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诗 的 感 受——为赋生平感怀志、且将诗意洒人间

作者:闻悟   2024年06月07日 15:32      0    收藏
 学  诗  的  感  受
                                                       ——为赋生平感怀志、且将诗意洒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党校举行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诚如古人所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可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学习了解一些文学知识,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也有利于拓宽思维与眼界,思考与工作。特别是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更是国粹,所谓“以文入诗”、“以画入诗”、“以诗入词”、“以词入诗”、“以赋入诗”、“以民歌入诗”、“以杂文入诗”,包括现代诗歌(词)艺术等等,其源流、传承、发展、创新,都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诗,全世界最为流畅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几乎都有。但我国汉字在写诗词上的独特、神奇,是世界上其它任何语言文字都不可企及的。精华、精练、高雅,又充满通俗和庶民语言化。它按照严格的韵律要求,以成熟的艺术技巧,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对此,《毛诗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在《沧浪诗话》亦曰:“诗者,吟咏性情也” 。国外一些著名文人诗人也有精辟的论述,如华兹华斯就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说道:“诗是一切知识的精华,它是整个科学面部的强烈表情。”;”别林斯基在《诗歌的分类和分科》直呼:“诗歌是最高的艺术体裁”等等……不无道理,可以说,诗词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并反映于社会生活,是阐述人的心灵、表达人的情感最为精彩之文学艺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诗词,也影响着一代代人,以及对社会、对生活的影射,便是明证。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喜欢国学,特别是对中国传统诗词有着较为浓厚的偏爱。记得那是自己在上初二年级时,由于一首小诗在学校获奖开始,时至今日,我依然乐此不疲,深有感触与收获。借此,与诸位分享一些学诗的心得吧。
一、培养兴趣,有利练笔;博览群书,增长知识;加深印记,承载记录。
       话得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说起,在那特定的历史岁月中,像我这样的绝大多数学生,充满了求知欲,渴望学到更多更好的科学文化知识,但由于诸多因素使我们读不到多少书,这恐怕是80后、90后出生的人所难以理解的。而我幸运的所在的学校及教师,给了一个热爱诗词的启蒙教育及动力。格式工整,字句精炼,易读易记,富有韵律,琅琅上口,抒情托志,不失哲理,神通境界。从那时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学习、欣赏诗词,包括习作练习中,就越来越感觉到其中的妙处及好处。不仅可以学到更多更好的中华文化,拓宽视野与知识面,从中吸取养分和精髓,增加底蕴及内涵。还能够方便练笔,提高写作能力,记录自己最深刻、最真切的见闻、事物、事件、经历、情愫、感悟、心境等。故,有利于培养、拓展、促进和把握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理性与感性、宏观与微观、自然与生活,现实与愿景等方面的共性与特性之间平衡统一;有利于锻炼及提升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把握自我,以及分辨好坏、是非、优劣、真假之能力。有道是:学诗先学人,做诗则做人。
       由此,不管是工作、学习、生活抑或游历,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岁月、境遇,都可以使自己在不断的“摸爬滚打”中得到历练,渐行渐进,从而更好地把握自我、坚持本真、明心见性、善待一切。就像我在1998年初写的一首感悟与自勉《世事六然》那样:“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务须淡然;失挫更应坦然;酸甜去留必然;历经沧桑悟然。”如此人生才能不断积累,不断进取,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人格,才会无欲则刚,洒脱升华。于是便有了诸多的感悟与收获,当你回首往事,岂不精彩纷呈,历历在目。
二、涵养情操、修身养性、激励愿景、把握心态、调节自我,抒发感悟,抒情托志。
       其一,有利于发现、捕捉和涵养审美、鉴赏、品味客观现实中真善美的能力。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张舜民在《跋百之诗画》中也说过:“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诗词力臻三点:情真,意美,音谐。情真即感情真。意美可以是意境美,也可以是意趣美;写景抒情以境为上,托物寄思以趣为宗;意美以一词一句之美为下,整体浑然为上。音谐是音韵和谐,诗需要吟咏,无论合不合律,押不押韵,读出来都要朗朗上口。即使是格律诗词也要建立在音韵、平仄和对偶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音韵、平仄和对偶,便是构成了诗词的三大要素。所以,在学诗,在品赏及练笔时,就应该好好地讲究诗兴、诗语、诗体、诗格、诗律、诗法、诗趣、诗韵、诗情、诗意、诗性、诗品、诗心、诗魂、诗境,并应对此加以有机统一,融会贯通,融为一体。以期达到如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格》中论及诗的境界时,所认为的“三境界”,即物境、情境与意境,三境俱佳者乃为好诗。这样的欣赏、学习及创作,我认为,不仅可以提高文化素质,更能够充实精神世界。在寄情托志,交流情感过程中,也同时获取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当然,重在立意,对人生道路更是受益匪浅。
       其二,诗歌力求写真情实感,就不能够脱离客观现实的社会与生活,要在百姓中提炼素材,在现实中找题材,生活中提炼语言,随社会与时俱进。可以说,写诗不光是有情感就可,它还要求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诗歌是情感的结晶,但却是在事物和事物之间相互辉映出各自的形象,暨把事物放在事物的视角上写照,反射出人生的哲思,写出生活中自我的影子。不同的诗词流派,如豪放派、婉约派、史诗派、边塞诗派、田园诗派、山水诗派、江西诗派、桐城诗派、虞山诗派、“我诗我梦”、浪漫主义诗歌等,无一例外;不同的诗歌种类,如:朗诵诗、打油诗、十四行诗、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 、哲理诗、散文诗、现代诗、老干诗等,也都绝不是无病呻吟。这些产生与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背景、对象人群的流派、风格、体裁,其所体现的外在形式及内在思想、情感,所显现出来的儒气、真气、正气、灵气、豪气、英气,所表达、抒发、宣泄、流露、以及所包含的内容、愿景、意境。都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再影响于生活。正如古人所总结的:“诗缘情”,“诗言志”,“心之歌”矣,正所谓:兴趣所至,情意所发、感悟所致,心志所托。
