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为进一步推动“闽派诗歌”繁荣发展,宣传推广海洋文化,助力“海上福建”建设,以诗歌艺术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由福建省文联、省作协、宁德市文联联合主办,福建省文学院、宁德市作协承办的叶玉琳海洋诗集《入海的长笛》出版座谈会在福州举行。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福建省文联主席陆开锦出席并讲话。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副主编霍俊明发来贺信和书面讲话。座谈会由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省作协副主席林秀美主持。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省作协顾问孙绍振,福建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钟红英,宁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其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福建省作协顾问、“闽东诗群”代表诗人汤养宗,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陈培浩,福建省文学院院长、海峡文艺评论杂志社社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曾念长,《福建文学》常务副主编、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石华鹏,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伍明春,宁德市党史方志室副主任、宁德市文联副主席何钊等领导、专家、诗人,以及媒体朋友、省影协、省文联相关同志和朗诵演员等。
近年来,叶玉琳在《人民文学》《诗刊》《十月》《草堂》《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福建文学》等报刊发表了大量海洋诗歌作品,被誉为“大海的女儿”,其《入海的长笛》即是近年海洋诗歌创作成果的一个集中体现,其海洋书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探索,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诗歌回响。该作品入选了2023 年度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和2025年度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陆开锦·致辞
叶玉琳新诗集《入海的长笛》出版,既是她个人创作的又一成就,也是闽派诗歌、闽派文艺的又一重要成果。他说,在闽派诗歌当中,闽东诗群又以鲜明的海洋特色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叶玉琳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入海的长笛》恰如海岸线上一支悠扬的长笛:既吹奏出海浪的奔涌与渔民的沧桑,也流淌着对生命、自然与时代的深邃思考。诗集中,闽东渔村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海洋与人类的关系被重新诠释,字里行间更透着对现代人精神境遇的关切。这种从地域性抵达普遍性的写作,堪称福建海洋文化的诗意范本。他强调,诗歌作为文艺的重要载体,在这个新的时代面前,理应与时代同频共振,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使命。
黄其辉·致辞
