后才能走遍我的房间。他的双腿,是一个通道、桥梁、介入,或者是此地无银,名正言顺之类的意思。总之,这一句是神来之笔,埋在这些句子中正是时候,刚刚好。到了这个点上,一定得把诗一气呵成地(写)读完,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
在我每次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想起一位美国当代诗人杰克•吉尔伯特的诗《在翁布里亚》,我只能采用比较和互文阅读的方式了。

在翁布里亚

从前有一次我坐在咖啡馆外面
看着翁布里亚的黄昏,一个女孩
走出面包房,拿着她妈妈要的面包。
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已经有些茫然无措
十三岁了,那个夏天就要成为女人,
而此刻她还得经过那个美国人身旁。
不管怎么说她很得体。走过去然后绕过街角
风致楚楚,没有在意我。几乎那么完美。
最后一瞬她却忍不住向刚发育的胸部
投下一眼。我常常回想起
她那低头一掠,当人们谈论
这个或那个惊艳的美人
(周琰译)

在这里,读者不要误会,我并非指吉尔伯特也是个写作鸟语诗的人。我要说的是,在东西方两个诗人的文本中,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你看,这个美国诗人,同样深藏着一句让我们过目不忘的一句:“最后一瞬她却忍不住向刚发育的胸部/投下一眼。”而吉尔伯特这首小诗,开篇你甚至无法忍受他那种平淡无奇的语调和态势,不就是写一个小女孩为她妈妈买一个面包,三绕两绕转过街角,回家去,忍不住看了一下自己的尚未发育完全的胸部,刚好被一个叫吉尔伯特的老男人看在眼里。这是最要命的细节啊,诗都快写死的时候,他动用了一个妙笔生花的杀手锏,救活了这首诗。如果我推测没错的话,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年逾七旬,已经步入老境之年了。他写的其实是年轻时候的一个经历,在一个叫翁布里亚的小地方,他闲坐着,无所事事,就看见了这惊艳的一瞬。
杰克•吉尔伯特(Jack Gilbert, 1925-2012),美国当代诗人,著有《大火》、《拒绝天堂》、《独一无二的舞蹈》等五部诗集。曾获耶鲁青年诗人奖、全国书评界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等多种诗歌奖项。1925年生于匹兹堡,幼年丧父,挣钱养家,高中辍学,开始谋生;阴差阳错上了匹兹堡大学,开始写诗。毕业后远走巴黎,开始浪迹天涯。曾在世界各地漫游和隐居,曾经历多次爱情,又曾在多所大学任教。2012年3月《诗全集》出版。   2012年11月13日在加州伯克利过世。  在美国诗歌界,杰克•吉尔伯特被认为是一位“非传统的、严肃的、具有独创性的诗人“,“罕见地将智力、技艺、明晰和情感融为一体”。
不是我一个人对吉尔伯特情有独钟,看看世界各地的评论家对他的相关评述——你就会对这些孤独而优秀的诗人心生敬慕。
杰克•吉尔伯特的诗终于能够抵达中国读者的心灵,让我非常感谢。他的诗既是美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们超越了地理的界限,也超越了时间的界限。—— 亨利•莱曼
杰克•吉尔伯特的诗已经译为中文,让我欣喜,首先,是因为他的作品五十多年来一直给予我灵感,其次,是因为他自己一直从中国古诗的译本中获得灵感。—— 琳达•格雷格
杰克•吉尔伯特的诗歌同时具有高度的典雅和充满激情的谦卑。在他诗歌的核心,是一直强化的在场感,或生活自身的意识,以及对我们的生活的警醒。——沃利•斯威斯特
我们不能用通常的眼光看待杰克•吉尔伯特。他从小受苦,但成年后对世事漫不经心;他凭处女诗集一举成名,但他避名声如瘟疫,一离诗坛就是十年二十年;他一生中有过许多亲密的女人,但大多时间是孤独一人生活;他在匹兹堡出生长大,但长期在希腊等地漫游,在旧金山等地隐居。更有甚者,刚过完八十岁生日他就宣布:“我还不想过平静的生活。”——柳向阳 
这是中外评论者对吉尔伯特诗歌的评价,更大程度上,表达了对他诗歌气质的钟情与褒奖。
或者可以说,文本与文本之间,都可以用时间这把称,称出重量。

