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有什么用?”
近几年,中国作协会员、诗人远岸举办诗歌讲座时,经常有人向他抛出这个棘手的问题。“在诗歌的王国里,你就是自己的国王。才情诗意汇聚一方,成就了只有读诗、爱诗之人才能体会的绝美风景。”这是远岸的回答。
这样的绝美风景,远岸和他的诗友看了30年——截至2016年12月,他和大学同学一手创办的红帆诗社已经走过整整30个春秋,一届又一届“红帆人”用对诗歌的赤诚与坚守呵护了他们不老的诗心。
红帆诗社20周年纪念诗集
1986年12月 “红帆”启航
诗歌可以说是上世纪80年代,烙印在年轻人身上最鲜明的标签之一。
“当时文学热潮席卷全国,我和许多青年学生一样,白天在图书馆孜孜不倦地阅读,夜里还要在被窝里打着手电温习那些充满魅力的文字。”远岸还记得,在1983年进入海南师范学院(今海南师范大学)就读伊始,诗人北岛的一首《回答》为他开启了诗歌的大门。
作为朦胧诗的经典代表作,《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令远岸感触极深,“读完诗后我在图书馆内泪流满面,心想,为什么不能让诗歌的审美引领人们,让高尚成为高尚者的通行证呢?”
但他深知,要想做到这点,仅凭一人之力着实单薄,于是便开始萌生出了创办诗社的想法。
“远岸和我平时就常常在一起谈诗论道。创办诗社这件事情,我和他是一拍即合的。”第一届红帆诗社副社长王海回忆,很快,他们就以校学生会的名义在校内办起了诗歌征文大赛,从一、二等奖的获得者中挑选“种子选手”,以这样的方式拉起了诗社的“第一梯队”。
“当时,由诗人林施均、邝海星、云逢鹤牵头组建的海南诗社已经成立,所以我们把我们的诗社定位为海南诗社的‘大学生分社’。也因如此,我们对申请入社的学生把关极严,要么得在诗歌征文大赛中获奖,要么至少在校报、校刊或其他平台上发表过2篇诗歌或文章。”王海告诉记者,彼时的海南,大学生要创办诗社可是一件新鲜事,“故除获奖者外,包括海大、海师在内报名参社的学生就有五六十人。”
1986年12月1日,窗外寒风呼啸,教室里的16位青年学生却热情似火、格外兴奋,因为就在那晚,红帆大学生诗社宣告成立。作为创办人,远岸难掩内心激动:“这意味着,大海之南的高校学生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阵地。我们以北岛诗歌《红帆船》中的‘红帆’为名,就是要让诗社迎风破浪,扬平凡之帆驶向不平凡的远方。”
红帆诗社部分社员合影
因为诗 在月下结拜
“然而你将永远不会凯旋/回头本来就不属于你/桅杆上的谶语/星辰般亲切而明朗/在夜色中召唤你/无岸的远航”……这是远岸作品《无岸的远航》里的诗句,表明了他对诗歌坚守的可贵情怀。在浮躁的时代氛围里保持一份诗歌的虔诚实属不易,远岸及其诗友用行动践行了这份信仰。
红帆诗社成立后,远岸和王海等人的脚步就未曾停歇——对外,他们主动联系省文联、省作协和海南诗社参加诗歌创作和分享活动;对内,他们组织诗歌征文大赛和沙龙活动,串联各中学和高校文学社的青年诗人到校内举办讲座;向《海南日报》《天涯》《诗歌月刊》《诗刊》和《人民文学》等刊物积极投稿,不断践行着让诗社“立足海南、冲出海岛”的初衷。
在红帆远航之旅中,诗人艾子(郑小霞)颇受瞩目,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这个当年扎着两只羊角辫略显羞涩的海南诗人,从成名作《寻找性别的女人》起航,迄今活跃于诗坛。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远岸等一批创社人员先后毕业离校,对于第六届社长潘乙宁而言,接过这截帆绳意味着要延续这段历久弥新的红帆情。这也许就是诗歌的力量吧!他和诗社的莫晓鸣、杨若虹、吴开贤、林尤超等5人相识相知,在月下结拜为兄弟姐妹并经常跑到老社员黄承利的宿舍中,就着香醇米酒打边炉、聊诗歌、谈梦想,“如今回想起那段时光仍觉十分温暖。”
林尤超也怀念着上个世纪90年代初校园里的文学氛围。打小就喜爱文学创作的他,1991年入校后便加入了红帆诗社和南海潮文学社,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大家都在争着比谁写得更好、谁发表作品更多,时不时还能邀请到韩少功、李少君、冯麟煌、陈剑辉、远岸等知名诗人、作家来校讲座和指导,干劲可足了!”为了把大家的作品传播开去,他还做了一件令人颇为叹服的事情——“撺掇”一群诗友把饭票省下来换成现金,凑钱出版属于海南大学生的文学刊物。
“参加文学社,还能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是值得骄傲的事,但‘骄傲’可不管饱。”看到“兄弟”总是为了印刷刊物而挨饿,家住海口的杨若虹每到周末就回家吃饭,把饭票省出来“接济”他们。她说,那段日子虽过得苦,大家却都觉得无比幸福。
诗人林尤超1990年的手稿
30年 诗成了他们的心灵寄托
凭着这份纯粹的诗心,在快餐文化开始影响人们生活的今天,还有这样一叶红帆带着初心和傲骨,在水泥森林中坚定地破浪前行。
红帆诗社即将举办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的消息传来,人们又一次想起年少时流连梦中的片片诗影。著名诗人洛夫特地寄来了自己题写的墨宝、红帆诗社30周年诗选集书名《夜海帆影》,并说:“红帆抱着风,抱着涛声,正朝向刻着我们名字的大海航行。”而北岛不仅为此题写了“红帆船”,更抄下自己的诗歌《红帆船》赠予“红帆人”。此外,王蒙、舒婷、韩少功、李少君和孔见等省内外几十位著名作家、诗人也对此表达了衷心的祝愿。
在潘乙宁眼中,红帆诗社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旺盛,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红帆人”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说远岸学长,仅我在社期间,他就多次牵头资助诗社出诗报、搞活动,形成了老社员提携新社员优良传统,大大增强了红帆诗社的凝聚力。”
远岸也说,每年社庆,坚持举办诗歌沙龙、诗歌讲座、诗歌朗诵会,红帆同时保持与国内乃至世界的诗人们往来,洛夫、北岛、舒婷等著名诗人都是红帆远航的一盏盏明灯,是红帆远航的动力。社庆当日,红帆诗社的历届骨干们都会尽量从外地赶回来,给诗社的后辈们辅导诗歌创作、分享经验体会,“我们注意到,近十年来,虽然校园内很多学生对诗歌仍抱有热情,但诗歌创作的质量有所下滑,诗社的声音也逐渐微弱。甚至有学生会直白地问我,诗歌有什么用?”远岸觉得苦涩,但他仍劝学生,“诗歌的力量将伴随你们一生,这种力量只有真正热爱诗歌的人才能体会。”
对于已经走入社会多年,各自有了工作和家庭的“红帆人”而言,诗歌早已成为了他们的心灵寄托。“有人说,诗人到中年后受琐事所困,很难创作出有激情的诗歌。”刚当选省作协副主席的红帆诗人、省青年作协主席艾子(郑小霞)对此并不认可,在她看来,中年人阅历更为丰富,也能更好地驾驭诗歌,而不再是“激情有余,深度不足”。
红帆诗社又何尝不是如此?30年的精心酿造,散发的是更为馥郁的酒香。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