叶玉琳是“闽东诗群”代表性诗人,长期以来始终笔耕不辍、佳作频出,尤其新作《入海的长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向海图强、人海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人民性兼具,不仅是叶玉琳个人取得的又一文学成就,也是弘扬“闽东之光”的又一实践成果。他说,当前,宁德全市上下正聚焦“牢记嘱托 谱写篇章”主题主线,深入开展“七大行动”,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奋勇争先、再上台阶,更加需要用文艺的形式来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汇聚谱写“宁德篇章”的磅礴力量。他诚邀省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朋友们,多到宁德采风创作,从摆脱贫困的宁德故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宁德探索,“抱好‘金娃娃’、发展大产业”的宁德实践,“老少边岛贫”向全省新增长极的宁德蜕变中,汲取创作灵感,在闽东大地上创作更多精品力作,帮助宣传推介宁德、传播“闽东之光”,助力宁德文化强市建设。
鲍 坚
《入海的长笛》这部作品里,叶玉琳以海洋为母题,在诗行间构筑起瑰丽的蓝色宫殿。她的海洋诗歌,既是对故乡海疆的深情凝视,对闽东渔民乡亲的真挚描摹,也有对生命本质的哲学叩问。叶玉琳的海洋情感是十分丰富的,有女儿般的依恋,有初恋之心般的悸动,有内心的成长,有别人的和自己的乡愁,还有祖辈父辈以及自己的生命之歌。当诗人写下“我是大海的女儿”,海洋已升华为文化基因的载体——它既孕育了闽东人民向海而生的勇气,也承载着对现代化生活的诗意反思。除了情感,叶玉琳眼中的海洋世界是绚丽多彩的,她擅长以色彩勾勒出海洋的多重性格。同时,也对海进行了情感维度的纵深开掘。他指出,叶玉琳海洋诗歌不仅是一个海边女儿对大海母亲的依恋,更是一个灵魂在海洋的怀抱中,完成了对生命、历史与文化的终极叩问。
李少君
叶玉琳是新时代海洋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诗歌世界和美学追求。她宣称:"必有人重写大海",这既是致敬诗歌传统,也是对个人创造的自信。每一位真正的诗人都应该以自己的方式"重写"生活和永恒的主题,而叶玉琳选择的方式是通过微观的、个人的视角来接近那些看似宏大得无法把握的存在。宇宙的奥秘和永恒的光芒可能来自一枚小小的贝壳。"未完成的蓝"永远敞开,邀请每个人成为"重写大海"的那个人,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属于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微型宇宙,在有限中通向无限,在短暂中获得永恒,这或许就是叶玉琳的诗意来源以及魅力。
陈 涛
叶玉琳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大海是她诗歌中的核心意象,她以大海为切入口,为方法展示着自己的诗学思考,多年的写作让她无愧“大海诗人”的称谓。《入海的长笛》不仅书写了大海的壮阔与柔美,深邃与隐秘,同时呈现出与海有关的人与物。在这部诗集中,诗人不仅描绘了真实的大海,也写下了生活中的海。首先,在诗人笔下,大海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她写下了大海的美。其次,《入海的长笛》中,作者对大海并非宏大叙事,而是具体而微的细腻表达,这些都来自诗人对海边生活的真切体验。她是深情的,这份情感诚挚又澄澈,同时节制而不滥情、煽情,在一份隐忍中积蓄并迸发出充满力量的声音。即便她对大海表达不满与抱怨,也带着体恤与理解。再次,诗歌有思辨的哲思、有生活的厚度、有人生的韧性,作品充满了厚重感。
霍俊明
《入海的长笛》凸显了一个诗人的在地性特征。尤为可贵的是叶玉琳对以海洋为中心的在地性写作保持着高度的自觉以及审慎。大海成为叶玉琳探寻自我、故乡、他者以及整个世界的入口,更确切地说她通过大海建立了自己的诗歌标识和领地。从声音和调性来看,叶玉琳是平静、深情、激越、滚烫、内敛、勘问所汇聚成的复合调性,正如她站在海岬上所吹响的长笛。从诗歌的质地来看,叶玉琳的这些海洋诗近乎是透明的蓝色调,而这一色调来自诗人独特的语言特质以及相应的感受方式、观看方式、表达方式。大海与叶玉琳之间建立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词与物”的关系,更不是架空的抽象之物与地方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现场、生存境遇与命运根底。叶玉琳把大海视为一个万能的精神装置和情感、智性不断生长的场域,大海是自我、自然、历史、文化以及心理结构的终极对应物。海洋像是巨大的镜像或磁场,叶玉琳能够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以及认知全部投入其中并予以重新的淘洗、融合、淬炼、提取。
孙绍振