                            4

阅读何为?阅读在时间系统内部占有怎样的地位?这是我一直关心的问题。
回过头去看看,在90年代初期,诗歌依然有着它自身的热度,而子空在思茅的横空出世,造成不小的文学震动。他那时清瘦、高拔、酷冷,披一肩长发,人群中一站,不需言声,目睹者自能认出是个诗人。隔三差五的,有大中专学校请他去布道文学,依旧是这副行头。如此一来,阅读这首《一只鸟或一个人的一夜》的纵横面就形成了多维。那时候,谈诗歌,听讲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时尚。而我们是他最忠实的倾听者,因为我们开始身体力行地在写作。更多时候是以“地下身份”进行的,不敢轻易拿出来示人。常有学生问我,你知道子空老师吗?我说知道,我还有他的诗集呢。言毕,一脸的自满自足,让学生们羡慕呆了。笼统地说吧,在这个极边之地的小地方,我和哥舒白、李冬春、苏然、赵德文、杨红旗等等一波人,都应该是他忠实的粉丝。那时我们对诗歌,还处在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年龄。在诗歌阅读的方向上,我们似乎找到指南针了,他的这首诗便是诗经、图谱、蓝本、秘笈。反正他是外来的文学闯入者,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丽江永胜那个地方,因为他的一首诗,我们记住了。他就这样携诗而入,诗意安居,生儿育女。他有这些,我羡慕,也巴望着有这一天。
我说的羡慕,有一个记忆深刻的细节。
有一个中午或晚间,我们拜访过他家一次。他抱着他女儿,依然是长发飘飘,鹤立鸡群,诗的气息弥漫在屋子空间,我们没有更多言语。我暗想,一个诗人,还能如此优雅地抱孩子,是多么温馨的事。好像我们也没有更热烈地谈论诗歌,事实上也还到那个份上。那样的一种拜访,就是蹭饭吃罢。带我去的应该是李冬春,如今记不太清了。后来,我们这些文学小伙子各奔东西了,杨红旗、哥舒白他们毕业的毕业,工作的工作,生活按部就班地进行。苏然、李冬春等去了更偏远的佤山西盟,而我继续留守思茅,继续为诗歌打工。
后来,我在思茅的一所民办职业学校里上课,当班主任。那时候纯粹为了活着,渴盼有一个好的活法。那时候,顾不得别的,诗继续写,但没有方向,有一搭没一搭,最终写了一篇小文,题目叫《怀念一只小小鸟》。这样,我的经历到文本的呈现,无形中与子空的诗意重合。这篇文字写得极快,冥冥中自有他诗歌鸟类书写的情结使然。我继续用互文方式来佐证吧——

这个家伙还在不停地飞,她似乎在试飞,或者是瞎折腾。她还只能飞出两米远的距离,在一米之内还飞得撑撑展展,进入第二米,她就乱了方寸。也许是心有灵犀吧,她又从沙发上飞到我的书桌上,她对我视而不见。这回我真切地看清了,她黄绿色的羽毛在灯光下闪烁着金灿灿的光泽,显出分外的美丽、空灵。我看着眼前这只小小鸟,惊诧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灵感与智慧。在这伟大与渺小、沉静与动荡之间的较量中,一个小小的生灵显现出多么巨大的吸引力,多么强悍的震慑力,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是可爱的,都美得那么妙不可言。我心中突然跳出一句话:小鸟依人,心生欢喜!我也一下子明白了这八个字的内涵。这小家伙羽绒光滑,所有的雨点都可以从她身上滑下去,但她双翅下凌乱的几根羽毛又告诉我,就在几个小时前,风雨怎样在她身上肆无忌惮地展开攻击。她在我的书页上朝前走了几步,正踩在我写她的诗歌文字上;我书桌上码着一排排的书,她似乎对书籍没有多大兴趣,眯着小眼,又似乎疲累伤神的模样。其实我也挺累,我一面上课、写作,一面要到外面的世界去兼职挣钱……这些杂七杂八的事,小家伙是不会知晓的,我们这人世间凡俗的活法。
……
认认真真读过子空《一只鸟或一个人的一夜》的人,也许会产生疑问,你真有这样美妙的邂逅么?不是就从子空诗里内化而杜撰出的故事吧?诚实地说,这篇小文确实与子空这首诗有着天壤的相似、相近、相融,不同的是,他用了十几行诗,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呈现了人间大美——大地、自然、生态、生命。美是一种教育,一种神示的呵护,永世不忘的记忆与经验。美的事物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有力量,之所以温暖,全都囊括在世间万物中。在我那篇文字中,我只说这小小鸟“惊诧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灵感与智慧。”这和诗歌写作的灵光闪现如出一辙,曲径通幽——

