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诗教”尤显重要,因为“诗教”本质是一种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可以激活人类主体精神,不至于被AI替代和吞没。
诗歌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中国文化是一种心灵文化。胡晓明认为诗歌就是民族之心;陈寅恪认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文主义,最终以创造文学为旨归。诗歌和文学的本质就是人类心灵和情感的呈现证据。
中国文化一直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始终是儒家排在第一的经典,“诗教”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诗教”本质是一种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会使用文字,人因为会使用文字,人就有灵性,知觉解,人就为万物之灵。诗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级的文字形式,是文明的起点也是顶峰。人和AI的区别是人有情感和主体精神,AI写的诗只是词语组合的修辞游戏。人写诗,可以人诗互证,见证生活、情感、经验、时代和精神。
一、诗歌是一种心学
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从心出发,以心领悟,心通天地,心感万物。人和人之间心心相印,然后,用心写诗,其过程就是修心,最终自我超越和提升,感受意义,创造境界,得到安心。诗歌写出来以后,以心传心,他人也因而触动、感动和领会,获得开悟,安妥身心。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诗歌被认为是一种心学。《礼记》说:“人者,天地之心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此解释:“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唯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人是有觉解的动物,人有灵觉。因为这个原因,人乃天地之心,人为万物之灵。人因为有“心”,从而有了自由能动性,成了一个主体,可以认识天地万物、理解世界。
从心学的观点出发,诗歌源于心灵的觉醒,由己及人,由己及物,认识天地万物。个人通过修身养性不断升华,最终自我超越,达到更高的境界。
心,是感受和思想的器官,钱穆先生认为心是一切官能的总指挥、总开关。学,有学问和学习两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学习。学习,是一种通过观察、了解、研究和领悟使个体可以得到情感与价值改善和升华的方式。
诗歌是一种心学,意思是诗歌本质上是一种感受、学习并领悟世界的方式。心通天地万物,心是具体的、个人性的,但可以心心相通,以心传心,他人亦能感受、体会、理解。
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这是一种心学;而每一个时代我们也都要面对新的感觉、变化及新的情况,努力学习、思索和理解,这也是一种心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心学是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上的,文字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存在方式。人是语言的动物,会使用文字,人也是情感的动物,会用文字把情感描述、记录、储存、升华并保留下来,即使历经千年,仍能打动后人。
二、诗歌也是一种情学
情,指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李泽厚认为,动物也有情有欲,但人有理性,可以将情分解、控制、组织和推动,也可以将之保存、转化、升华和超越。若以某种形式将之记录、表现、储存或归纳,就上升为文学和艺术。因此,李泽厚对艺术如此定义:“艺术就是赋情感以形式。”艺术就是用某种形式将情感物化,使之可以传递、保存、流传。这就是艺术的本源。
艺术就是“情感的形式”,或者说“有形式的情感”,而诗是最佳也最精粹的一种情感方式。
古人云:触景生情。情只有在景中也就是具体境中才能激发并保存下来,而境是呈现情的具体场所和方式。
境,为心物相击的产物,凝神观照所得。其实质就是人与物一体化。主客融合,物我合一,造就一个情感的小世界,精神的小宇宙。在情的关照、整合与统摄下,形成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理解。
情境,有情才有境。情景交融,情和景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情境,就是情感的镜像或者说框架,个人化的,瞬间偶然的,情感在此停留、沉淀,进而上升为美。情境是一个情感的小天地。细节、偶然、场景,因情感才有意义,并建立意义。
中国人认为万物都是有情的,世界是一个有情世界,天地是一个有情天地。王夫之在《诗广传》中称:“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者,有与禽鱼鸟木同情者,有与女子小人同情者……悉得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世界是一个集体存在、相互联系、同情共感的命运共同体。
张淑香称之为一种彻底的“唯情主义”,这种“唯情主义”认为世界万物都有着“一条感觉和感情的系带”,并且由古而今,“个体之湮没,虽死犹存,人类代代相交相感,亦自成一永恒持续之生命,足与自然时间的永恒无尽相对恃相呼应”,从而超越死亡的恐惧,肯定生命本身的绝对价值。
因此,抒情性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抒情”二字最早就出现在屈原的诗歌《九章》里:“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屈原因进谏遭遇不公对待,所以要倾诉内心的幽怨和情绪。所以,屈原也是抒情的始祖。
如何理解“抒情”二字?情,当然是指情感。那么“抒”指什么?陈世骧先生考证,抒有编织、制作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形式、技巧、工艺,抒情即是对情感的编织、规划、设计与构建,简而言之,是赋予情感一定的形式,将情感形式化,就诗歌而言,当然就是指将情感文字化,以语言的形式表达情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就是情感的文字化,或者说文字化的情感,就如艺术是情感的形式化,或者说形式化的情感。因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会使用文字,以文字保存情感和经验,记录生活和历史,积累知识和思想。人因此有理性、历史和文明。
三、诗歌建构和呈现境界