叶玉琳是从一位乡村民办小学教师成长为福建诗坛走向成熟的诗人。她没有追随后现代的时髦,也不同于前辈舒婷,而是贴近大海,这一精神的故土,千万个深渊,千万种华美是她心灵的基因。在《入海的长笛》中,少年时期单纯的浪漫激情升华为情智交融。从平常中看出奇崛,从现实中看到魔幻。面对艰难不肯认输,又淡定从容,时时有格言式的亮点,甚至哲理性的警策,如“谁能躲过那逆向的水流/谁就能卸下内心的湍急”;又如,“仰望难免孤独/却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心灵的辩证转化使得她变得深沉,但没有走向抽象,功力就在文采有节制而不着痕迹,形成一套叶玉琳式的话语。当然,她不完全沉溺于孤独地享受自得和自如,她是大海的女儿,大海的澄明和灰暗,富饶和贫穷养育她。海边新时代现代化从贫穷荒凉到繁荣昌盛,也成为她心灵传记的一部分,在《年轻的港口》中,唱出了柔漫的颂歌。近年,她转向古典诗词吸取营养,以古风歌行的风格写出了系列颇带豪情的诗作,如《骑鲸东海的人》等,这是非常可喜的,也许这是她走向更高艺术殿堂的开始,作为读者,我对她有了更高的期待。
汤养宗
读《入海的长笛》感到亲切:一是写海,二是写的是我家乡的海。他说,叶玉琳是第一个集中写海的女诗人。在她写海的诗歌中,读到了一个诗人与自己家乡地域关系及精神联系。她依然保留着描写乡村的温情和写到海留在自己内心的记忆。这种带着巨大跨度的转换对象,依然让我们感到拥有对土地的温情那样,拥有大海的乡恋。这应该算是一种成功的对接,是女性诗人写自己与大海关系的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一种写作挑战。他说,《入海的长笛》以大量丰富的海洋意象,同时运用这些本来传统的意象组合加以叠加,使诗歌意象有了创新,让诗歌语言充满了张力和冲击力。特别是她富有个性的带有浪漫色彩的抒情,总是以女性的视角,抒发了海岸、海水、渔民留在女性阴柔感觉的文字里,也使带有粗犷、粗线条的海,在这里有了壮美与柔美相对应的色彩落差,给人新鲜的阅读效果。同时,也留下了带有大量闽东特色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符号,大大丰富了闽东文化景观的独特性与符号色彩。
陈培浩
《入海的长笛》既表现了闽东海边的风俗和胜景,展示了当代渔民向海而生的坚韧品性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灌注着诗人对海的精神沉思和热烈礼赞。《入海的长笛》诗艺精湛,在内涵和艺术上对中国当代海洋诗歌的创新性表达作出有力探索。叶玉琳写出的是现实的大海、审美的大海、哲思的大海,更是有情的大海。诗集勾勒了一幅生动的海边生命群像,一群世世代代风里来浪里去的闽东渔民,在新时代追求着一种既古老,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美好生活。《入海的长笛》的海洋书写常能入乎其内,又能超乎其外,内蕴着一种更高的视点和超越性视野,并由此产生了某种庄严感和辽阔感。叶玉琳的诗歌思维,难得处在能虚实结合,出实入虚。实处是生活,虚处则是更高的思悟。诗人笔下的海,是现实的、美学的,也是生命的、哲学的。叶玉琳将对故乡大海浪漫主义式的深情赞歌与更加冷凝、超越的现代主义技艺汇入新时代闽东海边现实生活中,使《入海的长笛》成为中国当代海洋诗歌的独特探索。
伍明春
《入海的长笛》聚焦海洋想象,一方面呈现了其个人诗歌写作的变化与超越,另一方面多向度展开海洋诗歌的艺术表达路径,为当下的现代汉诗写作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和分析的优秀样本。伍明春指出,蔡其矫、舒婷、汤养宗、吕德安等在内的诸多福建当代诗人,都为读者贡献了大量优秀的海洋诗歌文本。叶玉琳无疑也是海洋诗歌写作的一位佼佼者。就叶玉琳的这部诗集而言,其对于现代汉诗海洋想象的艺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成体系、多面向地对海洋主题展开书写,为读者提供了大量虽各自独立却又具有内在关联的海洋诗歌文本;二是通过别具匠心的意象经营,赋予海洋诗歌新的美学意蕴,丰富了现代汉诗海洋想象的话语谱系。叶玉琳的这部带有浓郁的海洋气息的诗集,不仅构成作者个人诗歌写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福建当代诗歌乃至当前现代汉诗写作的一个不容小觑的收获。
曾念长
叶玉琳的海洋诗,有将海洋景观对象化的抒情,还有关于出海者的日常叙事。后者在其他诗人创作的海洋诗中就比较少见。从理论上讲,出海者无日常,每一次出海都是对稳定的日常生活的别离,和对不稳定的冒险生活的开启。所以西方海洋文学主要还是成全几种特殊叙事类型:战争史诗、历险小说和个人英雄主义叙事。在抒情诗中建立关于出海者的日常叙事,反而是有难度的。但是叶玉琳的海洋诗,以家园守望者的视角转述出海者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日常叙事可能性。比如在《寄大海》,诗人借祖母的视角讲述祖父的出海生活。祖母就是一个家园守望者,等待着出海者回归日常生活。但是祖父被风浪卷走,祖母的日常生活也遭到摧毁性打击。从此,祖母也不得不出海讨生存,以维持残缺不全的日常生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守望者视角,出海的灾难性事故被纳入日常生活叙事框架之中。这是叶玉琳对海洋诗创作的一种有效拓展。