夜深了,我也疲倦地睡下。为了这小家伙的安全,我把水筒盖上,我把门和窗轻轻掩上。我知道这小家伙要陪我度过一个不宁静的一夜。我有一位诗人朋友写过一首诗,题为《一只鸟或一个人的一夜》,大致的情形也如此吧。

必须说明的是,那一夜我确实没有睡好,莫名地失眠了。第二天,我继续上课,并给学生讲了这个美妙的奇遇。因为我知道,子空的诗又在我的记忆中复活了。阅读给人带来的影响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地跟定你,甚至要跟你一辈子——

 第二日,我被她一声接一声的叫声唤醒。我睁开眼,有一丝晨光斜溢进窗内,这小东西先感觉到了。她一声紧一声地啼叫着,她已经离开枝头的巢穴一整夜了,她应该想妈妈了。我匆匆起床,坐到我的书桌前,这是习以为常的事体。我女友也来得早,她就在这小家伙揪心的啼叫声中走进我温馨小屋。我说你看我们又多了一个小客人。我女友欢快地把她捧在小手掌上,端详了半天,又用嵌着小酒窝的脸蛋亲了亲它毛绒绒的身体,小家伙既不挣扎也不反抗。没想到我女友双手往窗外一送,把她放飞了,她是带着揪心的啼叫离开我的小屋的。我看看窗外,天空已展览出一片晴朗的痕迹了。 
  每当我看到天空有鸟影飞过,或者我房前屋后有鸟声清脆地掠过时,我就格外地怀念起那只曾在我小屋里留宿过一夜的小小鸟。 
  
那时,我正20岁上,恋爱了,那是一件美妙的事,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境遇,我几乎每天都沉浸在这种人间之美中,不能自拔。除了上好课外,我都用诗歌练习恋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好鸟。
多少年后,我一直都记着那个女孩,因为她放飞了我的那只小小鸟。
这个恋爱谈得绵长而艰难,持续了六年,最终以分手告终。

                                   4

没完没了的失业,没完没了的求职就业中,我一直没有放弃对文本的阅读。后来,我以文学的名义被聘为当地一所大学的驻校诗人,一任就是六年。
除了专心写作之外,我还有一个更新鲜的事情,给学生们上写作课。我的选修课开的就是《中国当代诗歌选读》,教材是自己选编的。那时我与学校一美女博士合作,正写作诗歌读本这部讲义。在课堂上,讲子空诗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我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和阅览室,查资料,找灵感,说临时抱佛脚也行。从那时起,也真正意义上,开始对子空诗歌做文本细读。
我曾在一篇名为《梯田,一个综合的文本或事物》一文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文本’是一个相当时髦的词汇,也是个具有相当概括力的词汇。按照哲学家得里达宣称的说法是‘文本之外一无所有’。可见这个词汇无边的包容性,也见出了这位雄心勃勃的哲学家的良苦用心。若要按他的说法,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称之为‘文本’,一个村庄,一所学校,一个民族,甚至是一片山地,一面梯田都可以称之为文本。他还进一步说明了文本的特性所在,是可以用来进行分析、研究、推理、演绎的一种工具。更为有趣的是,到了1969年,美国学者托德•尼尔逊提出了“超文本”这一概念。他同样是个野心勃勃的哲学家、命名者、智者与超人。他终其一生都在设想建立一个庞大的文本结构。世界是复杂的、多元的,也是千丝万缕的。所以他的设想最终难于实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启示:世界之间的各种事物间具有相互联系的丰富性和立体化的本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世界丰富性的一部分,而时间与空间上的一切关系都可以用‘数据库’来做支撑。这一点,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终于得到了证实。无论是原初的‘文本说’还是后来发展的‘超文本说’,我们是可以把‘哈尼梯田’当做一个文本来看待的,在它错综复杂的构架中,我们把‘树’作为参照物来分析,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那时我一边写作哈尼梯田的文化散文,一边上课,忙得不亦乐乎。
我的课上,记得我从《一只鸟或一个人一夜》中提炼了几个关键词:打开。审美。诗意生活。我感悟的“打开”,那是阅读诗人于坚的散文所得,具体是他的一篇名为《云南冬天的树林》,发在《人民文学》上。这篇文字让我一读再读,常读常新。我读现当代小说,没有过这样的情形,为何要如此反复读?它的魔力在哪里?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写作就是一个打开的过程!等我走上大学讲台的时候,我依然把子空的《一只鸟或一个人的一夜》打开了。我先给学生们认真阅读文本,对这个环节一点都不马虎,每个同学都得认真对待。然后我才开讲,从一个生日包装盒、一封恋爱信、一本杂志、一栋别墅……等等事物开始举例,我试图把“打开”过程尽量细致化,动作、时间、心情、呼吸、联想都让同学们动起来,因为我们都是这些事物的“局外人”、“窥视者”;其次,我让同学们“看见”美,既是肉眼的看见,亦是内心的看见。我让他们成为恋爱中的人,热恋、失恋或者单相思都行,在这样的情境中,再让他们来审美,如此训练之后,他们才真正看见了,诗的审美已经进入正轨。最后,所谓的“诗意生活”,就是让他们不断读诗、写诗。写与情感有关的诗,那是我布置的作业。