三、几点收获:
       一是坚持信念,执着人生。由于对诗词的兴趣爱好,使我对千百年来无数诗人词家的境遇与心境,包括对历史社会的演变,有所了解与理解,即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得到了些许的人文修养补充;更懂得了在欣赏和创作诗词中,如何去领悟许许多多的做人、做事及做诗的道理,包括对于世界、社会、事物、人生的七情六欲,包括道德品质,处世哲学,情感意识所带来的行为规范……并尽可能地在现实中加以追求与实践、激励与把握,改变原有,超越自我,让自己的人生及生活平淡却也精彩,充实而又自在、有益更是无憾。
       同时,把这种兴趣爱好有机地结合到工作实际当中。比如多年来,在给海外侨团、侨社,乃至重要侨领撰写贺信、贺词、慰问信之类的函件、电文里,我都会结合各自的特性、背景、时期等因素,写上几句诗句,或楹联、对联等。包括长期从事侨务工作而对侨的认识与感受,也通过诗词的表现形式予以写作,如《侨音》、《唐人街》、《观竹坝华侨农场感赋》等等。
       二是享受愉悦,美化生活。欣赏古典诗词既是一种文化修养,亦是一种艺术享受。从前人众多的诗品之论,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和享受到优秀诗词所包含或透露出来的那些率直与含蓄、性灵与风趣、雄奇与绮丽、飘逸与委婉、通感与精警、神韵与回荡、自然与平淡、婉约与豪放、清新与典雅、沉郁与隽永。犹如春天里的清新多姿,夏天里的激情火热,秋天里的成熟香韵,冬天里的洁白坚韧。在你的人生里程中,它像一个万紫千红、绚烂夺目,充满真善美的万花园,值得反复吟咏,细细品尝。如南宋一位不知名的诗人林升,在京城临安邸馆壁上所题《题临安邸》一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全诗只有四行,却有无限情意,耐人寻味,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流传至今,令人喜爱。所以,世间万象多变,人生几许如愿,明善知而心安,自是欢喜无限。
       三是刊登获奖、出书受邀。在几十年间的学习与欣赏过程中,我也时常有感而发,即兴而作,以诗会友,以诗抒情,以诗寓乐,以诗明志,以诗纪实。粗略统计,迄今尝试诗词歌赋的习作近千首,其中被相关媒体采用刊登已逾百首;2011年,在一些友人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下,首部个人诗集《小流声迹》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还有两家出版社拟协助出版本人第二及第三本诗集,不过,我打算退休之后再考虑此事;多年来,世界汉诗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当代艺术协会等社团,都陆续发函邀请本人加入,并寄来中国艺术家润格申报表,但志不在此,余因而婉拒;去年首次参加两场全国性诗词大赛(“首届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第二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均进入总决赛并获得好评与奖项(注:详见附件)。
       其实,对我而言,真正的感受及收获,是在第一、二点。有道是:诗学四十,不惑而获,鉴古通今,勤以耕耘;怀平常心、叙家常语,引经据典,实乃见笑;旧诗新词,风骨未成,意境尚缺,抛砖引玉;过眼烟云,不足挂齿,何需身外,知足常乐。


                                                                                                                                                    胡 庆 斌
                                                                                                                                               二〇一四年六月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今晚8点|诗歌大擂台(第32期)
  2. “我在南京的日子”|第三届青春三行诗创作大赛
  3. “硝烟中的缪斯”——战争与诗歌的互文 2025年度扬子江笔会对话实录
  4. “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全国青少年儿童诗歌征文大赛
  5.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6. 2025西林诗汇征稿启事
  7. 迎向太平洋的风——上海城市诗人社《城市诗人2023》分享会举办
  8. 2025年新时代青年诗词十佳诗人评选
  9. “我为乌兰察布写首诗”征集启事
  10. 关于“每日好诗”“头条诗人”栏目调整改版的公告
  11. 完整榜单>>
  1. 抚远观日 | 白庚胜
  2. 直播预告 | 中国诗歌地图 · 嘉兴儿童诗专场
  3. 青春诗笔写新篇——由《当代青年诗词一百人》想到
  4. 新时代少数民族诗人展之七:杨静的诗
  5. 每日好诗第48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新时代少数民族诗人展之六:龙树荣的诗
  7. 中国诗歌学会赴山丹采风调研
  8. 回归真诚的自然诗歌书写
  9. 爱情诗歌的常态与异化写作——从诗集《骑着月亮飞行》谈起
  10. 诗歌大擂台第32期“十佳诗歌”评选(C组)
  11. 完整榜单>>
  1. 关于“每日好诗”“头条诗人”栏目调整改版的公告
  2. 百年丁香诗会·第二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启事
  3. 《诗刊》社融媒体中心正式成立,引领文学刊物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4. 每日好诗第48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中国诗歌网推出AI电子诗集功能
  6. 创作谈:现实与梦想的连接点
  7. 每日好诗第48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每日好诗第482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9. 2025西林诗汇征稿启事
  10. 每日好诗第48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1. 完整榜单>>
  1. 《诗刊》征集广告词
  2.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3.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4.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5.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9.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
  11. 完整榜单>>