石华鹏
叶玉琳在诗集《入海的长笛》里,用词语和句子搭建起一座个人的诗歌海洋王国——东冲半岛,并赋予这座诗歌海洋王国以情感、见识和精神的力量,以及接通它与这个浩大世界的秘密联系,让我们在广阔的文学地理中看到了诗歌的作为,以及诗歌在建构文学地理方面的丰富性和开放性。石华鹏指出,叶玉琳调动着她所有与海相关的经验、情感、见识,试图去阐释她与大海以及与这个世界的种种关系。她以身体经验替代抽象思辨,回到事物本身,回到现场的细节中,她借用感觉的多棱镜,而非现实主义的平面镜,映照出现实和情感的多维度来。叶玉琳用词语建构起一个大海的王国,那种独特的个体经验和人们对大海普遍性的想象有机地连接起来,大海王国的诗歌宫殿拥有了单体的美和抽象的美,词语的能指和所指在诗人笔下有了最大的延展,这部为大海而作的诗集《大海的长笛》因而有了强大的阅读张力和情感厚度。
刘伟雄
宁德市文联副主席、诗人
《入海的长笛》表达对故土之恋、对亲朋之爱、对家国之诚,是叶玉琳背负着爱从故乡大海的一次再出发。他说,从叶玉琳早期诗集《大地的女儿》《永远的花篮》《那些美好的事物》中,看到了一个乡村少女“少年情怀总是诗”的无限美好身影,隐藏其中的是对大地万物的深深眷恋和青春无限奔放的力量,那份真挚的情感一直都在她的诗行里处处奔流。而在《入海的长笛》里,这种蓬勃的激情似乎内敛了,凝固了,但内质却是一脉相承,更多的是对海洋文明的礼赞、对生命状态的追问、对生态世界的思考。
何 钊
从女性作家视角下的海洋情感、闽东地域文化中的海洋表达、文化传承交流里的海洋视野三个方面对《入海的长笛》进行分析、评论。他认为诗集糅合了叶玉琳作为当代知识女性的细腻情怀、对闽东乡土的血脉深情、对传统和现代文学的深度思考,不仅是她个人生命体验的结晶,也是闽东诗群诗人海洋观、大局观的样本,还是当代作家自觉传承与创新海洋文化的一个窗口。
许陈颖
宁德师范学院副教授、宁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入海的长笛》是一部以海洋为题材的地方书写。叶玉琳以独特的风景“观看”和想象路径,使海上万物沿着生存体验进入文本,呈现新时代海洋生态意识。诗人基于现代性体验,敏锐地捕捉到“渔民”“船”“渔村”等海域物象的变化,展示时代变迁中社会关系的重塑。此外,诗人还赋予大海独特的性别经验,使海洋脱离所在的自然场景,成为一道极具心灵体验的女性风景。这部诗集在实现地方空间建构的同时又超越地方,可视为东南沿海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一次诗性表达。
范秀智
《宁德文艺》编辑部副主任、作家
《入海的长笛》中,叶玉琳对海洋的认知更加丰富与复杂,海洋写作的边界一再被拓展,视角也更加多元化,超越了对物理海洋如自然景观、海洋生物等具象内容的描写,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去中心化的文本特质,完成了从“眺望着”到“共生者”的身份转变,实现了从“海洋写作”到“海洋性写作”的诗学构建——它以共生意识为内核,以多元视角为方法,以感官交融为特征,既根植于闽东特定的海洋文化土壤,又超越了地域限制,呈现出普适性的诗学价值。这种诗学建构不仅丰富了当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为海洋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叶玉琳·答谢词
感谢主办和承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与精心筹备,感恩到场的各位同仁朋友们以及多年来给予大力支持的社会各界和师友;认为座谈会的召开,是莫大的鼓舞,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答谢中,叶玉琳介绍了自己三十多年诗歌创作的历程、收获和感悟。她说,写诗就是探寻生命意义的过程。在《入海的长笛》中,她努力打破旧有框架,也希望自己的创作中依然保持着与古典诗学中的审美观念的现代会意,同时让笔下的“大海”不只是地理名词,而是带着个人体温的、独特的语言世界。 她说,《入海的长笛》是她献给海洋的情书:它以浪花为笔,写着人民的坚韧、时代的壮阔、生态文明的觉醒。她表示,未来会继续以诗为舟,在语言的海域航行,让诗歌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个体与世界的桥梁。