                                   
                                      5

2009年,是我难忘的一年,我记住了英语系一个女生,她选修了我的课。选修课考试,考的内容都是我曾讲过的诗人作品,其中就有雷平阳、郑小琼和子空。
夏天的毕业季,突然有个叫蓝姗姗的女同学给我电话,告知没有她的选修分,拿不到毕业证了。我反复查看了试卷,确实没有她的卷子。那些天,我也忙,正写着一本文化散文。电话却不断进来,一个劲响,打电话的自然是蓝姗姗。我还是耐心询问她,到底是咋回事?120个同学中就你没试卷呀。我清楚地记得,我曾告知过同学,上我的选修课,有事一定要请假,包括外出做家教,考试时更不得缺席。
事情总要有个了断,我还是停下手中的活儿,约见了蓝姗姗。我把试卷打印出一份,让她重考。那是个天气晴好的夏日,在我空荡荡的图书馆工作室里,她一个人安静地答题,像一只乖巧的小鸟。
考完后,我给她改卷。之后,我们又聊了一些与诗歌有关的话题。
最后,我带她到教务处,给教务处领导说明补考原由,把试卷存档。她顺利获得了选修分。那个夏天她欢快得像一只小鸟。
多年后,她也做了一名中学英语老师,她把《一只鸟或一个人的一夜》这首诗,翻译成英文,讲给她的学生们听。


                                    6

2021年末,子空在《西藏文学》发表了一组《鸟语诗》,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我看来,这是件好事,此处有掌声!
近两年来,子空突然转身,回到了诗坛。他的每一首诗都让我刮目相看,唏嘘不已。这么多年过去,他依然保持着健旺的写作原动力,这是子空才情的集中呈现。我的关注点并不在于他的作品文本如何吸引眼球,如何让人刮目。我始终看到的是,他的诗歌“审美”在大地上的落脚。众所周知,20世纪初,“美学”在中国落地,先驱者自然是王国维提出的“美术”之于人生的意义,其次,新文化运动初期,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之观点也与此相类似。到了1980年代,“美学救赎”在中国大地上生根,李泽厚《美的历程》是迈不开的一个审美高峰,这些都将与“美学热”、“诗歌热”相关。所以讨论诗歌的审美,自然离不开这些美学经典著作。
多年来,我对子空诗歌的阅读,也仅仅是粗浅的一家之言,一己之见。其实,每一首诗歌,在时间面前都有自己的体貌、肤色、高矮、声色、重量,而称出文本重量的,莫过于时间。从20多年前的《一只鸟或一个人的一夜》到《鸟语诗》,时间已经称出了它的重量。
我不妨引用一下著名诗人欧阳江河在《欧阳江河:现代诗是对可读性的挑战,没有懂与不懂的边界》一文里的观点:“鸟语你不会懂它的意思,但是你可以沉浸在这种美好和莫名的感动里。最美的,最神秘的东西就是它的发生,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苛求诗歌,而不去苛求鸟?”在欧阳江河看来,现代诗让人读不懂,那是理所当然的。作为“第一首鸟语诗的开创者”子空所写的诗歌文本,我是真诚而热情地对待之。就“诗意生活”的层面而言,他是云南边地最不可或缺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写作让人肃然起敬,都是以十年或二十年为时间节点,中间的跨度很大,文本的成色、质地、品相,都让人们重新认识他。这样的写作,当下又十分的稀缺了。
中国当下的诗人,都有自己的诗歌宣言或座右铭,别的我不再举例,而子空信奉的诗歌密宗是——这诗歌“还活着!”那就用他这首最有争议的诗歌文本做结语吧。现在,我把对话交给读者,好诗永远在路上!好诗永远潜藏着一种“美的暴力”倾向!