何谓“境界”?境,最初指空间的界域,不带感情色彩。后转而兼指人的心理状况,含义大为丰富。一般认为这一转变受佛教的影响。
唐时,境的内涵基本稳定,既指外,又指内,既指客观景象,又指渗透于客观景象中的精神,含有人的心理投射观照因素。境,可以说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后建构的精神空间。唐僧园晖所撰《俱舍论颂疏》:“心之所游履攀援者,故称为境。”经王国维等人阐述后,境界后来用以形容人的精神层次、艺术等级,境界反映人的认识水平和心灵品位。
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学者张世英则说:“中国美学是一种超越美学,对境界的追求是其重要特点。”境界可谓中国诗学的核心概念。
在境界的概念里,既包含了个体性与主体性问题,个体可以通过修身养性,不断觉悟、提高,强化自己的主体性;也包含了公共性与人民性的问题,不断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从而达到一个高的层次,可以体恤悲悯他人,也可以与人共同承受分享,甚至“与天地参”,参与世界之创造。
如何理解“境界”?两句诗可以理解“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欲想提高境界,必得不断提升自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的是达到高境界时的感受、视野和情怀。
对境界的追求是伟大诗人们的共同追求。诗之高下,需以境界为标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境界的提升,需要学习、领悟和积累,同时也需要时间的淘洗、生活的考验,更需要不断提升和自我超越。诗成肉身,或许就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了。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都是人诗互证、诗成肉身的典范,其形象是其高境界的一种呈现。李白是道教的美学代言人,杜甫是儒家的美学代言人,王维是佛教和禅宗的美学代言人,苏东坡则是融合儒释道的典范。中国古典文明至北宋达到一个顶峰,苏东坡就是其集大成者。他们所呈现的境界,代表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是后世膜拜学习的典范。
四、诗歌以境界的创建,提供意义,这本身就是“诗教”
诗歌,最终要创造一个有情的意义世界。
意,乃是有方向、有目的的情感。意义,指精神赋予的含义、作用与价值,人是有自我反省、觉解能力的,能够意识到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所以,人生是否有意义,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人皆需要寻找意义。
诗歌意义的呈现,是通过境界。诗歌里储存了人类的情感、经验和精神,呈现了人的境界。境界的创造是形象化的,对于作者而言,在其中身心皆安,对于读者而言,领悟了其中境界,也身心安妥。
境界是认识世界的层次和视野,是心灵的品位,精神的等级。李白的自由豪放,杜甫的深沉深情,王维的超越脱俗,苏东坡的豁达通透,他们呈现的境界就代表着意义。其背后,是道教、儒家和佛教指引的目标和人生的目的。
诗人通过境界的创建获得个体安妥身心和灵魂超越的意义,这种境界若被他人领悟,又转化为一种心灵教育。读诗就是一种心灵教育。好的教育,是唤醒精神世界,以自身的改变唤醒他人,照亮每个人心智的理性。
诗歌是心对心的唤醒,这是中国古代“诗教”传统的来由和根据。
以心传心,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是可以感应、沟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诗歌应该以情感动人,人们对诗歌的最高评价就是能打动人、感动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钱穆先生认为,好的诗歌能够体现诗人的境界,因此,读懂了好的诗歌,就可以和诗人达到同一境界,这就是读诗的意义所在。
心通万物,心让人能够感受和了解世界。天人感应,整个世界被认为是一个感应系统,自然万物都是有情的,天地都是有情的,世界是一个感情共通系统。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对教育的本质有过论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
“诗教”是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生命内涵的领悟,不只是具体技能的教育,而是怎么做人,成为一个文明的人,即雅思贝尔斯说的“有教养的人”。儒家强调“诗教”,其实就是教做人的原则、道理。通过教育提升境界,获得人生的意义,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意思。
这也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就像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所说的:“诗歌是禅坐,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先唤醒己心,再以己心唤醒他心。
我们在与亲友、他人、周边环境和天地万物的情感关系中获得对自身的认识,最终我们也在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安慰和相互帮助的情感关系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在天地人神的循环中获得人的尊严和价值。我们因此得以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安妥身心。
我们经常会在诗歌是为个人还是为社会的问题上纠结,我觉得,诗歌的最佳社会参与就是以诗歌本身的影响唤醒心灵,感动世界。这就是广义的“诗教”。
AI时代,或许唯有人类的主体精神可以引领人类走出困惑与迷茫,而诗歌是最具主体精神的。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小说家、散文家称之为“家”,而诗人称之为“人”?我是这样理解的,诗歌是最突出作者主体性的文学体裁,诗如其人,人如其诗。人诗互证,人诗对应,人诗合一,既是古老的诗人之为人的意义,也是未来诗人得以自立自证的标准和尺度。因为诗永远是人之精神印迹和生命证据——最具个人性和独特性,既印证着人之存在的不可替代性,更昭示着人类主体精神的永恒彰显。
“诗教”是助力培育和彰显人类主体精神的手段,AI时代,“诗教”大有可为!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56634号-4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ICP备202303283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