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西乐本是距离很远的两件事,并联一说的缘由,是听到不少人将聆听西方古典音乐视为畏途。由此我想到了也是浩如烟海的全唐诗,览读全部几不可成。但其精华却只是那个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唐诗三百首”。西方古典音乐,其实也是如此。爱乐者不妨拿出熟读“唐诗三百首”那点童子功般的劲头,以更简便有效的方式步入西方古典音乐的门槛。
渐入西方古典音乐名作之林,起步之先,要提炼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那里有一条“长河”,有五个“码头”,有若干“耕者”,还有一些“硕果”。
自16世纪盛行欧陆的文艺复兴始,五百余年的音乐进程,正是一条闪耀着西方古典音乐光彩的“音乐长河”。漫漫“长河”,只有五座标志性“码头”:巴洛克时代音乐的辉煌建筑、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身影、19世纪浪漫主义的音乐霓虹、民族乐派生生不息的潮流,以及印象乐派、现代音乐的冲击波。这是西方古典音乐肢体上最主要的骨架,是认知西方古典音乐最主要最清晰的,也是最丰富最简单的思路。
形象地说,每个“码头”皆站立一批最重要的音乐“耕者”,他们是每个历史阶段和每一音乐流派的扛鼎之人。比如,在维也纳古典乐派地界,就巍立三大音乐“巨人”:“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世界的永恒阳光”莫扎特和“音乐英雄”贝多芬。这些耕耘音乐天地的大师,身后垒起了他们终生铸就的艺术杰作。这就是西方音乐五百年有数的音乐“硕果”:音乐名作。
与以文字为表现手段的诗歌不同,音乐之声需要聆听,如此才可感受和体味音乐的美丽。西方古典音乐与我们有着时空距离和文化差异,往往会有听不懂或听不下去的时候。这就需要在聆听之前或初聆之后,把名作的背景信息,以及导引性的解析进行研读。聆听,解读,再聆听——如此往复,达到音乐上的“熟读”状态;往复如此,方能步步走进名作之林,感悟音乐世界的美妙。
事实上,每位音乐大师的每部作品未必都要聆听。海顿创作了104部交响曲,精选去听也就十余部而已。西方古典音乐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富矿”,确是“浩如烟海”。你可以将海顿的交响曲听尽,但对于爱乐者,重要的是先领略古典音乐的美丽与魅力,以此启动兴趣,激发动力,自觉跨入音乐门槛。入门之后,可以再去“熟读”,也可以进而广览;那时,一个更广阔的音乐视野将在其面前拓展开来。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