鸟语诗
(开头提示:翻译鸟语时尽量用方言土语)
1
玩笑,玩笑
上火上火上火
天要通了,天要通了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鸡脚,鸡脚鸡脚,鸡脚
谢谢姑姑,谢谢姑姑
不信不信,不信不信
福利,福利,福利
斗地主,斗地主,斗地主
又醉了又醉了又醉了
 
2
阿舅……阿舅
给我倒水,给我倒水
瞌睡,瞌睡,瞌睡
梦见哥哥,梦见哥哥
起啰,起啰起啰起啰
好配,好配好配,配,配
 
3
BB,BBB,BB,B
机油,机油,机油
有罪,有罪有罪
病了,病了,病了
闭嘴,闭嘴闭嘴
我的房子,我的房子
没得房子,没得房子
 
4
开会,开会
真真假假,真真假假
去不去?去不去
不去,不去不去
酒有酒有酒有
戒酒,戒酒,戒酒
 
5
比瞧比瞧,比瞧
别搅,别搅
四四方方,四四方方
背我背我,背我
 
6
节约,节约
饿了,饿了,
别怪我,别怪我,别怪我
觉悟觉悟,觉悟
四只脚,四只脚,四只脚
 
7
天不亮就叫,天不亮就叫
肚子疼,肚子疼
打开瞧瞧,打开瞧瞧
一家借一角,一家一角
不借不借
让你睡不着,让你睡不着
 
8
进来再说,进来再说
进来再说
我不是人,我不是人,真的真的
你追不追我,你追不着,哦
算了,算了算了
过好现在,过好现在
过好现在
 
9
菜,菜,菜,菜
肚皮肚皮肚皮肚皮
躲避,躲避,躲避,躲避
喂喂,喂,喂,喂喂
吉利吉利吉利吉利
家,家,家啊家啊家
(发表于《西藏文学》2021年第6期)
 
                                      2022年1月20日 初稿
                                      2022年2月9日再改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赞赏记录:

每日精选
诗人排行
诗歌排行
诗讯排行

诗讯热力榜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诗意北疆・相约东胜”诗歌作品征集启事
  3. 现场图速递|带你直击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拉诗人的动人瞬间
  4.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5.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6. 诗歌大擂台第34期“十佳诗歌”评选(B组)
  7.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8.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9.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10.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11. 完整榜单>>
  1. 玉溪元江:志愿服务队为乡村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添“诗意”
  2. 在这里,聆听文明的回响 | 2025国际青春诗会 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3. 2025国际青春诗会:他们从魔幻之地走来
  4. 积极应对AI挑战 守好建强文学阵地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常务理事会暨主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5. 青春诗声穿云间——《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侧记
  6. 2025国际青春诗会:谁家年少,意气自飞扬
  7. “新诗人”如何书写“新大众”
  8. 东莞诗人方舟诗集《草木有本心》入选2024年度生态文学推荐书目
  9. 2025国际青春诗会9月14日开启 77位诗人共话中国拉美友谊
  10. “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即将启幕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3.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8月2日《诗刊》社将组织20多位全国著名诗人走进乌兰察布!
  5. 北疆诗韵·乌兰察布:《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开幕
  6. 第四届自然诗会举办, “自然诗人奖”“生态诗学家奖” 揭晓 | 附颁奖词、获奖感言
  7.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8.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9. 当草原遇上诗歌!《诗刊》社第四届自然诗会在乌兰察布启幕
  10.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