世间万物都是奇迹
小小的渔村
一抹更高的光闪动
留在港口的小船不可冒犯
因为它能胜任春天的孤独
我在这里爱你
爱我的每一个亲人
像扇贝将珍珠含在口中
我们坐在浪花拍打的崖岸
耐心地垂钓坠落的光
爱需要更大的容器
盛放海水的咸和人间的酸
再接住月色翩翩落下的微甜
一种新的凝聚,在更深的漩涡里
这些菱形的光斑涌现
否则你不可能入眠
不可能昏睡
唯有大海不可临摹
风暴随时会冲上堤岸
这旷日持久的捶打
让海蚀洞绽开缝隙
谁能躲过那逆向的水流
谁就能卸下内心的湍急
时间在破碎与完整之间
浸润着平静的光
有时,看似毫无波澜的内心
也能找到大海的乳汁
它日夜滋养着我们
你听,为一个使命
蔚蓝乐章在海的另一头沉浮
唯有大海不可临摹
岛
从未听过的歌声
溢出独行者的良宵
尽管海水浑浊
人和小船异常颠簸
幽蓝的星星在前方
海岬中的渔鼓和航灯
偏爱鬓角有霜的人
海风穷追不舍
小小的铁驳船碰撞出瓷器的声音
月光均匀地洒在海面
冥冥之中
谁会在彼岸与你会合
明天会出现什么样的风景
航 行
海水有点凉
一切都是小而轻的——
航行的岛屿,澎湃的心脏
大海的仓廪再一次开启
那慢慢摇坠的夕阳
向彼岸驶去一艘金色大船
坐在靠左侧的船舷
音乐是美味的鱼饵
远处的丘陵、峰峦、月光
有着初生的喜悦和光芒
对这些年我的委屈
一笔带过
穿过内心的荒芜
三千公顷的浪花
缓解了途中搁浅的恐惧
未完成的蓝
必有人重写大海
必有人骑马归来
犹如潮水退去
析出洁白的晶盐
春色旖旎
烟雨迷蒙
我的手舀过海水
也触摸过沉船
大海的全景里
时间在俯瞰
命运何曾低头
此刻,夕阳西下
照临我所拥有的一切——
除了一枚发光的贝壳
我对世界别无所求
大海,汹涌而至的爱
1
亲爱的朋友,如今你在哪里
当我合上眼睑
固执的心不再腾跃
蓝色海岸狭长
竞相生存的事物
于岩缝间悄然落入无声
多年以后,它们再次
拉开帷幕,让你嗅到
大海里绵长的幸福——
紫红色玫瑰和森林绿焰
舞蹈的酒神,恋爱的鱼
我想和你共赴一卷山海
没有华丽外衣和辞藻堆砌
没有猜忌和分离
春天绿色的书简
被阳光晒透
轻轻哼唱永恒之歌
2
春天的海岸
南国木棉花此起彼伏
炙热之心,永不寂灭
曾经,我们为世界动荡而忧伤
为遍体鳞伤的大地
和无家可归的儿童祈祷
痛苦深入骨髓
风云变幻的清晨
我试图举起彩笔
将血液流淌的图像
绘入蓝色的天空
云层撕裂,向大海
发出急促的信号
太阳在海面熊熊燃烧
我明白,无足轻重的我
是它万千火焰中的一朵
如此丰盈,却也如此忧郁
3
高山,瀑布
台风,闪电,湍流……
生命的一个又一个夏天
低吟或高昂,幻化成大海的
千万张脸孔
划桨奋力劈开两面
有时是另一个宇宙
闪闪发光
有时被风暴追击
漆黑无边
你在大海上航行
众星于无垠中垂首
众船之船,雄踞风暴中心
抬升黎明前的岛屿
不要害怕在大海里
举目无亲。假如这些语言
高过浪花的手
让拾取船骸的亲人有所慰藉
让昏厥在海滩上的鲣鸟
回到漂浮的木头上筑巢
那就让我一个人待在这里
和巨大的平静待在一起
4
一头抹香鲸
搁浅海滩,沉重的身体
被秃鹫和鬣狗分食
刺骨的风在头顶盘旋
裂开的贻贝丧失了全部水分
无辜的生命受难
大海制造出更多的幽暗
和喧响。或许
是把绝望和歉疚
带到更深处
请对诚实的大海保持缄默
词语破碎之处
它将一无所有
5
听从灵魂和肉体的安排
而不是依靠幻想去爱
你是石,是木,是水
是自由铺展的月华
不被诋毁的渴望
你气息流动在我唇齿间
仪态神圣如孩童
人世间的存在之书
只有潜入最深处
拜你为师,才能求赐
所知甚多
爱所有可见之物
而不是通过别的途径
获得短暂答案
沉舟侧畔,新月幽蓝
世界已然变化
如果我的身体不足以容纳
小鸟的歌唱,树叶的吹动
河岸的变奏,白帆的飞逝
又何必寻章摘句
像船夫一样辛劳
6
亲爱的人啊,你要轻轻移开
湖泊里的船只
和鸬鹚沙哑的叫声
你要倾听群山、河水和农田
倾听城市和乡村双重的呼吸
春天,花蕾打开
石头萌芽
幼小的雨蛙藏身荷塘
像一个笨拙的护花人
世间所有的美好事物
像潮水一样包围你
你想和逆流的鲑鱼一起孕育
用力量之火打探
一个不能回返的消息——
那汹涌而至的爱
“不是用来占有
而是用来相信”
叶玉琳,生于福建霞浦。现任宁德市文联主席、一级调研员,一级文学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出版过《大地的女儿》《海边书》等多部诗集,其中首部诗集《大地的女儿》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1996年卷,并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她还先后获得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福建省人民政府百花文艺奖、《诗刊》社诗歌艺术文库优秀诗集奖等奖项。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