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如果离开传统二字,书法可能就空空如也,甚至有可能变成符号式的抽象绘画,或者怪异的线条纠缠。从传统的视角观察,吉狄马加兄的书法,虽能同时捃摭帖学和碑学之长,但还是偏重于碑学的风格。譬如他秉持帖学的中锋用笔,但结体却趋向碑学的方折造型。书法这种东西,其本质的构成中,既有约定俗成的部分,又有个人创造的成分。帖学中,约定俗成者多,而碑学中,创造性多。往往是循规蹈矩者侧重于帖学,而艺术家侧重于碑学。或者说,帖学强调书写性,碑学着重于写意。总的来说,这两种成分孰重孰轻,仍然无解。但如果书法没有这些根据,就失去了其传统的特性,就是乱写乱划。吉狄马加由于书学功底比较深厚,诗性通达,对笔墨具有自由的驾驭能力,他的书法造诣无疑颇高。尤其是他的擘窠大字,用笔时而凝重迟涩,倏然又凌空而去,然整体上笔性又能一以贯之;结体大开大合,字与字之间映带成趣,气象不凡,在匾额题字中,独领风骚。
书法概念是中国固有之名相,无法用其他文明的范式进行观照。西汉杨雄在《法言》中曰:“书,心画也。”这是其论述圣人之所以著述六经的原因,而非论书法之“书”,但后人以之衍义为书法之法,亦可谓是穷弱水只取一瓢,终有收获。东汉末年的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总之,还是说,书与襟怀散淡有关。至于说,书法究竟是什么,仍然没有说清楚,虽然书法与诗歌一样,不好定义,但善书者,都知道书法是什么。书法当然与书写者的心性关系极大,那些鹦鹉学舌的无灵书写总不能归入一流。
李白的《上阳台》行楷墨迹,之所以让历代藏家视为珍品,不仅仅是因为书法的原因。《上阳台》墨迹全文如下: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四句似诗非诗的四言体词语,其实诗意充沛,人们喜欢它,首先因为它是大诗人李白的手迹,李白杰出的才华和那些流传后世的不朽诗作是人们欣赏这幅书法的基本背景。书法这种东西无法独立去判断,在一个大众共识的水平线以上,你很难确定说这幅字写得好和不好。人们常说一幅具体的书法作品有筋骨有血肉就是好书法,那还要看这筋骨血肉是谁的筋骨血肉。如果是老虎身上的筋骨血肉,其藏象就威猛霸道,如果是狐狸身上的筋骨血肉,藏象就狡猾妩媚,如果是一只飞禽呢,理应比较飘逸。所以书法无法与一个人的修养、认知等完全分开。数千年的中国社会,最流行的书法,无外乎名人书法、文人书法,甚至还有达官显贵的书法,人们会从自己的角度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法作品。有人奉显贵的字为吉祥物,甚至在民间,如果书法家身体五官有缺陷,不管字写得怎样,都不能作中堂。当然更多的人还是喜欢文气斐然的墨迹。王羲之《兰亭序》,之所以一千多年来受人追捧,多种摹本并行,一开始主要是由于《兰亭序》的文本内容是一篇感慨人生而文采飞扬的散文。唐人喜欢它,视为绝世精品,历代摩者藏者皆视前人珍重而珍重。这幅已被神话的墨迹早已不见真迹面世,但其墨影与该篇文章以及王羲之的个人背景在时间中已经共同凝铸在一起,无法分割。因此在这样的意义上,书法这种艺术,从来无法独立,有时候是媚俗的大众艺术,有时候又是宫廷艺术,它常常依附于名气、依附于社会背景,但最有价值的书法,一定是文人的书法,因为只有文人的书法,才能赋予他的书写具有深沉的思想与精彩的修辞,这样的书写才是完美的。
吉狄马加的书法也是如此。其实除了他那些题匾字,他书法作品中最让人倾心的,还是他用笔墨的方式对自己诗歌的再现。他那幅《鹰的葬礼》的书法作品,是我在行书书法观赏史中,见到过最令人赏心悦目的墨迹之一。其诗文如下:
谁见过鹰的葬礼,在那
绝壁上,或是万丈瀑布的
高空,宿命的铁锤
唯一的仪式,把钉子
送上了穹顶。鹰的死亡
是粉碎的灿烂
是虚无给天空的
最沉重的一击!
没有送行者,只有
太阳的使臣
打开了所有的窗户
他的毛笔书写,与他自由体诗歌了无痕迹的结合,仿佛老鹰在天空的翱翔,让无限与力量穿透了时间的纸张,将书写的墨迹钉在天空一般空灵的白纸上。这就是历代书家最理想境界的书写。杨疯子的《韭花帖》,文字中有韭花的芳香,但充其量也就是食肉者的一种想象与佐料,不免有限。如果李白那些摄人心魄的诗歌,也能留下墨迹,我相信其撼动人心的程度一定超过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十七帖》。书法和修辞,不在于那些所谓造句般的一招一式,那都是雕虫小技,非雕龙之文心。吉狄马加的书写,是他卓越才情的一种展现,当代最好的书写者莫过于此,吉狄马加的书法与他的诗歌一样,皆光彩夺目。他的书法境界完全受其诗意的引领,必然显赫于好之者,让有识者眼前一粲。
编辑:张永锦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